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盛毓度小學 袁文鋼
數字化學習研究,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方式變革
江蘇省常州市盛毓度小學 袁文鋼
我們盛毓度小學是一所城市公辦小學,無論從生源、師資還是從校園面積、設施設備上講,都是一所極為普通的學校。但就是這樣的一所普通小學校,我們的老師,立足自身,立足日常,堅持用技術推進教學方式的變革,從2012年起就成為了常州市首批數字化試點學校,走出了“小學校有大平臺,小學校用大數據”的實踐之路,走在了市區數字化學校建設的前列。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早已經進入了以計算機和網絡為代表的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時代,推動學校教育必須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尤其是隨著“MOOC”“可汗學院”等種種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的出現,更讓我們認識到,學校教育不能再延承原有的“師生教學”模式,必須對“數字化時代”的學習方式要有所應對。因此,我們提出了開展數字化研究,構建數字化校園的研究方向,開始了自己的探索歷程。
我們研究的重點是基于技術下的課堂教學環境中學習方式變革的研究。因為我們認為,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如何讓技術與媒體為課堂教學服務,為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服務,是我們研究的關注點。
我們的研究了經歷了一個重新認識與定位的過程。幾年的實踐研究中,我們前期的研究主要開展的是新技術新媒體的整合研究。近年開始,我們主要開展的是基于移動學習終端和互動學習平臺的數字化學習研究,期望通過技術與平臺的創新形成我校研究的教學新環境,探索新技術環境中的新型課堂教學范式。
我們的研究的不是單純研究環境,也不是一般地研究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而是以構建多元學與教方式的模型為核心,提出差異技術環境下所對應的有效的學與教方式。
具體落到實踐中,表現為:(1)針對學科特點,在語、數、英學科開展教學內容呈現方式的探索。依托“e學習”平臺對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進行結構化、動態化和形象化處理,以利于教材內容的呈現和學生學習的便利,使教育資源共享變為現實,使學生占有的時空不斷擴大。(2)發揮技術的優勢,活化學生問題解決過程的知識與思維,提高學生對知識進行加工和變換的能力,拓展認知結構,形成個性化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研究。(3)開展集體化學習、個別化學習、合作式學習和協作式學習等基于技術的學習活動方式的研究,從中歸納與提煉出新學習環境下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有效的交互方式及有效教學活動組織的策略。
小學校立足自身搞數字化研究,困難是挺多的。從硬件上講,研究涉及到學生學習使用的終端設備、網絡設施和學習平臺、網絡課程資源建設等等,從軟件上講,最大的困難是如何進行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學習資源從哪里來,遇到技術問題找誰來幫忙或咨詢,等等,都是極大的挑戰。這些好多都不是學校力量所能解決的。另外,可能還涉及到基于網絡的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個別化輔導工作機制建設等內容。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壓力很大。
好在我們學校的老師都是很用心的做。尤其是項目領銜人戴崝琦,不斷的在帶領老師們進行思考,嘗試,變革,應對和克服種種困難,從而促進了這項研究在一步一個腳印,逐步邁向既定目標。就拿克服硬件困難來說吧,一是關于學生終端的選擇。我們經歷了手寫電腦到安卓平板的更換。我們前期選用了與intel“一對一數字化學習”項目配套,各地“一對一數字化學習”研究中已大量應用的基于windows架構,帶有電磁筆手寫功能(鍵盤與手寫兩用),屏幕可旋轉(筆記本電腦模式與平板電腦模式可轉換)的成熟產品。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推進,為拓寬研究層面,我校在研究中期還為部分研究班級增添配備了安卓系統的平板電腦,更好地保障了“新環境、新課堂”研究工作的開展。
二是學校數字化學習環境的網絡配置。為使學生可把校園中的任何地方作為教室、圖書館、實驗室,最大限度地滿足隨時隨地在線學習的需要,我們在前期為保障“新環境、新課堂”研究工作的需求而實施了實驗班級無線網絡整班覆蓋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校園進行無線網絡全覆蓋改造,真正實現數字化環境下的“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全時空學習。三是學習平臺的選擇與嘗試。結合我校規模與學生應用水平的實際,我們先后選用了intel“一對一數字化學習”項目在用的成熟“動課堂”平臺和“智慧課堂”平臺,進行了兩年多的實踐應用,并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隨著社會新媒體與平臺的出現,我們還將不斷嘗試新的技術與平臺,以便讓我們的研究能時刻跟上時代的需要。
幾年的研究,一是錘煉和培養了一批數字化研究的骨干教師。由于共同的努力,近年來,我校所獲的成績也是不菲的:連續兩年在全國小學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大賽優質課評比中獲一等獎、在全國新技術新媒體教學課例評比中獲一等獎,在常州市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競賽中獲一、二等獎;近年來多次承擔市、區公開研討課,在市區具有較好的影響。二是形成了一個在校內具有學科專業的應用軟件知識信息庫。三是在數字化研究中逐步培養了廣大師生運用信息技術不斷終身學習的能力。
通過實踐,我們對數字化學習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數字化具有傳統教學無以比擬的優勢,主要是:(1)支持隨時隨地的自主學習?;谝苿訉W習終端,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自主學習,而且教師和家長可以對孩子的自主學習進行及時了解和反饋。(2)支持即時的一對一遠程輔助教學。對生病請假的學生,移動型學習終端能提供學生網絡課程,讓學生能完成在線學習,教師可通過網絡對學生的問題進行一對一的輔導。(3)實踐探究和知識訓練的利器。學生可以通過學習終端進行泛課堂探究,在實踐中探究,在探究中實踐;軟件和各種CAI(計算機輔助教學)應用使知識訓練更有趣、更有效。(4)更全面、客觀的互動和交流評……排除了人為評價的主觀因素,學習終端的評價更客觀、更科學,可以準確地診斷學生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和再練習。
數字化學習,推動了我校教育教學方式變革,克服了傳統教學的瓶頸,帶來全新的數字化環境下教與學方式的徹底變革。
當然,我們只是邁出了研究的一小步,需要借鑒和深入探索的問題還很多。比如,如何選擇適宜的技術方式進行數據匯聚與挖掘并作出反饋評價,從而使教師對學生反應的評價為達到教學目標服務;如何在運用新技術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的思辨、協作、溝通、創新、解決問題等方面的能力產生影響,使學生逐步實現從“學會學習”到“自主學習”到“創新學習”的過渡,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率得到本質上的提升等問題的研究與探索,我們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