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百山
(嘉興艾爾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浙江 嘉興 314006)
河流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與實踐
□劉百山
(嘉興艾爾瑞環境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嘉興314006)
河流生態修復技術在國外的研究應用都比較早,在國內的研究與應用盡管起步較晚,但是整體發展較快,尤其是近幾年國家戰略層面加重了對環境保護的力度。隨著低碳、環保、綠色等生活理念的提出,在河流治理方面,無論是政府層面還是業界層面都更加注重傳統的水利措施與科技進步相互結合,形成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局面。本文通過分析生態修復技術的實施要點,闡述了主要的措施,并思考了河流生態修復的技術應用與創新。
河流治理;生態修復技術;措施
本文DOI:10.16675/j.cnki.cn14-1065/f.2016.06.050
當前的河流生態治理主要是應用傳統的方法,傳統的方法在根本上已經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在環境治理方面,難以實現資源的科學配置。筆者針對河流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與實施要點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當前,我國河流治理的主要考慮的是河流的通暢。對于合理的治理一般的經驗就是利用建筑設施來改變河流的流向,根據河流改道以及河流內的物質改善來提升水質。盡管這種做法對于提升水質具有一定的影響,但是真正意義上對于河流的生態修復意義不大。河流治理在我國當前的生態系統構建下,一方面要改變水域的流向,在水域的流向變化以及生物群落的棲息方面,也要做到優化環境。
在生態修復技術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做的是做好必要的科學調查。在調查的前期,要根據河流的流向,水域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建設選址意見書。根據河流的水文條件、生態環境條件以及河流運行的改變規律和趨勢來進行現場化的管理。另外在這個過程中要考慮到施工隊河道治理的影響,要充分根據水位的高低所產生的影響來強化河流治理的生態化規律和季節性的治理要點;第二要考慮生態環境的改善。在生態環境的改善中,要充分考慮生物的生存環境和植物的植被不遭到破壞,在不同區域要根據植物或者動物的喜好設立不同的休息區,而且要通過科學的檢測來判斷整個項目施工對生物群體的影響;第三要充分考慮到植物種類的優選和配置。
3.1建設形態多樣的河流
河流形態的多樣性,主要的方法就是恢復河流的生態系統,一方面要放置河床的櫻硬化和材料的混雜,要恢復河流的科學性和生態性。在河床的構建過程中,要注重盡可能保持生態良好的環境,還要根據河流的蜿蜒性要保持多樣化的生態形態。在橫向上,要構建對合體具有保護作用的設施,有條件的地方盡可能的設置一些保護的設施,比如說河流的回水窩、馬道等等。另外要注重推廣“季節性河流”。要根據不同季節的氣候結構來增加生物的生活條件,要加強改善當前一些地方為了美觀而改變的河道路面硬化的現象,盡可能的還原生態,促使生態化的水草、柳樹以及其他的植被能夠成為生態修復技術的主要輔助手段之一。
3.2提高植物群落的多樣性
植物群落的選擇上,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要選擇具有質地優良的品種,而且要選擇成活率較高,對土壤有較好的適應能力。但是還要考慮植物對土壤有較好的穩固能力。對于選擇的植物還要根據不同季節的變化,來體現植物群落對河流的生態保護作用。植物的類型搭配,應根據不同植物的生長季節、特點,充分考慮植物對光照、水分、營養的不同需求,進行群落結構優化。
3.3營造生物群落的多樣性
運用生物系統的自然化改造是生態修復技術的主要特征。河流的生態治理要確保多種生物的生長和生活條件的適應。一方面要將植物延伸到水中,創造水中微生物的繁殖條件,但是又必須考慮水中微生物對岸上植物的適應性,兩者的適應性還是相當重要的。使之相互形成依賴的關系和生存的條件,生物體系才能均衡;再一方面是要通過生態修復技術來改善生物的循環鏈的結構改善,根據生物結構的變化,要將一些抗沖擊的植物種植到河流水道內,但是這些植物要在生物鏈的中端,其繁殖速度和被食用的速度基本持平,而且要具有一定的生長期。過了生長期才能產生作用。水中投放一定數量的鯽魚、鯉魚等魚類;有條件的地段鋪墊鵝卵石等過濾材料,養殖螺螄、貝類等水生動物,增加水體凈化能力。
河流的生態治理是將生態修復技術有機的應用到河流的治理工作中,不依靠傳統的建筑方式,不依賴物理以及化學方式,主要是以生態技術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了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同時,也實現了河流治理的生態化改進。
[1]楊俊鵬,王鐵良,范昊明,蘇子龍.河流生態修復研究進展[J].水土保持研究,2012(06).
[2]陳興茹.國內外河流生態修復相關研究進展[J].水生態學雜志,2011(05).
[3]董哲仁.河流生態修復的尺度格局和模型[J].水利學報,2006(12).
1004-7026(2016)06-0074-01中國圖書分類號:X171.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