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巢湖 鄧一農
?
抓好『三環節』講活一堂課
□安徽巢湖鄧一農
課堂教學是一種創造性勞動,也是一門藝術。教師要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使課堂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員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就必須抓好導入、講授和總結三個環節。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也是教師激發學員興趣,吸引其注意力的重要步驟。總結自己多年老年教育的實踐,筆者認為,教師要因課而異、因人而異,以新穎、獨特、巧妙的開場白激發學員對新知的渴求,以達到引人入勝的目的,具體可運用以下方法:
1.圖片導入法對于某些枯燥難懂的理論知識,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借助現有視頻、采編相關視頻或自制專題視頻等方式,為學員創設生動具體的直觀情境。如展示某一歷史人物照片,播放某一段歷史事件資料片等,使課堂氣氛生動有趣,為教學重點有序展示奠定良好基礎。例如,在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教師通過自制的專題視頻將方志敏、焦裕祿和王進喜等英烈模范人物形象展示出來,既感染、吸引了學員的注意力,又能加深他們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
2.詩詞導入法詩詞的語言精練、生動且優美,因此廣受老年學員喜愛。教師利用與教學內容有密切關聯的詩詞導入新課,能提高學員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新學的理論知識。例如筆者在講《毛澤東家風》中“毛澤東與楊開慧”一節時,首先聲情并茂地朗誦了毛澤東的《蝶戀花·答李淑一》。詞中領袖對烈士的贊美、丈夫對妻子的摯愛之情,很好地吸引了學員的注意力,課堂氣氛開始活躍起來,這就為講述毛主席和楊開慧并肩戰斗的經歷打造了一個良好的開頭。
3.問題導入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人受到的刺激越強,感受的變化越大,越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教師在課前有準備地設疑提問,能激發學員的求知欲望。例如筆者在講《科學發展觀總結了我國發展實踐》時,先讓學員簡略回答我提出的三個小問題:答完一問“為什么要發展”后,我在黑板上寫了“發展”一詞;答了二問“應該怎樣發展”后,就在“發展”前后添上“科學”和“觀”兩個詞;答了三問“我們在發展上有何經驗教訓”后,又在黑板上補上“總結了我國發展實踐”。這樣,《科學發展觀總結了我國發展實踐》這一課題就完整呈現出來了,學員也饒有興致地進入求知狀態。需要注意的是,問題導入法需要教師把握時機,講究方法,切不可連珠炮似地提出很多問題,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提出問題,啟發學員進行理性思考。此外,因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也可將疑問改為反問句、設問句,并稍作停頓給學員留下思考的余地,然后再講出個人的觀點或看法,這種自問自答的課堂導入法也能調動學員積極思考。
課堂導入的方法很多,但不論哪種形式,導語必須具備以下四個特征:其一,啟發性;其二,關聯性;其三,簡潔性;其四,趣味性。
講授是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關鍵,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教師在課堂講授中,要把握以下三點:
1.教學重點要突出假如一堂課內容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學員就會覺得平淡無味,甚至產生厭倦情緒。教師講授時應抓住重點,講老年人感興趣且適用的知識,并且做到圍繞中心,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例如筆者首次講《科學發展觀的歷史背景》時,詳細闡述了國際和國內因素、歷史和現實依據、理論和文化淵源等內容,學員聽后普遍反映內容太過繁雜,不易懂,也不好記。經同事指點,加之筆者對老年學員知識結構和學習要求的了解,于是修改了講稿。再上講臺時,便抓住重點內容進行講授。即分四個階段講黨在1949年到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經驗,分析其中發生挫折和失誤的原因,有些內容則僅作簡單敘述。由于脈絡清楚,重點突出,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方法要多變教師在課堂上,要徹底丟棄“滿堂灌”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根據老年人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可選用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一曰互動啟發。采用教師與學員、學員與學員之間相互交流,開展座談討論等形式,能調動學員積極思考,養成獨立思考、大膽發言的習慣,提高其綜合分析能力,達到在討論中提高,在交流中鞏固之目的。運用互動啟發的教學方法,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積極推動學員思考,促進他們掌握教學重點。要善于發現學員身上的“閃光點”,不失時機地予以表揚;不對的地方,要耐心細致地與其研究探討,盡量讓不同水平的學員都能收獲成功和進步的喜悅。
二曰故事啟發。有些授課內容單憑教師平鋪直敘,學員會覺得枯燥無趣,若能適時引用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短小生動的故事,諸如歷史典故、名人軼事以及學員身邊的生活實例等,就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激發學員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例如某位教師在講《天倫之樂享起來》一課中,講到“對兒媳婦要看長處”時,說了一個故事:某村有兩位老母親,兒媳婦都不是很孝順。一位母親逢人就罵兒媳婦對她不孝,媳婦認為丟了臉,被人瞧不起,氣得把本來還有的幾分孝心也拋得干干凈凈。另一位母親則相反。沒錢用就找兒子要,缺什么也叫兒子買。老人拿到錢物后,就四處告訴村民,這是兒媳婦送來的,村民也因此紛紛叫好。就在這一片夸獎聲中,那位被婆婆夸贊的兒媳真的一天比一天孝順了。學員聽了老師講的故事后,齊贊那位聰明的老母親做的好,明白了對子女進行教育,表揚比批評管用。有的學員還感慨地說,婆媳關系不好的根本原因在我們當長輩的身上,做老人的要對兒媳婦多關心、常贊揚才是??!
三曰歌曲啟發。教師在課堂上,有計劃地組織個人或集體唱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歌曲,能調動學員的學習熱情,陶冶其思想情操,活躍課堂氣氛。例如,有兩位教師在講授《談談戲劇文化》《司集鄉文化今昔》時,分別在課堂上演唱了廬劇、黃梅戲的精彩片斷和《巢湖好》等原汁原味的當地民歌、山歌,對于學員更好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其熱愛家鄉、建設家鄉之情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但是要注意的是,課堂上選唱的歌曲不宜過多,以免影響正常授課。
3.課堂語言要生動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必須通俗易懂,精煉生動。為此,教師首先要把握好語言節奏,不能平鋪直敘,老和尚念經一個調。應該根據講授內容,選擇抑揚頓挫、快慢得當的方式進行表達。講到重、難點時,教師的語言應似高空行云、平穩舒緩;似雁鳴碧空,深遠悠長。講到常識性內容時,語言則可如大河奔流,一瀉千里;也可像暴雨驟停,戛然而止,給學員留下想象的空間。例如講《毛澤東的親情觀》時,筆者一登上講臺,就感情充沛地對學員們說:新中國成立之初,毛主席的親友們紛紛向他提出各種要求,領袖是如何面對這場親情戲劇的呢?事實證明,毛主席既沒有因為當了主席就忘了親友,也沒有大搞“家天下”,為親友謀取特權,而是堅持“做事論理論法,私交論情”的原則,走出了防止“人亡政息”新路的關鍵一步。這段抑揚頓挫的表述,讓學員聽得津津有味。其次,講課過程中,教師可靈活穿插一些生動形象的比喻、幽默風趣的妙語。但要注意幽默不等于庸俗的說笑,也不能毫無目的地“跑野馬”,不能單純為活躍氣氛而搞笑。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眼神和面部表情與學員進行情感交流,以適當的手勢協助“說話”,增強授課的形象感。
一堂成功的教學,猶如一篇結構完美、內容充實的文章。不僅有“龍頭”引人入勝充當開頭(導入環節),有“虎背”“熊腰”般令人驚嘆的軀干(講述環節),還應有燦爛奪目的“尾巴”(總結部分),因此總結是全面優化課堂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教師在教學總結中,既要做到畫龍點睛,對所學內容作簡練概括;又要余音繞梁,給學員留下思考的空間,產生課講完了思考還在繼續的效果。
課堂總結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前,對所授內容作的歸納小結,可以對當堂課的精彩片斷或關鍵問題作精要論述,也可提出發人深省的問題啟發學員進一步深入思考。例如某位教師對《養生夢想圓起來》一課的總結是這樣的:今天不養生,明天養醫生。愿大家把保健當“家務”做,把疾病當“朋友”處,把日子當“喜劇”過。七十能爬山,八十能跑步,九十能散步,百歲天天笑著過。新穎別致的點睛之筆,加深了學員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恰到好處的課堂總結,不僅要使教學內容得到升華和總結,而且要為學員繼續學習拓展新思路,獲得“言盡而意未盡”的體會。例如筆者在講《中國夢淺釋》時,作了如下課堂小結:有首歌曲唱得好。我們唱著《東方紅》,毛主席領導我們獨立自主站起來。我們唱著《春天的故事》,鄧小平領導我們改革開放富起來。繼往開來的領路人,帶領我們意氣風發走進新時代,高舉旗幟開創未來。在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一定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富強、文明、民主、和諧的社會主義中國一定會屹立在世界東方。簡潔生動的結束語,鼓舞了學員“老有所為”的志氣,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學、樂、健”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