
“我對現在股市的定位是大牛市的回檔。”
杭州尚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辦人,全國期貨實盤冠軍。致力于多種金融投資的研究,在十多年的實戰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交易思想體系和行之有效的交易系統。
1 有人說您擅長做多,不擅長做空。您本人是否認同?為什么?
從我多年的操作上來看,大部分的利潤還是來源于做多。做空相對比較少一點。但是從我的交易系統來看,并不存在做多做空偏向于哪一種的情況。
從主觀的角度來講,我有喜歡做多的傾向。因為我是分散品種做的,行情初始波幅較大,我的操作是按照自己的資金管理規則逐漸加倉,做空的話可能突然間下跌,加倉的機會就沒有了,這樣很難累積我的倉位。
上漲是一個逐漸加速的過程,一開始上漲的時候很緩慢,快到頂部的時候就會越來越猛烈,這使得在上漲的時候可能我會更從容點,可以逐漸加倉,既能控制風險,又可以累積自己的倉位,做到行情。下跌則是一個減速的過程,一開始下跌得很猛烈,到底部后會慢慢趨緩。
2 近來,商品CTA量化策略比較火,備受投資者關注,就您看來,和手工主觀交易相比,CTA量化有何優勢和劣勢?
最近CTA量化的確是比較火的,以后可能會繼續火下去。它其實是人腦的延伸,或者說是部分代替了人腦。在我看來,CTA量化有許多優勢,它可以布局很多面,比如說對市場多策略、多品種、多周期進行監視跟蹤,這些人工很難做到。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人有情緒,該做的時候不做,不該做的時候又做,會有貪婪、恐懼、浮躁,產生很多的垃圾交易,用電腦實現程序化交易,可以避免這樣的問題,可以完全按照交易計劃去做。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面對量化也有些人會有執念,總想造一個類似于印鈔機這樣的東西出來。就是想絞盡腦汁研究出一種戰無不勝的程序出來,企圖早上開下程序,晚上關下程序,就可以賺到源源不斷的資金。從邏輯的角度來看,這是不可能的。即使這套程序出來,市場一定會有辦法顛覆你,這相當于“耐藥性”。
一套程序一開始覺得好用,但是經過兩三年后,就會出現鈍化,這個鈍化就是“耐藥性”。這是我覺得量化策略的劣勢所在。作為交易員,要有辦法去解決這個問題,當然我認為這個劣勢是很難克服的。
相對來說,CTA在控制風險、控制回撤上可能會好一點,手工主觀交易在收益上可能會占一定優勢。當然這還要看整個團隊的情況。無論主觀也好,量化也好,主要是看你對交易的理解,對市場的理解。如果你對交易的理解不是那么深刻的話,做量化也很難做得好;你對盈利的邏輯、對市場沒有一個深刻的理解,那你做量化是很難達到預期的。
3 有人認為2016年以來,商品期貨的基本面分析趨于失效,技術分析則比較有效,您覺得呢?
這個我是不認同的。因為所謂基本面的分析有很多因素,大的因素來看就是宏觀面,其次就是某一個品種的供求關系,以及市場的資金面支撐。這三個方面又可以分為很多個小的方面。例如基本面可能有十個因素,或許去年這十個因素中的七個因素主導著行情,正好你分析的就是這七個因素,那么你的分析就會非常正確。但如果今年反過來,這七個因素變成了次要因素,另外三個因素占主導位置,你沒有看到這層變化,就會覺得基本面分析不靈了。在技術面分析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所以不存在失效的問題,只不過分析者本身沒有對基本面了解得足夠深刻全面。
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技術面還是基本面分析,只有你真正完全理解透徹,其實都是有效的,況且分析僅僅只是交易中的一個環節而己。
2016年的主導因素有好幾個方面。第一個是心理層面。當年初大家都看空的時候,場外就沒有看空的人了,因為所有人都抱著同樣的想法,物極必反;第二個是資金面。這是一個有投資價值的階段;第三個是貨幣面。貨幣比較寬松也是一個因素。再加上政策上的供給側改革,確實有工廠關閉停開的情況。這些是我覺得牽動商品上漲的主要因素。
4 目前,在選板塊、選股票方面,機會點和風險點要注意什么?
如果你認為現在是個牛市,那么成長股更有機會;如果你擔心還是熊市,可以找一些低市盈率的相對安全的股票會比較好,有利于防守。在機會點上,在市場所謂“吃飯行情”出現的時候可以重倉介入。而風險點,我覺得要盡量遠離那些虛假的信息,比如虛假的重組、題材股。在板塊上要盡量趨向于真正具有成長性的個股,或者有真正業績支撐的股票。對于虛假重組的股票,哪怕有機會,也寧可錯過。
從政策面來看,我更看好國企改革板塊。另外,資源股也有機會。因為供給側改革,使得某些兼并重組空間大大提升。產能抑制之后,業績得到好轉,無論是煤炭還是有色甚至鋼材,這樣的板塊值得關注。當然還有一些實質性的成長股,高科技的,互聯網概念的,健康類的,新經濟成長類的,值得關注。接下來就是一些低市盈率的,大消費的,金融的,券商的,安全性較高的股票,值得關注。
5 2016年以來,證監會和基金業協會對私募基金行業出臺了一系列管理條例、指引、規則、制度等,并且嚴厲執行,某些不合規的私募被處理。請您談談嚴厲監管對私募基金行業有何意義?
對私募基金的嚴厲監管是有好處的,對整個行業的發展是有益的。普通投資者很難弄清楚私募機構是否合規,這是監管層必須要做的事情。很多不合規的東西會產生后遺癥,甚至一些隱患,日后一旦爆發,對于合規的私募也是很大的傷害。等到問題爆發再來治理,還不如現在就做好監管。這對一些合規的私募其實是利好。但我也希望能夠給合規的私募一些適當的發展空間。
要讓真正有自己的盈利模式,有良好的管理團隊和管理方式,真正有為投資者負責的理念,有良好業績的機構能夠持續發展。相反,沒有自己核心的盈利模式,以拉資金為主,靠賺管理費生存的私募機構,我覺得遲早會被市場淘汰。
(本文由七禾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