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存福
·專家點評·
歌訣記誦之于教學的意義——小議馮學偉博士的《法制史歌訣》
霍存福
歌訣記憶法,是傳統中國學術啟蒙的利器。在古代社會,沒有百度,也沒有大數據,知識獲取、查找不易。同時,識字的人又少,甚至很多藝術大師都不識字。因此,各行各業為了使知識和技藝方便口耳相傳,創造了大量的歌訣,如三百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蒙學雜字、四字鑒、五字鑒、七字鑒、朝代歌、珠算歌訣、草訣百韻歌、湯頭歌、妊娠脈訣歌、讀律一得歌等。只是現在,不再見有哪個行當依靠這種歌訣進行傳承了,也少有類似的創作了。
我過去為法律史教學和研究方便,并期望熟能生巧,曾經編過一些歌訣,部分的也講給學生聽。如有關朝代的,“戰秦漢三晉南,隋唐五宋,遼西金元明清”;唐代皇帝的,“高太高武中睿玄,肅代德順憲,穆敬文武宣,懿僖昭哀完”;宋代皇帝的,“祖宗真,仁英神,哲徽欽;高孝光,寧理度,恭端”;唐律篇目的,“名衛職戶廄擅,賊斗詐雜捕斷”;“十惡”“八議”的,“反逆叛逆道敬孝睦義亂”“親故賢能功貴勤賓”,等等。曾得到過許多便利,包括自己參加考試。
學偉博士有心于此,結合自己求學經歷及教學實踐,將中國法制史教材中的核心要點以128句歌訣的形式進行編排,讀來朗朗上口,易于記誦,十分可貴。這種系統性、大體量的法制史歌訣,我是第一次看到。欣喜之余,立即推薦給《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張立新總編審、趙偉主編非常重視,以為它對教學、科研均有助益,并囑我寫個評論,以昭隆重。
綜觀此歌訣,不但轍韻規范,而且內容上的概括,一則比較全面,二則比較準確,表現在:古代重要法律制度的內容及其沿革、重要法律變革及重要立法,都有反映;近現代的清末立憲與修律、民國法律大事,也有適當展現。結構上以唐律為重心并向前后各朝代延伸、拓展,同時兼顧了司法機構及民事法律規范。雖然以制度層面的要點為主,也涉及了“一準乎禮”“黃老”“春秋決獄”等思想、觀念層面的概念。詳略安排上,以教材的要點為主,沒有作過多的擴展和論述,也是較為恰當的。否則,過多的闡述必然使篇幅倍增,這樣一來,歌訣本身或將成為新的記憶負擔,從而失去其方便記憶的初衷。
其實,說歌訣方便記憶,還只是它的表層意義,其深層意義在于:這種記憶是一種典型的右腦記憶。右腦記憶與左腦記憶最大的區別在于非邏輯化,屬于非理解型記憶。這種歌訣之所以能被記住,完全在于音樂韻律感上的不斷重復,是用耳朵將記憶的內容存入深層意識中的。
以歌訣的形式將法制史要點提取出來并助人記憶,其意義非同小可。
首先,這種非邏輯化的基礎知識的記憶是思考的源頭活水。很多情況下,學生能夠把課堂上老師講的東西或者書本上的知識都理解了,但仍然不會思考。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缺少記誦,能夠下意識地調出的本學科基礎知識太少,因而缺乏思考的根基。而那些能進行深入思考的成熟學者,往往對本領域的基礎知識信手拈來、如數家珍。這就好比蓋房子,高明的設計師往往對自己擁有的原料、素材細心揣摩、熟爛于胸。從這個意義上講,不重視背誦式記憶,卻希望自己能自由思考并有所創造,在一定程度上實乃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往求學時,經常聽到老師們講到一些大師對經典的熟稔:當他們提到某句話,大師立即說這句話在某某書某某篇前部(或后部)的上欄(或下欄)。提書查閱,果然。這是私塾經史教育的成功之處,讓人對警句、史實、資料爛熟于心,所謂“熟讀唐詩三百篇,不會作詩也會吟”,就非常貼切地反映了這種材料與創作、創造的關系。而我自己,卻常會犯愁:記得在什么地方,有一句十分適合現在情景的一句話,想使用,但記不得原話、記不起出處。每每這個時候,我就調侃自己:“不記得在什么地方,忘了是誰,說了一句什么話”,這是“where”“who”“what”都已完全記不清楚的糊涂賬,自然這樣的記憶是無用的。
其次,歌訣記誦,這種暫時不求理解、通過韻律輔助的大體量記憶,雖然難免死記硬背之呲,但更能引發出屬于右腦屬性的靈感、直覺、創造性或獨創性。而我們通常所用的先易后難、先理解再記憶的分析式記憶方式,雖然能使記憶更切實、牢靠、長久,但有相應的局限性,比如它容易成為創造力的桎梏。因為理解后的知識已經邏輯化地組合起來了,有了一定的體系性,更易形成思維定式,這對靈感的激發、獨創性的培養是不利的。所以,鼓勵有利于創造、創新的記憶方式,鼓勵便于記憶的歌訣的創作,其意義就不暇細道了。
歌訣的編撰及其對教學的輔助作用,我們過去的法學教育是忽視的,有關這方面的研究與探索也是缺乏的。所以,我希望看到《法制史歌訣》的續篇,以便網羅更大范圍的基本知識,比如宗法制、三復奏、存留養親、翻異別勘、秋審、文字獄、會典等古代制度或法律現象,尤其是近現代法制比如五院制、參議會、蘇維埃、陪審制、調解制度等,現在的這個歌訣并未涉及,應當在將來適當續及;同時,將來的續篇,也應當在更大視野內去處理有關審級制、律學、自理案件、禮法關系等反映古代法制線索甚至古今可以貫穿的專題內容。當然,我也更期待《法理歌訣》《民法歌訣》《刑法歌訣》等的出現。法律的嚴肅,并不排斥表達形式的活潑、多樣。如有聞此風而繼起者,我引領而望之。
專家簡介:
霍存福,男,河北省康保縣人,法學博士,現任沈陽師范大學特聘教授,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法律文化論叢》主編,《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審委員會成員。兼任中國法律史學會執行會長,遼寧省法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法治文化研究會會長。曾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首批“當代中國法學名家”等榮譽稱號。主要從事法律史、法律文化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專著有《權力場》《復仇·報復刑·報應說:中國人法律觀念的文化解說》《唐式輯佚》《漢語言的法文化透視》,譯著有《唐令拾遺》(合譯),另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專著《權力場》獲得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研究成果一等獎、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責任編輯:張立新責任校對: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