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轉眼又是一年!即將告別的2015年,對于傳統紙媒來說,是非比尋常的一年,新媒體的沖擊使得傳統紙媒遭遇了從未有過的寒冬。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同行見面的對話變成了這樣:“你們今年怎么樣???”“不太好!聽說了嗎,又一本雜志??恕?/p>
同樣的困難和問題也擺在《健康與營養》面前,關于未來的發展也成為了2015年編輯部里爭論最多的話題:我們是否應該放棄紙媒,全力以赴進軍新媒體呢?
作為一個做了十幾年雜志的傳統媒體人,我始終認為紙媒不會被新媒體完全取代!而更讓我堅定這份信心的是在本期的選題會上發行部小伙伴們的鼓勵和支持。當編輯們在熱烈地討論著本期選題: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紅肉和加工肉有可能致癌,我們今后該怎樣吃肉呢?”“過年了,大家都喜歡吃些堅果磨磨牙,可是堅果該如何吃更健康呢?”“過敏性鼻炎的患者該如何防治”,以及“冬季霧霾該如何應對”……我看到在場的發行部同事對這些選題都紛紛點頭稱贊。而當我們討論到“嬰幼兒的營養補充劑該如何選擇”“父母的語言暴力會對孩子帶來哪些傷害”時,剛剛當上準爸爸的發行總監甚至開玩笑說道:“等這期雜志出版,我一定要自己掏腰包買一本《健康與營養》,拿回家和老婆一塊好好學習。雖然有些內容暫時還用不上,可是,等孩子出生,遇到類似的問題我可以再拿出來看一看?!?/p>
誰說紙媒已經過氣!只要生產的內容科學、實用、精良,我相信還會有更多的人愿意花錢購買雜志。盡管網上的信息應有盡有,但在我看來,雜志上的信息與互聯網上的是不同的,雜志會被長久留存,所以刊登在上面的文章大都是出自專家學者,是經過精選的、科學可靠的內容;雜志上的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也都要經過編輯千錘百煉、字字斟酌??墒牵W上的一些信息卻是東抄西轉,良莠不齊,對于沒有相關專業知識的老百姓來說,自然也就無法判別真偽,更無從查證。
就在我寫這篇卷首語時,看到本期雜志上的一則資訊:由今日頭條和《健康報》聯合發布的“算數健康數據”顯示,當今對健康關注度最高的為41~50 歲人群,在這一群體中,有超過三成的人關注健康資訊……而這一年齡群體也恰恰是我們創辦這本雜志時定位的核心受眾,同時,他們也是保留著紙質閱讀習慣的一群人。所以,我堅信未來《健康與營養》還是大有可為!
當然,新媒體還是必需的!不是為了迎合潮流,而是為了把我們生產的健康知識傳播得更廣泛,惠及更多的人。所以,2016年我們將通過“健康與營養雜志”微信公眾號和APP“太太學院”為大家提供科學可靠的健康知識和服務,為成為中國億萬家庭的健康管家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