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 田海麗
遵循思維規律,豐富小學生作文語言素材積累
江蘇省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學校 田海麗
小學生的認知規律是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問題,教育事業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教學觀念在不斷發生著變化。小學作文教學也緊跟教育發展的趨勢,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手段處于不斷的更新之中。新時期的小學作文教學強調童真童趣,寫出學生眼中真實的生活,在提高學生寫作興趣的前提下豐富他們的語言積累,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寫作練習中,學生需要打好運用語言文字的基本功,提高自己觀察生活、認知事物的能力,為自己的寫作練習積累足夠的素材。
心理學家加涅在語言聯接理論中說過,語言刺激可以帶動相關的反應聯接,并且在一系列的刺激后得到應有的強化。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通過大量的誦讀活動可以獲得語言素材。小學語文教學十分重視誦讀教學,無論是傳統的教法還是新課改理念中無不重視語文教學中的誦讀。因為我國自古就有“三分文章七分讀”的說法。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督促學生對課文的背誦情況,那些經典的教材文本需要學生記憶下來,在自己的腦海中儲存豐富的語言知識材料。不僅如此,我們還要開展課外閱讀。通過課外閱讀汲取大量的養分,來豐富自己的閱讀量。以此來拓寬自己的習作視野。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推薦一些書目給學生看,例如《童年天地》《小學生語文學習》《十萬個為什么》等,這些書報都是專門為小學生創設的,非常適合他們去閱讀。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多開展一些讀書活動,例如古詩詞朗誦比賽、講故事比賽等,都可以讓學生增強閱讀興趣,在閱讀過程中積累語言知識,并且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因此,誦讀是汲取語言素材最基本的豐富,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應該加以重視。
要想幫助學生寫好作文,得讓他們先學會觀察,留心觀察生活中的種種事物和現象,而后留在自己的印象中,成為寫作的素材來源。我們知道,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引導學生注意觀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關注自己生活中的人和事,就會在作文中娓娓道來,從而成為作文的豐富素材。例如,學生應該觀察自己同桌同學的心情是否開心,學習情況是否出現進步;觀察學校里的樹木在春天是否有生長跡象;觀察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情況;觀察自己家附近是否有新的建筑物出現……能夠觀察的事物有很多,學生的寫作素材就源自于自己平日里對生活的悉心觀察,世界之大,包羅萬象,而小學生年紀尚淺,尚未涉世,到位的觀察也是一種人生經驗的積累,為他們今后長大成人進入社會打下基礎。另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內外多組織一些教學活動,以此來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這樣也能為他們的寫作積累素材。例如,春天來了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郊外春游踏青,讓他們有機會可以與大自然親密接觸,從而加深對自然界的印象,今后寫作文的時候遇到此類話題也就不會犯愁了,這也體現了一種對大自然的觀察。
在寫作練習的教學中,教師會發現常常有學生為寫不出內容而犯難,無法寫出自己想表達的那種句子,也就是他們出現了詞不達意的困難,無法準確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能夠用恰當的語言去形容自己想描述的事物。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這類學生的語言積累還不夠,語言素材的儲存量不夠大。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就必須幫助學生多閱讀多積累,為自己的寫作語言添一把柴火。學生要做好積累工作,就必須先背誦一些經典作品,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好詞好句都記錄下來,做到腦子動、筆頭也動,平時多背多記,有了一定的“儲備糧”,在寫作時發生語言“饑荒”時也就不會擔心受怕了。例如,在學習《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這篇優美的課文加以誦讀和記憶,領略作者的優美筆法,在以后得寫作練習中,可以借鑒作者的寫作手法去描寫景物,想必一定會收到不錯的效果,這就比沒有積累的學生抓耳撓腮、絞盡腦汁地設計語言要輕松得多了,而且寫出來的效果也一定比在沒有積累的情況下提筆要好的很多。由此可見,名篇佳作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生去積累去借鑒的好選擇。
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說過:“處處留心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中處處皆語文,只要用心觀察就會發現,語文這門學科是整個社會都需要的,也應用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學生在經過觀察后就能了解到,第一次學到一個詞匯時也許會覺得陌生,但是只要在生活中稍加細心觀察,就能尋找到它的蹤跡,由此可見生活才是大課堂,學習語文的場所不只是在教室,還有多個通道可以提供給學習語文知識。在寫作過程中,那些對周圍事物認知的程度比較深的學生,他們寫出來的文章明顯要比缺乏觀察的學生更加有高度和深度,即使是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同樣也能寫出有一定思想性的文章,只要他們善于在生活中觀察和學習。同樣的,善于從多個渠道學習語文的學生,他們寫出的文章在語言上也更加完整和通順,個別優秀的更是堪稱優美。不難看出,接觸到的事物面越廣的學生,他們的知識也就越廣博,寫出來的文章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語言上都高一籌,作文的質量也就相對偏高。語文學習的渠道是通暢的、多元的,只要我們潛心的研究,及時的幫助學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汲取語言素材,就一定會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生作文中語言素材的積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注重語言素材的積累,可以從培養學生從字詞句開始,一點一點的深入進行。通過長期的耳濡目染,使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與借鑒的習慣。這樣,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獲得語言素材的積累,從而在作文時揮灑自如、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