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高新區高新實驗學校 張 倩
如何運用語言藝術創造思想品德課堂的環境美
安徽省蚌埠市高新區高新實驗學校 張 倩
語言 藝術 評價 環境
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初中思想品德有別于數學、物理等學科,它需要用大量的語言敘述實現教學目標,而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對象正處于憑借興趣學習、情緒復雜多變的年齡。若教師一味的照本宣科,填鴨式灌輸,必然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反之,若精心設計語言,變蒼白為意韻,一定能讓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熠熠生輝。本文將從五個方面探討如何運用語言藝術,營造思想品德課優美的環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作為一節課的開篇環節,課前導入承擔著多重責任:既要新穎又要短小;既要簡潔明快的引出話題,又要充分調動學生興趣。實現這些目標就需要精心設計導入用語:恰如其分的設計定能充分調動課堂氣氛,蒼白無味的語言可能換來難以預知的“惡果”。例如:在一節“人生難免有挫折”的課堂上,教師選取了一段殘疾人戰勝挫折的視頻,作為新課導入。播放一結束,教師便“直奔主題”:“同學們,看了這個視頻你們有什么感受?”教室里突然變得鴉雀無聲,課堂氣氛也十分尷尬,無奈之下教師只好生硬的引出主題。由此可見,教師若不精修導入用語,只把學生當作服務于教學的感應器,最終只能是“投資大、成效低”。同時,這種模式也是與當今“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相背離的,長期使用這種模式,會讓學生覺得“觀看視頻”不是老師的初衷,“談感受”才是老師的真正目的,進而產生抵觸情緒。
經過反思與總結,教師重新設計了本節課的導入語:“同學們,主人翁能否預知這場災難的來臨?你認為主人翁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呢?”設問拋出后,教室里頓時活躍起來,每個學生都有話可說、有例可舉。通過討論,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并能初步認識到勇氣、堅強對于戰勝挫折的重大意義,這又讓本節課的難點(“挫折是在所難免的”)得以輕松突破。由此可見,針對性強、貼近實際的導入語更能引領學生達到預設的高度,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營造“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課堂情境。
無數次的備課經驗和課堂實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課前導入到正文教學、還是重點把握到難點突破,教學中每個環節的過渡都離不開轉承語。如果需要一個類比,那么轉承語對于每個環節的意義就好比魚線對于珍珠的意義:散亂的珍珠只有被魚線完美串聯,才能華麗轉身,實現自身價值。例如:在一節公開課上,教師為了從“自信的重要性”過渡到“唱響自信之歌”,設計了如下轉承語:“既然大家都有了自信的意識,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走向自信的方法吧。”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表現出疑惑與不解。不難發現:學生是因為不理解什么是“有了意識再找方法”才產生畏難情緒,實際是授課教師混淆了教學思路和轉承用語,才讓環節之間的過渡變的牽強附會、生硬蒼白。
那么轉承語對各個教學環節到底有多少意義,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案例總結出來。因為需要在東西方文化之間反復“切換”,所以在設計“世界文化之旅”這一內容時,教師采用了如下策略:當學生從端午節聯想到了屈原時,他隨機加上一句陳述語—“屈原和哥白尼、但丁、莎士比亞并稱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當學生引經據典,討論黃鶴樓的歷史典故時,他又隨機加上一句設問語—— “你們知道世界上還有哪些聞名遐邇的瞭望塔呢?”問題一提出,各小組之間便你搶我答,各抒己見,也使得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在討論中得以各個擊破。
品味之余,我們可以感受到:轉承語的精心研磨,能讓環節之間的銜接順滑流暢,也能使學生對于知識的吸收猶如春風拂面、春雨潤物般清新、自然。
關于課堂設問語,曾被被做過無數次的研究,統計數據顯示:平均每節課中,每位老師的提問次數高達二十次以上。值得探討的是:這些提問是自問自答還是有問有答;問題的設置是有價值的還是毫無意義的;提問的次數是否與教學效率呈正比關系。眾所周知:無論是新課標還是新課改,都不同程度的強調要實現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的轉變,著力打造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想要實現如此大變革的課堂,就要要將教師的自問自答模式轉變成有問必答模式,那么如何讓一直沒有機會“說話”又不敢“說話”的學生主動回答問題呢?想要真正的突破這個瓶頸,教師就要充分的運用語言藝術引導學生放下包袱、暢所欲言。曾經觀察過一位教師設問用語:他試圖通過提問,讓學生講述人格尊嚴被侵犯的事例,卻發現沒有一個學生舉手。為了打破沉寂,便連拋了幾個問句:你們的自信呢?你們的激情呢?你們的樂于助人呢?當然,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此赤裸裸的激將法只能讓課堂氣氛變得更加凝重。相比之下,另一位老師的方法確是略勝一籌:由于是借班上課,授課教師無意間請起一位調皮任性的學生回答自己預設的問題,然后該生只字未答,滿臉不屑。本以為教師會尷尬無措,但他確是異常的鎮定且滿臉微笑:”抱歉,我打擾了你的思路,請你坐下來繼續思考”。可是時間已經過去了兩分鐘,授課教師仍在“苦苦”的找尋接近答案的學生,忽然間,那位調皮的學生信誓旦旦的站起來,準確的回答了老師的問題,贏得了同學們的贊許和掌聲。當然,這節課的出彩之處給每一位教師和學生都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過于直白的設問會讓學生感到拘謹,尤其是關聯到學生個人經歷的設問則更需要精心雕琢;對于異地授課的教師,解決問題的過程可能會一波三折,但是半推半就、半清醒半迷糊的語言設計無疑是最佳策略,因為美麗的課堂樂章往往都需要需要千呼萬喚、千錘百煉。
課堂評價是教師依據學生性格和答題內容做出的及時反饋,是“即興創作”,也是“課堂中的實時評語”,是實現教師主體向學生主體轉變的重要形式。曾有人云:課堂中,充滿魅力的評價,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因此,準確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評價是教師應該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曾經設計過兩組活動并給予了不同的課堂評價。第一組活動是教師出示辨析題:“依賴就是依靠,以后我們做什么事情都不需要別人的幫忙”。學生A回答:“老師,我覺得這個觀點不正確,目前我們的能力有限,有很多事情都需要他人的幫助,比如我要學會洗衣做飯就需要父母的幫助;我們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就需要老師的幫助,所以我們不應該把依靠和依賴混為一談。”伴隨著同學們欣賞與欽佩的眼光,教師隨機送上一句評價:“你用具體的事例幫助老師解決了本節課的一個重要知識點,非常了不起。”之后的課堂上這位學生一直保持著積極興奮的狀態,甚至來不及舉手,他就直接坐在位子上搶答。第二組活動是教師請B學生朗讀教材案例。由于缺乏自信、加之方言較重,B學生的表現欠佳,教師也只是一句簡單的評價:“平時注意多讀多練,請坐。”在后續的課堂中,B學生再也沒有抬過頭、舉過手。
雖然是刻意設計的活動,卻可以真實的感受到課堂評價對于學生的重要意義。從本質上講,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都渴望自尊自信、自立自強,所以教師要學會根據學生的不同性格、不同表現給予具體的、針對性的評價。費盡心思設計課程,“強迫”學生自尊自信與借用課堂情境、巧用評價藝術引導學生自尊自信,后者的效果要好很多。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門以講授為主的學科,它需要用形象、風趣的語言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環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