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資陽永清鎮永隆九義校(642355)
楊文明●
?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淺論
四川省資陽永清鎮永隆九義校(642355)
楊文明●
數學是一門對邏輯性要求很強的學科,很多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都會面臨各種困難.從我國初中數學課堂的情況來看,普遍存在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對數學缺乏興趣的問題.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出在初中數學課堂中融入情境教學法,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探究的動力,從而更好地開展數學教學,達到教學目標.本文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進行了分析,從多個方面入手,研究了情境創設的方法,旨在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提供理論基礎.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情境;創設
情境教學法指的是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入或創建一個具備一定情緒色彩、以形象為主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融入到整個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對教材的理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合理的情境可以充分地體現出教學內容,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消化、理解、應用知識.因此,對初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進行研究,有著較強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在我國新課程標準中,對數學科目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數學教學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入手,創建適合學生的情境.讓學生在觀察、分析、猜測、驗證、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體會數學知識產生的過程.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知識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對于初中數學教師來說,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創建教學情境是最實用的一種方法.在創建時,要了解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選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將教材內容融入其中,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內容.例如在《過三點的圓》教學中,可以以玻璃瓶蓋為實例,創建一個情境:玻璃瓶蓋被老師不小心打碎了,這里只有一塊玻璃殘片,那么大家能不能根據玻璃殘片畫出一個和玻璃瓶蓋一樣大小的圓呢?通過這種結合實際生活的方式,能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從而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
問題是整個數學教學的核心.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提問是師生互動最常見的方式.因此,通過問題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在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初中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數學學科的特點,運用合理的技巧和方法,結合學生的興趣設置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例如,在《同底數冪的乘法》教學中,可以采用設置問題情境的方法.如以地球和太陽為參考物,提出以下問題:光的速度為3×105千米/秒,太陽光照射的地球上需要經過5×102秒,那么太陽和地球之間的距離是多少呢?通過這種新穎的提問方式,可以讓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初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初中課堂教學中,利用故事創建教學情境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例如在《探索神奇的幻方》教學中,可以以神話故事為基礎,創建教學情境,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幻方的歷史,同時也能宣揚我國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故事如下:相信大家對大禹治水的故事都非常熟悉.在洛河的河水泛濫時,有一只神秘的烏龜浮出水面,神秘之處在于它的龜殼分為9塊(此時在黑板上畫出九宮格),每塊烏龜殼上都有著不同數量的點,正好對應1~9數字.但是,當時人們都不理解這些點的具體含義.直到有一個孩子發現了龜殼上的秘密,告訴人們按照龜殼上點的數字敬奉河神,伺候,果然河水再也沒有泛濫過.因此,人們將龜殼上的圖案稱為“洛書”,也就是我們今天俗稱的“九宮格”,在國外也被成為“幻方”.
通過這種情境,不僅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更容易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有利于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質量.
為了提高初中課堂教學的質量,創設合理的情境,激發學生熱情也是一種很好的策略.教師可以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這樣不僅可以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同時也給了學生充分的交流空間.例如在《一次函數——圖象信息題》中,教師可以先畫出函數圖象,讓學生根據圖象創建教學情境,再讓各個小組之間進行討論.這樣一來,課堂氛圍瞬間變得熱烈起來,當一個同學提出問題之后,立刻就有同學爭先恐后的回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知能力,結合函數圖象,充分提高自身對知識的掌握能力.在交流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讓學生在研究基本原理和圖象的基礎上找出答案,探索現象的本質,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
在初中數學課堂中,教學情境的創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為了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內容,應當從結合實際生活、設置問題、利用故事、激發學生熱情等方面入手,集中學生注意力,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此外,初中數學教師還要不斷對教學進行研究,探索更多創設情境的方式,從而提高初中數學的教學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趙福芹.初中數學教學情境創設的實驗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4.
[2]陳巧蓮.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的策略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4,32:161.
G632
B
1008-0333(2016)23-00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