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8月16日,鄧達德作為受邀嘉賓參與了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主辦的“世紀中國論壇”,并與諸多國內一流經濟學家一同做了主題講演。在這次論壇上,鄧達德首次對中國讀者提到了關于有效管理公共財富可以破除經濟發展僵局的觀點。在他看來,中國公共資產如果能得到更有效的管理,如果其收益增加1%,則GDP可以增加1.6%。他指出:“大家都在談論中國的債務和GDP的比例,但這個數字沒有意義……真正有意義的是比較你的資產和負債。如果你是個資產管理者,你就要知道你資產的價值和收益……麥肯錫曾做過一個估計,如果政府的公共部門資產的收益率和價值能夠和私營部門并駕齊驅,那么中國的GDP能夠再增加5萬億美元?!彼恼擖c引發了眾多關注,并得到了與會的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原院長袁志剛等的肯定。
8月17日下午,在中歐陸家嘴國際金融研究院與《陸家嘴》雜志主辦的陸家嘴讀書會上,鄧達德更為詳盡地提出了他對于公共資產管理前景的看法和建議:“公共資產占中國經濟的很大一部分。實際上,它在任何國家都占經濟的很大一部分。中國或許希望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但是在這個領域,許多國家情況都是如此。大多數國家坐擁公共資產這一金礦,卻尚未用它來推動經濟的發展。直到危機之前,大多數政府都不會思考如何更好地管理公共資產……管理公共資產本身并不困難。無論是從技術,金融還是行業的角度,都不難。難點在于要有政治意愿和決心。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编囘_德當天的講演激起了在座諸多聽眾的思考與共鳴。
8月18日上午,鄧達德先生拜訪了上海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雙方對城市如何開展公共資產管理,如何對公共資產進行分類等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肖林指出,與多數人對公共資產的認識不同,鄧達德將公共資產劃分為政策性資產和商業性資產,這是頗具創新意義的。公共資產中的商業性資產能夠產生收入,值得充分重視和關注。鄧達德表示,他將上海視為第二故鄉,希望上海能率先制定出一張完整的城市資產負債表,并通過提高公共資產的管理效率,為全體市民帶來更多的福利,也為全國做出表率。
8月19日下午,鄧達德先生受邀來到華東政法大學,與政治學研究院副院長闕天舒以及來自上海交大、對外經貿大學等各高校的學者一起,就《新國富論》的主要觀點進行了討論。中歐商學院教授王建鉚在評論中指出,在當下這個時點,討論國家公共財富的問題是很有意義的,瑞典經驗對中國具有借鑒價值。研討會結束后,鄧達德先生還抽空來到上海書展,興致勃勃地為熱心讀者簽名。
8月20日凌晨,鄧達德一行飛抵北京,下午即在上海交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北京校區組織的“國家公共財富與中國經濟實踐”分享會上,與聽眾分享了他在公共資產管理領域的經驗與想法。鄧達德指出,在大部分國家,很多的公共財富并不都在賬面上,許多賬面上的公共財富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公共財富規模會是GDP的數倍?!叭绻覀兡軌蛟黾尤蚬藏敻坏氖找婧彤a出,即使增加1%,基本上相當于沙特阿拉伯一年的GDP,如果增加到3%就能夠支付所有任何國家的基礎設施的建設費用?!睂χ袊?,提高公共資產效率、促進公共財富增長,將有效推動中國實現未來階段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普華永道思略特全球合伙人單小虎作為評議人,首先肯定了資產負債表對于政府管理公共財富的重要性,“只有正確理解政府本身的資產負債結構,才能更好地對政府財政和預算做出規劃。”他同時指出,中國正在進行的國企改革、資產證券化等都是盤活國有資產的方法,但是在政治隔離和透明度兩方面很難達成,“中國所謂國有資產做不到政治隔離,在沒有第三方監督的情況下,透明也很難實現。”與鄧達德拋開所有制談問題不同,他認為,如果僅靠機制而體制沒有大的突破,很多國資無法盤活。對此,鄧達德表示認同。他進一步指出,政府由于對參與的項目沒有正確的估值能力和好的治理結構,導致國有資產賤賣,這樣的結果會對國家經濟造成傷害。政府將商業性資產納入資產負債表,將會是展示透明、公平及對投資者展示信任的最好方法。分享會現場氣氛熱烈,讀者互動的意愿非常強烈,在結束后依然有媒體和讀者繼續與鄧達德就相關領域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溝通?,F任財新智庫莫尼塔董事總經理鐘正生、財新傳媒《中國改革》副總編楊哲宇親臨現場,深入交流。
8月21日上午,受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之托,研究團隊的核心成員李成前來拜訪鄧達德,就國家資產負債表的制作等問題進行了面對面的探討。下午,鄧達德前往財新傳媒在北京三里屯SOHO的演播室,接受財新傳媒拳頭視頻節目《財新時間》(原《舒立時間》)的人物專訪。
8月22日是鄧達德此行在中國的最后一天。他受邀來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這個國家級智庫的近20位來自各個部門的研究員做了長達1個小時的講座,詳細介紹了他對于國家公共財富的理解和想法。多年以前,他曾經應邀以“一人一元公司在現代經濟中的作用和影響”為題,在這里闡述發展小公司對于增加就業、促進發展的重要性,沒想到應者寥寥。斗轉星移,一人創業一元注冊的小公司如今已經在中國遍地開花。作為OECD首份《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指引》的主要發起人,鄧達德指出,該份指引主要基于瑞典經驗,盡管在很多人看來在公共部門管理商業性資產是不可能的事,但他曾經主導的瑞典國資改革確實獲得了成功。私有化不是唯一的解決方案。他尤其希望在座各位能積極建言,形成改革共識,推動國家向前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永偉對此表示認同。他說,政府的公共資產如果管理得好的話能產生很好的收益,但我國有不少本來應該好好經營的資源被浪費了。他同時指出,在國有資產證券化改革中,至今仍然存在不少關于“資本化”還是“私有化”的爭議。研究員們也充分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并紛紛向鄧達德先生就自然資源、集體資產、私有化等提出了問題和看法,討論熱烈。會后,鄧達德還與己讀過《新國富論》英文版的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所長高世楫進行了短暫而深入的交流。
鄧達德此次中國之行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上海觀察、第一財經、財新傳媒、《中歐商業評論》《陸家嘴》、觀察者網等均安排了專訪,并陸續刊發,通過網絡、電視、紙媒、微信等廣泛傳播,引發公眾對于國家公共財富的關注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