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云龍
?
當代媒體角色錯位初探
□孫云龍
在我國,媒體承擔著監測環境、協調社會和傳播信息功能的同時,更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聯系黨和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然而,面對如此之多的角色期待時,媒體卻常常陷入角色的迷茫與錯位之中,社會責任缺失、媒體失職現象時有發生。
中國新聞事業的先驅范長江先生認為,記者應“自覺地站在歷史的窗口,正視現實而不回避矛盾,堅持真理而不隨波逐流”。①作為媒體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道德與職業底線,不要成為市場化經濟浪潮下的逐浪者。
媒體的角色對社會發展和變革能夠產生較大影響,關系著國家生活、社會輿論和群眾情緒,人們也對媒體應扮演的社會角色賦予了期待和理想化色彩。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自身利益或是其他利益的驅使、受眾對于媒體人的角色期待過高或不切實際、媒體組織與媒體人角色規范的不一致、媒體人自身的角色素養等構成了媒體人的困擾,使媒體人常常陷入角色的迷惘與錯位之中不能自拔。
首先,當與政治靠太近,便把自己當成政客。“人民公仆”與“無冕之王”是大眾對于媒體人的兩種定義。媒體人的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角色,使媒體人的身份撲朔迷離,神秘色彩濃厚。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新聞媒體角色觀是做“人民公仆”,但是,也避免不了有些中國媒體將自己當作“無冕之王”。
“無冕之王”是認為媒體人沒有一定的權力,卻擁有巨大社會影響、高人一等的地位,是一種西方的新聞觀念。然而作為“人民公仆”的中國媒體人卻沒有對西方媒體這種觀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是高高在上做起了“無冕之王”,特別是現在自媒體時代,媒體人更容易通過“突發性”“爆炸性”事件集聚自己的話語權,最明顯的是,“陳永洲事件”這樣的媒介審判的案例層出不窮。
再次,當與經濟靠太近時,媒體人又成了商人。我國媒體領域實行的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媒體人具有雙重身份,所以媒體人既要追求社會效益,也要追求經濟效益。為了在殘酷在市場競爭中生存下去,媒體需要通過各種手段來獲取利益,而這些利益驅動便是大眾媒體角色錯位的深層動因。為了獲取利益,媒體不可避免地從報道內容或報道風格上來迎合廣告商,媒體此時遵循的是市場追逐利益的第一原則,角色錯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公平公正原則的拋棄。
最后,當過分強調文化的時候,媒體人又是不堅定的文化傳播者。我們可以看一下歷史,在五四時期拒絕、排斥中國文化,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又是批判,前一段時期是反思,現在是什么?進入了一個選擇和不確定的時期或者說它是不堅定的文化傳播者……②
媒體人是受眾了解外部世界的指向標,因此人們會對媒體人的角色有過高的期待,這樣造成一些媒體人對于自己角色認知的錯位,其危害更是觸目驚心。
(一)新聞品質下降、失實成風,假新聞層出不窮
媒體人的職業底線是真實性,這也是傳媒業的共識,但是新聞失實現象卻愈演愈烈。媒體在政府代言人與市場主體扮演的角色之間不斷游走,左右為難,逐漸喪失自己的本質,變成了“賣東西”的人。為了在環境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生存下去,媒體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怎樣做出好的新聞,而是如何吸引大眾和廣告商的眼球,真實性已經被拋在腦后。這種角色錯位在中國新聞史上數不勝數,媒體人也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從建國前的反“客里空”運動到現在,六十多年過去了,卻依然不能杜絕,從“人造假雞蛋”到“香蕉得了艾滋病”再到“惡犬咬人”,不得不說媒體的錯位使得各種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層出不窮,也給社會、經濟、政府帶來巨大危害。
(二)媒體人權力濫用嚴重,新聞敲詐層出不窮
從《新快報》記者陳永洲涉嫌損害企業商譽,再到21世紀網涉嫌新聞敲詐被責令停辦,然后又有21世紀報系總編沈灝因“涉嫌敲詐犯罪”被立案偵查,一次次刺痛著媒體人的心。他們也曾懷著新聞理想,如今犯下罪行已是不爭的事實。
作為新聞的把關人,媒體人卻將如此神圣的職責用于為自己謀私,使媒體單位成為新聞敲詐的搖籃和獲取非法利益的工具,所帶來的負面效應讓人瞠目結舌。那些在自己媒體上做廣告的企業可以“有償不聞”,相反,那些不做廣告的企業就要“無償必聞”,權力濫用發揮到極致,不僅對企業,甚至對整個社會都有失公正。作為媒體人,他們在權利和利益面前喪失理智,自我膨脹,對自己的身份認知模糊不清,就像沈灝在陳述中所說的,自己有種被撕裂的感覺,最終走上了邪路。
(三)媒體人越權現象普遍,媒介審判愈演愈烈,損害司法尊嚴
“媒介審判”這一概念發端于美國,由“報紙審判”演變而來。我國媒介法專家魏永征教授認為:“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報道超越法律規定,干預、影響審判獨立和公正的現象。其主要特征是,新聞媒體超越司法程序搶先對案情作出判斷,對涉案人員做出定性、定罪、量刑以及勝訴或敗訴等結論。它的主要后果是形成一種足以影響法庭獨立審判的輿論氛圍,從而使審判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應有的公正性。”③
媒介審判現象如今此起彼伏,如“藥家鑫案”“李啟銘案”等等。隨著央視播放陳永洲道歉視頻這一事件的發生,尤其是陳永洲以囚衣、光頭、手銬的典型罪犯形象在全國觀眾面前認罪致歉,媒介審判現象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
這些“媒介審判”是部分媒體人身份錯位的后果,影響了輿論的走向,給司法及新聞事實帶來諸多不便。而且隨著干預的社會問題層面的加深,不僅是媒介自身錯位,人們對媒介理解的也發生錯位,給所有媒體人戴上了沉重的枷鎖。
(一)從整個社會環境來說,應該建立一個監督媒體人的新聞傳播網絡
一般來說,貧窮落后、政治環境和制度保障較差的國家,會使記者角色在不同程度上發生扭曲。而對于如今的中國來說,政治民主、社會開放、人們的話語權得到充分肯定,有助于媒體人的社會角色的形成。但是中國沒有一部專門的新聞法可能是一種不足,但不代表媒體人在報道新聞時可以不遵守其他的法律法規。
(二)從媒體人本身來說,從自身做起,樹立正確的角色觀念
如果媒體人不能從根本上轉變觀念,切實依法來辦事,那么,任何制度和法律都有可能成為花瓶。所以媒體人要樹立正確的角色觀念,把握自身、把握方向、回歸正確的角色,弄明白“我是誰”“何處來”“何處去”的根本問題。
(三)從受眾層面來說,要提升媒介素養和辨別、監督媒介的能力
一方面,由于新聞傳播本就有公開性、傳播速度快等特征,特別是現在處于網絡社會中,一些看似平常的信息,通過網絡的轉發一傳十、十傳百,也就成了受眾關心的話題。受到這些不知真假的信息的影響,受眾有可能在短時間內失去理智而做出錯誤的抉擇。這就要受眾提高辨別能力,避免受到無良媒體制造的不良信息的誤導。一方面,媒體角色的回歸,既要媒體自身立足長遠,謀求發展,也需要其它相關的方面來積極配合,使媒體從角色錯位的漩渦中掙脫出來,回歸正常的軌道,而這重中之重就是受眾的幫助和引導。媒體的企業化經營模式決定了受眾在媒體盈利過程中處于不可取代的特殊地位,這種特殊地位,使受眾能對媒體的行為活動產生強烈的制約力和規范力。所以,只要受眾能夠自覺地培養和提升自己的媒介素養,以更高的標準要求媒體,督促媒體,媒體人就會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角色。
媒體工作能夠對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同時又能給從業人員帶來一定的名利,而名利又是常人很難抵制的誘惑,媒體人難免陷入“角色錯位”中。加上如今的自媒體時代,媒體人更容易聚集自己的話語權,“角色錯位”會愈演愈烈。所以媒體人應該更加注意自己的行為舉止,把握好自己手中的權力。記住再喧囂的爭議,終究有淡化的時候,只有我們以超越簡單的是非對錯的方式來探討爭議的解決,將其化解成一件更單純的事情,這才是真正的進步。
注釋:
①藍鴻文.范長江記者生涯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
②邵培仁:中國媒體的角色錯位與身份危機[EB/OL].人民網.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50600/50603/ 3552938.html,2005年7月19日
③魏永征.新聞傳播法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作者系廣西師范學院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