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中學(215639)
金學為●
?
情境切入,調動學習初中物理知識的興味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光福中學(215639)
金學為●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曾說:“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寥寥數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就被闡述出來.可以說,直觀可以將抽象化,不易被感知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而一切具有情緒色彩、生動具體、形象可見的場景都會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助于學生態度經驗、感性知識的形成.這是情境教學法的精髓所在,教師若能將此教學法與教材課程特點相融合,必然會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味.
情境;初中物理;直觀;興味;認知活動
情境教學運用了情感和認知相互作用的原理,先讓學生感受,然后用語言表達;或一邊感受一邊使內部語言活動.在感受的時候,大腦的右半球興奮,此時,形象思維能力最強;在表達時,大腦的左半球興奮,此時抽象思維能力最強.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共同發揮作用,學生大腦的潛在能量被激發,就可以輕松自在的學習.可以說,該教學藝術就在于設法引起學生的興味.興味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催化劑,在學習初中物理的過程中,興味可以使學生肯用全副的精力去探究學習.
自然不僅鬼斧神工創造了自然物的形,還在自然物的內外空間放置了一大部分物理知識,根據對長時間總結出的自然規律的探究,有學者將本身客觀存在,又經主觀加工的知識進行概念的總結概括,并為人類的共同發展,將這種知識以多種形式傳播,其中學校教學是最重要的傳播途徑,教師是傳播的最佳人選.當然,傳播要講究方法,其中情境切入教學便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尤其是涉及到自然方面的物理知識,更需情境的介入,來體現知識形體的“真”,讓學生可感知并真正認識自然.因為學生將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很少關注一些自然現象,對許多自然現象的產生狀態還不是很了解,無法靠想象達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教師必要的時候要創設這種情境,讓學生可感官到這種自然現象.而一些自然現象又不是人類所能駕馭的,這就需要教師查找一些有關自然現象的圖片、視頻,并利用多媒體將真實的自然現象展現出來.學生被畫面吸引,充分感受,大腦的右半球興奮;與此同時,也在進行內部的語言活動,即對所看到的畫面進行文字整理,這時,學生大腦的左半球興奮.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共同作用,學生的學習輕松愉快,進而產生學習物理的興味.
例如,在講解光的時候,會涉及光的折射,這一知識具有抽象的邏輯性,學生很難靠單純陳述概念、原理的文字而弄懂這一知識,教師必然要結合情境進行說明,還要有把握在說明的過程中引起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興味.這就需要教師避開老生常談的一些現象案例,擇取學生在生活中不常見而充滿樂趣、神秘感,又能恰到好處的闡述光的折射的現象案例.如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象和學生的實際生活有較大距離,不容易看到,一般只是通過媒體或紙媒了解過.陌生性并沒有使學生建構認知的路卡,反而加強其認識的欲望,成為教師講解光的折射很好的切入點.在這里,教師可借助幻燈片或投影儀創設情景,將海市蜃樓這一自然景觀展示在學生的面前,面對神奇的自然景觀,學生注意力集中,感受與內在語言活動同時進行.聯系直觀的自然現象,教師便可敘述折射的原理.情境創設與知識點的講解結合,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習.
生活現象與自然現象不同,雖然其自身現象發生的狀態不受支配,但現象發生的時間、地點、長度完全可以進行調配,簡而言之,生活現象具有可操作性,可被教師應用在物理課堂,并以鮮活、可觀、可聞、可觸、可聽的方式展現在學生面前,促使學生的情感參與及認知活動,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生活現象一般都是在生活中發生的現象,具有生活的味道,讓學生感到一種親切感,這引發其完成經驗性的感知任務,于是,樂于探究,在課下,日常的生活中也會自我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也無意識的伴隨著對理論知識的重溫.可以說,生活現象的切入是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常用的情境創設法,這一情境的創設主要依據學生發展動因中的情感而進行的.在情境教學中,情感不只是作為手段,也作為一種教育的目的而展開.使課程內容與真實的生活相溝通、凝聚,讓學生從生活中汲取認識理論知識的實踐情境,并將理論作為指導生活的說明書.總之,在物理教學中,生活現象的切入充滿可行性,既能幫助學生從直觀的角度理解物理理論知識,又能洽和現代教育的理念,引導學生將理論更好的運用于生活.
例如,在學習汽化、液化、升華、凝華的時候,許多學生都會將它們的概念互相混淆,所以,最有效的教學方式是從直觀的,涉及這些概念的生活現象切入,通過可感官的現象過程、現象結果獲得對該知識原理的分辨記憶.汽化是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液化是氣態變成液化;升華是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凝華是氣態變成固態.它們的吸放熱情況有差別,汽化和升華都伴隨吸熱,液化與凝華都伴隨放熱.區別雖很好理解,但是僅憑文字的記憶是很困難的.在這里,教師可從生活現象切入,將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作為教學素材.例如,汽化,教師可舉一些例子,濕衣服變干,鍋內的水越來越少等等.為了加強學生的記憶,教師可創設情境,假如有人高燒,要接受物理降溫,即用酒精擦拭額頭,不一會酒精干了,擦拭的部位有絲絲涼意.試問,“酒精,去哪了”,學生回答:“變為氣體飛了”,這就是汽化的過程,酒精為液體狀態,接觸額頭的溫度受到加熱,在加熱過程中變為氣體;又如液化,教師也可以舉一些例子,燒開水時,升起的白氣,夏天自來水管壁有水珠等等,這都是空氣中水蒸氣液化的.
物理是一門實驗性較強的學科,因此,饒有趣味的小實驗是一節物理課必不可少的小元素.這是憑借器具器皿創設的小情境.情境雖然小,但宏觀,包容量大,內涵豐富,具有過程性,也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該情境是源于物理知識本身及在探究中所引發的問題,理遇其中,具有感染力,能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味;而且在展開小實驗的過程中,學生可參與進來,伴隨探究、討論、交流、思考、合作、分享,物理知識大爆炸似的在課堂炸開,知識本身及知識的外延都展現在學生面前,容易被學生感知.可以說,小實驗也是物理知識產生的原型,很多物理學家都是經歷無數的實驗,洞察到現象規律,才總結出物理知識的理論.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從小實驗出發,在驗證物理知識理論的同時,引發學生對物理知識學習的興味.當然,實驗的過程,不僅僅是驗證的過程,也是發現問題,排除疑惑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教材上的物理知識會有深刻透析的了解.
例如在“浮力大小”的教學中,教師便可從小實驗切入.準備彈簧測力計、盛有水的燒杯、細線、小塑料袋等.首先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出裝滿水(袋內無空氣)的塑料袋浸沒在水中時受到的浮力.當裝滿水的塑料袋浸沒在水中時,測力計的示數為零.面對這種結果,教師可提問:“這一現象說明什么?裝水塑料袋浸沒在水中時排開的水多少與裝在塑料袋里的水的多少有什么關系?”通過這一小實驗,學生推導出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并得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體的密度、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浮力的大小跟物體運動狀態、在液體中的深度等無關.“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這里所說的環境便是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如同孔子所說“無言以教,理仁為美”,情境教學可以陶情冶性,凈化學生的心靈,使之剔除消極因素,保留情感中的積極能量,可輔助學生認知.另外,情景教學還可為學生提供些許的暗示及啟迪,幫助學生更有效的學習,并引起對所學知識的興味.
[1] 情境教學法 百度百科
[2] 楊洪.初中物理中的趣味性教學探究[J].科海故事博覽·科教創新,2010.
[3] 李司卡.如何提高物理教學的趣味性[J].學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
G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