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麗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亞非語系, 河南 洛陽 471003)
從Fillmore文獻分析框架語義學發(fā)展態(tài)勢
林 麗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 亞非語系, 河南 洛陽 471003)
框架語義研究是將語言學研究與知識工程實踐有機結(jié)合的典范。其創(chuàng)始人Fillmore自1975年至2011年間獨立或以第一作者撰寫的21篇框架語義學重要文獻體現(xiàn)出其研究的開拓性和綱領性。系統(tǒng)性地進行文獻評述,基本可以展現(xiàn)框架語義研究的主脈,完整歸納出其特點與優(yōu)勢,準確分析其不足與發(fā)展趨勢。特點與優(yōu)勢是該領域相關研究的重要選題依據(jù),不足和發(fā)展趨勢將成為該領域相關研究新的方向和突破口。
框架語義學;文獻;特點;發(fā)展
知識表示研究作為人工智能的核心課題與語義分析密切相關。為解決信息處理中的語義問題,語言學界和計算機學界都做了許多努力。框架語義研究是其中將語言學研究與知識工程實踐有機結(jié)合的典范。
框架語義研究的文獻較為豐富,僅FrameNet網(wǎng)站 (https://framenet.icsi.berkeley.edu/)就有194篇,時間跨度為1968年至2012年,內(nèi)容包括框架語義理論和應用研究的各個方面。本文將對Fillmore于1975年至2011年間獨立或以第一作者撰寫的21篇框架語義學重要文獻進行較為全面的綜述,并總結(jié)其特點和優(yōu)勢作為該領域相關研究的重要選題依據(jù),發(fā)現(xiàn)其不足和發(fā)展趨勢以期探尋該領域相關研究的新方向和突破口。
Fillmore在格語法到框架語義學的研究過程中進行了許多曲折、有益的探索,是將框架理論運用到語言學研究的先驅(qū)。1975年至1992年的17年間,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他三次修訂了“框架”的定義,逐步將“框架”從語言構(gòu)式改進為認知構(gòu)式。
1975年,F(xiàn)illmore在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 (意義清單理論的替代方案)中提出了意義研究的場景-框架范式,標志著框架語義學研究的正式發(fā)端。文章主要探討了“原型”和“框架”兩個概念與語義理論之間的關聯(lián),F(xiàn)illmore認為框架是語言選擇下的任一系統(tǒng),其中包括詞匯組合、語法規(guī)則、語言范疇的選擇[1]123-131。作者舉例對典型語言現(xiàn)象進行情景-框架分析 (scene-and-frame analysis),認為從“原型”和“框架”角度考察語義使用的是一種綜合集成的視角 (an integrated view),有益于接近意義的本質(zhì) (the nature of meaning)。
Fillmore針對各類意義清單理論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提出了適合語言意義研究的場景-框架范式 (scenes-and-frames paradigm)。從語言范疇上看,此時的“語言框架”與格語法時期的“格框架”仍有類似之處,但Fillmore在闡述場景-框架范式時已初步論述了關于認知性質(zhì)的框架概念,認為框架是“由概念組成的構(gòu)架或圖式”[1]123。
1976年,F(xiàn)illmore發(fā)表了Frame Semantics and the Nature of Language (框架語義與語言本質(zhì))。文章回顧了關于語言起源的相關研究,強調(diào)經(jīng)驗在人們使用語言中的重要性;作者首次提出Frame Semantics這一術語,指出“框架形成”(framing)是人類語言交際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之前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作者以“商業(yè)交易事件”為例說明了框架概念在交際和理解中的形成過程,證明了框架研究在語言演化過程中的必然性。
1977年,F(xiàn)illmore發(fā)表了Scenes-and-frames Semantics (場景-框架語義學),自此開始其關注的焦點從動詞和名詞間的關系轉(zhuǎn)移到事件參與者之間的關系上。
1982年Fillmore發(fā)表的Frame semantics (框架語義學)一文具有標志性的意義。作者認為詞匯意義依賴背景及百科知識,同時也與語言知識密切相關,只有參照該詞匯所激活的大腦中相應的框架,其詞匯意義才能實現(xiàn),這為其進行的語義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框架”可以正式定義為“由概念組成的系統(tǒng),系統(tǒng)中的概念彼此連通,只有在理解整個系統(tǒng)結(jié)構(gòu)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其中任何一個單個的概念”[2]113。該概念的提出使得“框架”的性質(zhì)從句法框架或格框架等語言結(jié)構(gòu)變?yōu)榭蚣苤R結(jié)構(gòu),其特點為具有概念性認知屬性、能夠有效表征人類經(jīng)驗。至此,“框架”成為框架語義學的核心概念之一。
1985年,F(xiàn)illmore在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框架與理解語義學)中對比了理解語義學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 U-semantics)和真值語義學 (the semantics of truth, T-semantics),重新定義了“框架”的概念,即特定、統(tǒng)一的知識網(wǎng)絡,或是對經(jīng)驗連貫、一致的圖式化[3]。
1992年,F(xiàn)illmore發(fā)表了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 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 (面向基于框架的詞典:RISK及其相鄰詞語的語義)。該文提出框架是對詞匯蘊涵概念的知識預設[4],并有了構(gòu)建“基于框架的詞典”(a “frame-based” dictionary)的設想。他對比了框架語義學與語義場理論,并以RISK這一詞位為例,詳細論述了RISK框架的構(gòu)建。該文是框架語義學理論在RISK這個具體案例上的實踐。
1992年后,F(xiàn)illmore在詞典編纂研究中引入語料庫方法,開始關注例句標注相關問題。
1998年Fillmore發(fā)表的FrameNet and Lexicographic Relevance (FrameNet與詞典編纂關聯(lián)性)論述了FrameNet構(gòu)建目標與程序,提出了FrameNet架構(gòu)圖。該文認為KWIC (Key Words in Context)索引是FrameNet構(gòu)建程序的第一步,即為目標詞元創(chuàng)建框架描述,檢索出語料庫中目標詞元的典型用法并進行標注;作者還論述了“詞典編纂關聯(lián)性” (lexicographic relevance)這一問題,指出需要判定句子的哪些特征與詞匯知識相關聯(lián),例句標注不再嚴格區(qū)分“論元”與“修飾語”,而開始關注與支撐動詞(support verb)等相關的名詞、形容詞的標注。
2000年以后,F(xiàn)illmore開始更加關注FrameNet的應用,其研究從詞典編纂開始逐漸過渡到文本理解、KDG生成、事件抽取等方面。
2001年,F(xiàn)illmore在Frame Semantics for Text Understanding (面向文本理解的框架語義學)中開始從語義工程的角度進行研究和探索。文章介紹了FrameNet工程中實現(xiàn)的基于框架語義學的知識表示方法;文中以一篇短新聞為例進行分析,為語義組合、多義詞歧義消解、文本銜接等問題的處理與解決提供了參考。
2001年,F(xiàn)illmore在Building a Large Lexical Databank Which Provides Deep Semantics (構(gòu)建一個提供深層語義的大規(guī)模詞匯數(shù)據(jù)庫)中介紹了英語詞匯數(shù)據(jù)庫FrameNet-2的設計思路,對其中包涵的各種人、計算機使用的語言知識進行了描述;FrameNet-2關注的重點是詞匯意義與作為其基礎的概念結(jié)構(gòu)間的關系。通過對從大型現(xiàn)代英語語料庫 (British National Corpus)中檢索的例句進行框架語義標注,顯示所含詞匯項的語義及句法組合的可能性;文章解釋和說明了框架內(nèi)的概念分析 (The notions of profiling within a frame)、框架繼承 (frame inheritance)、框架混合 (frame blending)、框架合成(frame composition)以及相關信息在數(shù)據(jù)庫中的存儲等問題。
2002年,F(xiàn)illmore發(fā)表的Seeing Arguments through Transparent Structures (通過顯性結(jié)構(gòu)觀察論元)開始關注核心依存圖(KDG)的推導;該文認為KDG的構(gòu)建對于語言描述和實際應用都有必要性,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克服句法障礙 (syntactic barriers)的方法,找到選擇和搭配方面重要的詞匯關聯(lián)(the selectionally and collocationally important lexical connections);從文本中自動抽取KDG可以提供給定段落 (a given passage)的中心問題,對信息檢索 (in-formation retrieval)、文件傳閱(document routing)、事件追蹤 (event tracking)也有重要作用 。文中特別探討了通過KDG生成事件框架對犯罪事件進行初步分析。
2002年,F(xiàn)illmore還在Transparency and building lexical dependency graphs (透明度與構(gòu)建詞匯依存圖)中闡述了FrameNet在詞匯歧義消解方面的作用。同年發(fā)表的The FrameNet Database and Software Tools (框架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和軟件工具)一文討論了FrameNet工作的概念基礎,展示了相關軟件和成果及其在NLP項目中的運用情況。
2003年,F(xiàn)illmore在Background to FrameNet(框架網(wǎng)絡背景)中介紹了FrameNet基本假設和目標,對其前期工作進行描述,回顧FrameNet工程開始六年以來的演進情況。同年,F(xiàn)illmore發(fā)表FrameNet in Action: The Case of Attaching (運轉(zhuǎn)中的框架網(wǎng)絡:以Attaching為例),該文重點介紹了詞元的完整處理過程。
2004年,F(xiàn)illmore在FrameNet and Representing the Link between Semantic and Syntactic Relations (框架網(wǎng)絡與語義、句法聯(lián)系的表征)中向語言學界、NLP學界介紹了框架網(wǎng)絡的目的、程序和最終產(chǎn)品,特別展示了FrameNet從主項目數(shù)據(jù)中抽取出的新資源——“核心依存圖”(KDG),以及KDG如何作為研究工具服務于某些特定的派生NLP任務 。同年,F(xiàn)illmore還發(fā)表FrameNet as a “Net”(作為“網(wǎng)”的框架網(wǎng)絡)描述和解釋了框架間關系的動機,介紹了一種可以顯示獨立于框架成分的詞元間相似之處的附加表征機制;詞元間關系通過在單個框架中共享的成分、框架間的相互關聯(lián)成分和語義類型信息來表示[5]。
2006年,F(xiàn)illmore發(fā)表了What Can Linguistics Contribute to Event Extraction (語言學在事件抽取的應用),該文認為對書面文本進行語言學分析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幫助識別、跟蹤和還原文本中涉及的“突發(fā)事件”;通過由詞匯意義和語法結(jié)構(gòu)的意義組成的語言學知識可以推導出新信息,在此過程中,文本來源和世界知識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6]。
2007年,F(xiàn)illmore在Valency issues in FrameNet(FrameNet中的配價問題)中介紹了FrameNet對于“配價”這一概念的特殊處理;FrameNet項目致力于對框架支撐詞在語義和句法方面進行配價描述,并以大規(guī)模語料庫例句作為實證[7]129-160。每個配價模式的語義描述都來自框架元素,句法方面的標注使用語法功能和短語類型標記集。從BNC語料庫抽取出的句子既是分析的實驗性例證,同時又是面向人和機器用戶的例句庫。例句庫中的句子根據(jù)其目標詞元的語義和句法組合特點進行標注,其配價模式自動從標注例句中生成。
與其他一些電子/網(wǎng)絡詞匯資源相比,F(xiàn)illmore認為FrameNet對“價”的處理具有以下特點:第一,依賴于語料庫例證;第二,“價”的語義層以對認知框架的理解為基礎;第三,F(xiàn)rameNet中的“價”可以識別各類語義/功能層面的詞元和句法形式類型的各種差異;第四,提供了一種對概念上有表現(xiàn)而句法上未表達的支配成分指派部分解釋的方法[7]129。
從2008年起,F(xiàn)illmore開始更加關注構(gòu)式語法在FrameNet構(gòu)建方面的作用,并計劃將構(gòu)式研究方法整合到框架網(wǎng)絡構(gòu)建之中。
2008年,F(xiàn)illmore發(fā)表了Border Conflicts: FrameNet Meets Construction Grammar (邊界沖突:框架網(wǎng)絡遭遇構(gòu)式語法),該文探討了構(gòu)建構(gòu)式擴展的框架網(wǎng)絡 (construction-expanded FrameNet)的相關問題。
2009年,F(xiàn)illmore通過A Frames Approach to Semantic analysis (語義分析的框架方法)對比了認知科學中的框架概念及其在語言分析中的應用,描述了FrameNet作為基于框架分析進行詞匯意義表示模型的原則和數(shù)據(jù)結(jié)構(gòu),扼要介紹了該項目在語法構(gòu)式中語義貢獻方面的擴展。
2011年,F(xiàn)illmore在The FrameNet Constructicon(FrameNet框架構(gòu)式庫)中介紹了FrameNet的一個附屬項目——英語構(gòu)式庫 (the Constructicon),通過描述每一構(gòu)式的語法特性和語義,對英語語法構(gòu)式進行了識別 (recognizing)和編目 (cataloguing);該文嘗試在FrameNet例句標注中加入構(gòu)式標記,形成一種新的統(tǒng)一語義知識資源,用以理解句子、篇章以及其他語言結(jié)構(gòu)成分[8]。
通過對Fillmore框架語義學重要文獻的綜述,我們認為框架語義學具有完備的體系、經(jīng)驗主義語義學的性質(zhì)以及認知機制的背景,是一種直接面向應用的、有效的知識表示形式。本部分將對框架語義學的這些特點和優(yōu)勢進行分析和闡述。
(一)完備的體系性
框架語義學一貫關注詞匯語義研究,自開創(chuàng)以來,在Fillmore及其研究團隊的不懈努力下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框架語義學的發(fā)展歷程脈絡清晰、階段分明、與時俱進、體系完備,作為其研究背景的有格語法,作為其發(fā)展基礎的有構(gòu)式語法。從確立時間上看,F(xiàn)illmore在20世紀60年代末提出格語法,70年代中后期形成框架語義學思想,到80年代中后期提出了構(gòu)式語法,前后近20年。
從語法派別來看,雖然框架語義學由格語法發(fā)展而來,但格語法是演繹性的,主要研究句子的生成,屬于生成語法派別之一;框架語義學主要研究人根據(jù)概念結(jié)構(gòu)理解句中詞匯語義項的過程,關注語義結(jié)構(gòu)知識描寫方法,是歸納性的,屬于認知語言學派別之一。20世紀80年代末Fillmore及同事提出的構(gòu)式語法也是源于“框架語義學”的認知語言學分支派別之一[9]。
從研究內(nèi)容演進上看,一方面,從格語法到框架語義學再到FrameNet,F(xiàn)illmore始終堅持謂詞邏輯語義分析法。陶明忠、馬玉蕾認為框架語義學是格語法的系統(tǒng)化、具體化,是格語法發(fā)展的第三個階段[10]。
從格語法到框架語義學,語義理解的單位變?yōu)榫W(wǎng)狀連接的認知框架;語義關系皆由語料庫歸納而來;動詞語義角色的數(shù)量倍增,命名細化。另一方面,構(gòu)式語法最初由格語法演變而來,同時與框架語義學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與FrameNet工程互相推動[11]。可以說,構(gòu)式語法與框架語義學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
格語法、框架語義學和構(gòu)式語法作為三種不同的理論在對語言事實的描寫和解釋上體現(xiàn)了不斷完善和不斷更新的過程,具有一脈相承的關系[12]。
(二)有效的知識表示形式
從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F(xiàn)illmore就提出了使用詞語串或詞類串作為“框架”去發(fā)現(xiàn)英語詞語分布類的設想;1968年Fillmore根據(jù)謂詞邏輯分析原理提出“格語法”,構(gòu)建了格框架系統(tǒng);1975年美國著名人工智能學者Minsky提出了框架理論 (Frame theory),該理論對框架語義學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成為推動Fillmore框架轉(zhuǎn)型的理論條件。借助“框架”概念,F(xiàn)illmore在格語法基礎上提出了框架語義學,并進一步開始構(gòu)建FrameNet。
總而言之,F(xiàn)illmore的框架反映大腦中的概念結(jié)構(gòu),用以描寫語言意義的概念,通過形式化詞語分析來表示句法-語義關系。激活框架概念的語境包括一些相關的實體、行為模式或者一些社會制度背景,是組織詞匯語義知識的基本手段之一。其特點在于“框架以圖式化的方式對‘現(xiàn)實世界的知識’進行編碼;詞語喚起相應的框架,或例示特定的框架元素”[13]。
在語義知識表示模型方面,F(xiàn)illmore提出了核心依存圖 (KDG)作為特定框架的圖形表征。每個KDG都包含一個“控制項”(governor)以及其所支配的“依存項”(dependents),每個依存項所對應的框架元素名稱都做了標注[14]。“核心”指句中的每一個目標詞元 (即框架支撐詞);控制項指句中包括動詞、事件名詞和形容詞在內(nèi)的所有表達陳述性語義的詞語;依存項是每個控制項激活的框架所包含的框架元素。
(三)經(jīng)驗主義語義學性質(zhì)
框架語義學用經(jīng)驗主義方法探尋語言與人類經(jīng)驗 (包括詞語意義和句法結(jié)構(gòu)意義、世界知識和語言知識)之間的緊密關聯(lián)及描述其關聯(lián)架構(gòu)的可行方法,屬于經(jīng)驗語義學范疇。
框架語義學認為,詞語代表了經(jīng)驗的分類,即范疇化,范疇中的每一個詞語背后都有一定的基于知識和經(jīng)驗的激活性情境。研究揭示,一個語言社團創(chuàng)造了由詞所代表的范疇并且創(chuàng)造了范疇來對詞義進行描寫[2]111-137。
框架由一組相互關聯(lián)的概念組成。作為一個概念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框架為詞在語言及言語中的存在和使用提供背景和動因,是理解詞語意義的先決條件;詞語意義通過框架呈現(xiàn)出來,根據(jù)它所激活的框架得以描寫,進入語句后,按照一定的原則,選擇和突出框架的某些方面。框架語義學與形式語義學強調(diào)語言與經(jīng)驗之間的非連續(xù)性不同,它出自經(jīng)驗主義語言學傳統(tǒng),認為語言與經(jīng)驗之間具有連續(xù)性(continuities),是“先于形式化”(pre-formal),而不是“非形式化”(non-formalist)[2]111-137。
盡管格語法和框架語義學都對語言共性進行研究,但Fillmore早期理論中對語義格的定義是句法驅(qū)動的 (syntax-driven),即由動詞與名詞間的關系驅(qū)動。框架語義學認為語義框架是比格框架“深度”更大的理論模式,由知識驅(qū)動 (knowledge-driven)或經(jīng)驗驅(qū)動 (experience-driven)。根據(jù)句法關系所定義的語義格普適性較弱,而根據(jù)人類經(jīng)驗定義的語義框架具有更廣泛的適應性。就方法論而言,框架語義學時期的Fillmore已從心智主義轉(zhuǎn)向經(jīng)驗主義[10]。
(四)認知機制背景
框架語義學是認知語言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20世紀70年代起,隨著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能科學的興起,不少學者開始使用框架、圖式等概念來研究知識表征。在此背景下,F(xiàn)illmore開始關注語言的意義及其理解問題,并將語言系統(tǒng)與場景、框架等概念聯(lián)系起來,逐步創(chuàng)立框架語義學,進一步明確了其語言研究的認知導向。
Fillmore對框架概念的認識和定義從格框架、語言框架到認知框架不斷深入,各階段框架的特點和屬性不盡相同。作為概念工具和語言解釋工具的框架具有認知語義屬性,框架語義學將語言根植于人的生活體驗之中,強調(diào)框架經(jīng)驗認知與語義解釋功能,利用認知框架解釋詞義乃至語篇意義,為語言的理解提供了有機而全面的概念內(nèi)容,是推動認知語言學尤其是認知語義學發(fā)展的先驅(qū)力量[10]。
(五)直接面向應用
FrameNet項目是框架語義學的一個具體實踐,是Fillmore及其團隊為解決框架語義理論可操作性問題而做出的成果。該項目得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 (NSF)持續(xù)多年的資助,從一個側(cè)面證明框架語義學已經(jīng)在可操作、實用化方面取得了實質(zhì)性進展。另一個證明是2003年9月,國際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開辟專刊FrameNet and Frame Semantics,專門介紹FrameNet項目和框架語義學。
Fillmore對框架語義學的研究始終與構(gòu)建語義知識庫實踐緊密結(jié)合。框架語義學為語義知識庫的構(gòu)建提供了基本思路,又在實踐中不斷得到修正。框架網(wǎng)絡和框架語義學是一體兩面的關系,是對框架語義學的具體實踐。可以說框架語義學本身就是一個工程[15]。
本文分析框架語義研究的不足主要是通過有限文獻發(fā)掘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具體來說,F(xiàn)illmore的框架語義研究最初面向應用的目標是進行大型在線計算機可讀詞典編纂,并沒有從全局上探討語義框架的系統(tǒng)性和層級性。后來FrameNet逐漸開始重視向領域文本理解發(fā)展,但仍未區(qū)分“語義域”(semantic domain)和“主題域”(subject domain)兩種不同的概念。Fillmore較少關注非英語的框架網(wǎng)絡構(gòu)建。FrameNet成員Boas對這一領域進行了專門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其他語種的框架網(wǎng)絡構(gòu)建雖然發(fā)展迅猛,卻也存在類似的問題。這些問題使得各語種框架網(wǎng)絡構(gòu)建的具體目標、領域選定、框架設置、標注方法和整體規(guī)模難以統(tǒng)一,給多語種框架網(wǎng)絡面向自然語言處理(NLP)的應用制造了諸多障礙。
綜上,我們認為框架語義研究可能或必要的發(fā)展趨勢在于領域深化、多語拓展與模式改進。
從框架語義研究相關領域來看: FrameNet在2000年前后開始向NLP中的文本理解應用轉(zhuǎn)向,這種應用導向決定了它需要向領域延伸,框架語義研究呈現(xiàn)特定領域深化趨勢。比如,隨著工程的進展,F(xiàn)rameNet在領域性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第一,服務于DELIS工程,對英語、丹麥語、荷蘭語、德語和意大利語中交際域和感知域的詞元進行框架語義分析;第二,關注報刊犯罪報道領域的文本理解工作,運用BBN命名實體識別工具(IdentiFinder)處理專有名詞和時間、數(shù)量表達等,對領域詞匯實現(xiàn)了較好覆蓋;第三,和美國國防承包商合作構(gòu)建面向軍事領域的框架網(wǎng)絡。項目前期成果包括構(gòu)建士兵戰(zhàn)斗報告自動語義角色標注系統(tǒng),用以判定同主題的兩篇報告是否為同一報告人,或同一報告人的兩篇報告是否同主題。隨著FrameNet項目在不同語言中的應用,框架語義學理論價值也將不斷凸顯,這種價值不僅體現(xiàn)在對語言研究、外語教學、詞典編纂的重要指導意義方面,更體現(xiàn)在信息抽取、機器翻譯等NLP領域的重要實踐價值上面。
從語種及類型發(fā)展趨勢來看,截至目前統(tǒng)計,各國研究學者基于框架語義學,以FrameNet為藍本構(gòu)建了19個語種的框架網(wǎng)絡資源。除我國民族語言維吾爾語和藏語外,其余17種外語均在有具體排名的Internet內(nèi)容語種前36位之列。也就是說,Internet內(nèi)容語種前36位中,已研究構(gòu)建FrameNet的語種比重為47.2%。由此可見,F(xiàn)rameNet的多語種擴展趨勢與Internet內(nèi)容語種的發(fā)展是一致的。可以據(jù)此推斷FrameNet對于巨量網(wǎng)絡信息處理是必要的。各語種分別進行了框架網(wǎng)絡理論與實踐研究,單語種框架網(wǎng)絡 (Monolingual FrameNet)的語種會更加多樣,范圍將不斷擴大。在此基礎上,根據(jù)具體應用任務將其進行整合能夠發(fā)揮更大的效能。雙語框架網(wǎng)絡 (Bilingual FrameNet)、多語框架網(wǎng)絡 (Multi-lingual FrameNet)是未來應用發(fā)展的重點。而對于雙語框架網(wǎng)絡,特別是多語框架網(wǎng)絡而言,單純模仿英語FrameNet的語義表示模式顯然是不夠的,應該根據(jù)不同語言的特點進行框架語義模式的改進。
框架語義學和FrameNet以人的認知經(jīng)驗作為基礎,對“概念結(jié)構(gòu)”,即人類關于現(xiàn)實世界的語義知識進行闡釋和描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適性。FrameNet以語義框架作為基本描述單元,并建立了框架與框架之間的網(wǎng)狀層級聯(lián)系,具備完善的語義表示與描述體系,是詞匯語義知識庫中設計合理、構(gòu)建完備、應用廣泛的典型工程。
為更好發(fā)揮框架語義學和FrameNet的優(yōu)勢,框架網(wǎng)絡構(gòu)建應注重針對某一領域進行多語共建。另一方面,由于將FrameNet擴展到新語種的任務在時間和資源方面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必須重視FrameNet框架復用最大化方面的研究。
[1]Fillmore,C.J.,An alternative to checklist theories of meaning[C].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nnual Meetings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 (BLS),Berkeley,California,1975.
[2]Fillmore,C.J.,Frame semantics[C].Linguistics in the Morning Calm.Seoul,South Korea:Hanshin Publishing Co.,1982.
[3]Fillmore,C.J.,Frames and the semantics of understanding[C].Quaderni di Semantica,1985:222-253.
[4]Fillmore,C.J.,B.T.S. Atkins. Towards a frame-based lexicon:The semantics of RISK and its neighbors[C].Frames,Fields and Contrasts:New Essays in Semantics and Lexical Organization.Eds.A.Lehrer, E. Kittay. Hillsdale: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2:75-102.
[5]Fillmore,C.J.,Collin F. Baker,Hiroaki Sato.FrameNet as a “Net”[C].Proceedings of LREC. Vol. 4. Lisbon:ELRA, 2004:1091-1094.
[6]Fillmore,C.J.,Srini Narayanan,Collin F. Baker. What can linguistics contribute to event extraction[C].In Proceedings of the 2006 AAAI Workshop on Event Extraction and Synthesis,2006:18-23.
[7]Fillmore,C.J.,Valency issues in FrameNet[C].In Valency:Theoretical,Descriptive and Cognitive Issues,T. Herbst and K. G?tz-Votteler, eds, pp. 128-160, Mouton de Gruyter,2007.
[8]Fillmore,C.J.,Russell R. Lee-Goldman,Russell Rhodes.The FrameNet Constructicon [A].Hans C. Boas, Ivan A. Sag.Signbased Construction Grammar[C].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11:1-51.
[9]張煥香,高平.從格語法到構(gòu)式語法[J].哈爾濱師范大學學報,2011(1):89-94.
[10]陶明忠,馬玉蕾.框架語義學——格語法的第三階段[J].當代語言學,2008(1):35-42.
[11]陸儉明.構(gòu)式語法理論的價值與局限[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8(1):142-151.
[12]劉宇紅.從格語法到框架語義學再到構(gòu)式語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1):5-9.
[13]Lowe, John B.,Collin F. Baker,Charles J. Fillmore.A Frame-Semantic Approach to Semantic Annotation. Tagging Text with Lexical Semantics:Why, What,and How?[C].Proceedings of the Workshop.Special Interest Group on the Lexicon,1997.18-24.
[14]由麗萍,范開泰,劉開瑛.漢語語義分析模型研究述評[J].中文信息學報,2005(6):61-62.
[15]Petruck,Miriam R. L.,Frame Semantics.Handbook of Pragmatics[C].Eds. Jef Verschueren,et al. John Benjamins,1996:1-8.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of Frame Semantic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illmore's Papers
LIN Li
(P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Luoyang 471003, Henan, China)
Frame Semantics and the Frame Net are known as an example of a semantic theory model supporting large engineering projects of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Fillmore, the founder of them has published 21 papers from 1975 to 2011 as the first author or co-author which were pioneering and programmatic. Through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 we can know the main vein of the Frame Semantic study, summing up its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completely, analyzing its shortcomings and the trends of development accuratel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make the topics basis of the research more reasonable; the shortcomings and trends of development will be the new research direction and breakthrough point in the related field.
frame semantics, papers, characteristics, development
H030
A
1007-5348(2016)11-0098-06
(責任編輯:陳 娜)
2016-09-27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東亞國家語言中漢字詞匯使用現(xiàn)狀研究”(12JZD014)
林麗(1979-),女,四川成都人,解放軍外國語學院亞非語系講師,博士;研究方向:語言信息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