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市南康中學(341404)
黃符俊●
?
淺析提高高中物理習題課教學的有效性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中學(341404)
黃符俊●
高中物理是高中理科的科目之一,更是高考理綜之一.它與初中物理相銜接,目的是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物理科學素養.物理習題也是高中物理的重點及難點,高中物理的習題課教學可以使學生掌握物理概念、知識點與解題思路,更能夠鞏固加強高中物理的基礎知識和技巧,增強高中生運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所以本文是我多年傳授物理課的經驗,愿與大家探討.
高中物理;習題課;有效性;方式
高中物理習題課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解題能力,還可以促進高中生大腦更好的發育,開展多種教學方式來提高習題課教學的有效性也是老師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有效的物理習題課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所以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必須提高習題課的有效性.
高中物理由概念、知識點、習題課三部分組成,習題課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我觀察全班學生、甚至是全校的物理生,發現一個規律,高中物理生的學習成績分化最嚴重的便是習題課,如果習題課教學的有效性不能夠提升上來,會導致成績分化的差生物理成績越來越差,長時間會使學生開始厭學,甚至慢慢的放棄學習物理這門課程.所以現在老師必須多研究、多思考正確的習題課教學方式.
1.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力
高中物理習題課教學的教學目標是學生,所以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習題課教學最主要的是學生要參與到課堂中,進行有效的練習.而且要把分組討論引進到教學中,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能使學生積極思考,逐漸培養物理生的物理創新思維能力.比如問題1:如果有蘋果和棉花兩種物體,同時下落,哪種物體先落地?問題2:在乒乓球比賽中,有一次小紅采用高拋發球,她緊貼乒乓球臺面將球向上拋出,球豎直上升1.8m后下落,在距離臺面0.5m處被球拍擊中,則在這一過程中,球經過的距離和位移大小分別為多少?對于這兩個問題,老師可以將全班同學分為五組進行討論、解答,這樣學生在以自己為主體的過程中去相互討論、質疑,不僅得到了問題的正確答案,而這樣得到的答案遠比老師講解出的答案更讓學生印象深刻,可以使學生從以前被老師被動的學習轉化為自己主動探究.所以老師要在課堂中養成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從而更好的去激發學生自己的創新思維力.
2.引導學生一題多解,延伸思考深度
物理是一門比較抽象的學科,所以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解答習題課.在用多種方式解答的過程中,不僅開發了學生的大腦活躍度,延伸學生思考、思維的深度,更讓學生體會到自主學習探究的快樂.如老師在講解阻力這一課題時,可以舉出這樣的例子:“猴子喋喋正坐在一棵樹上玩耍,遠處小強持槍瞄準了它,當獵槍擊發時喋喋看到槍口的火光后立即落下,不考慮空氣阻力,已知喋喋開始離槍口的水平距離為s,豎直高度為h,若要子彈總能擊中喋喋,則子彈初速度v0應滿足的條件是____?”老師要主動引導學生其中有兩種解法,讓學生們用10分鐘自己去尋找解題思路.十分鐘后老師可以把解題思路大概說一下:方法一,以地面為參考系設子彈出槍口的速度為v0,與水平夾角為θ然后運用課本的公式去算出.方法二:以猴子為參照系,將變得十分簡單.因為兩者都有一個自由落體運動,可以抵消.即子彈沿初速度方向做勻速運動,以這兩種解法引導學生去解答,在解答的基礎在讓學生自主去探究第三種第四種方式,這樣多角度思考,長時間下來,學生不但可以一題多解,還可以延伸思考的深度,提高有效的物理習題課練習.
3.老師評估要采取多方式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老師總是以學生的成績去評價一個學生的好壞,在新教程下,這種方式以及不在適合,尤其是在高中物理習題課中,老師在評估時要多方位,要從學生的綜合素養、課堂參與度、學習認真的程度去評估.對待所有物理生要一視同仁,對于優等生的學生要適當鼓勵,使學生更有效的去學習;對于中等學生,老師要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多加練習,使學習更上一層樓;對于差生,老師更不能看不起,任由其發展,要和差生做朋友,真正了解差生的心理需求,然后在幫助差等生補習基礎概念和公式,鼓勵學生慢慢的去多記、多練、多思考,這樣避免全班物理生的兩極分化,使學生們都朝著正確的道路上發展,使其成績慢慢的提高.所以多方式的評估,不僅使學生愛上物理習題課,更加真正的愛上物理課程.
總而言之,高中物理習題課的有效教學方式,老師不僅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力;也要引導學生一題多解,延伸思考的深度;更要采取多種方式評估學生的成績;其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在有效的教學中去學習物理科目.
[1] 劉東升,湯志凌. 設計“數學寫作”習題的實踐與思考——以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七年級上冊為例[J]. 中國數學教育 2015年19期
[2] 錢華. 新課程理念下“六步教學法”的習題講評模式初探——一道熱學習題講評案例及反思[J]. 中學物理. 2012(03)
G632
B
1008-0333(2016)30-0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