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蓮花鎮初級中學 金忠仙
基于混合學習理念下的初中語文混合教學模式的思考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區蓮花鎮初級中學 金忠仙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時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養成、學習能力的提高、語文素養的形成。為此本文基于混合學習理念的學習,形成適合農村初中學生學習語文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闡述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勢,讓老師將終生學習語文的理念灌輸給學生,讓學生繼承終生學習語文的傳統,從而傳承和發揚我國的傳統文化。
混合學習 混合式教學模式 自主學習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人們獲得知識的途徑和方式已不僅局限于紙質圖書、電視、廣播等,網絡的普及、手機的普遍、電腦的廣泛使用,人們對信息的獲得,知識的索取,也變得極為方便快捷。這必然引起了學習方式和學習手段的變革。混合學習也就應運而生,而其在企業里就首先推行,混合學習的優勢是低投資高回報,而且這種學習靈活方便,能取得較好的效益。為此高校和各種培訓也在這種學習理念的推行下實行,產生較好的反響。
自2003年實行課改以來,一線的語文教師為了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效率,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有的取得成功,有的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成功是因為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緊跟時代的脈搏,與學生同呼吸共命運,反之亦然。筆者是農村初中的一名普通語文老師,針對學校生源素質的下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若僅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跟不上時代的步伐。為了提高課堂學習效率,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提高農村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進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受混合學習理念的啟發,根據我校的網絡教學的實際和學生生源的實際,筆者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混合學習理念的引領下,嘗試適合我們農村學生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在混合學習理念的基礎上提出的。針對混合學習的概念,已經有較成熟的界定。柯蒂斯?邦克認為:混合學習是面對面教學和計算機輔助學習的結合。我國學者何克抗認為“所謂混合學習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混合教學模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概念,筆者認為:混合教學就是把傳統的教學方式的優勢和網絡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的教學模式。通過這種混合式的教學模式,達到師生的雙贏。
1.提升語文教師的業務素質
傳統的教學模式,雖然不至于如以前的一本書、一支筆、一張嘴般簡單,但是也不必太多的技術含量,只要帶本書,帶個優盤,帶張嘴即可。而混合式教學的采用,勢必會對教師本身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為此備課時,就要求語文老師必須廣泛瀏覽相關的網站,閱讀大量相關的資料,懂得信息技術的相關知識。比如教學“敘事要詳略得當”的作文教學時,教師若采取傳統的教學,即面對面的教學,教師只要查找相關的ppt和教學設計,在此基礎上形成教師自己的ppt和教案,課堂上只要打開ppt,加上教師的講解即可,學生掌握程度如何,那是每個學生的造化,因為知識的獲得,學生只有被動接受,這種教學模式,對教師本身的要求不是很高。可是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則不同,教師必須要瀏覽較多的網頁,選擇適合學生的網站,確定學生的學習的要求,小組里的分工,學生完成的作業量和完成的程度,語文教師在做這些工作的時候,也是無形中的學習,比如網頁的瀏覽,語文教師必須在大量的信息中篩選出適合學生的有關語文知識,而這同時老師本身也是一種知識量的增加。所以語文教學中采用混合教學模式,也是對語文老師學習的一種促進,在備課的過程中,無形中促進了語文教師本身的學習,提升了語文教師本身的業務素質。
2.激發語文教師的教育激情
教師的教學激情直接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熱情,可是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激情都已經被消磨殆盡,每天面對的是一樣的學生,教學的是一樣的課文,無非就是字詞句,作家背景,文章主題,尤其是教了兩輪下來的語文老師,很難激起教師的教學熱情。而混合式教學中,語文教師借助網絡教學,增添了語文教師的教學魅力,提升了語文教師在學生中的威望,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點燃,無形中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使得語文教師的課堂教學更具激情。比如,在教學《雷電頌》時,我摒棄之前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播放視頻,讓學生處于一種雷電交加的情境中,同時配上老師動情的朗讀,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感受屈原的內心,這樣更易與文中的主人公產生共鳴,理解屈原的情緒變化。之后讓學生自己選擇某一段或某幾段,模仿朗讀,小組之間互讀互評,接著自己再打開視頻對比,再次朗讀,如此反復,最后全班朗讀交流,教師只要行走小組中傾聽、指導即可,效果比我們傳統教學模式來得更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點燃,他們也想在這樣的氛圍中,朗讀出屈原的情感起伏。通過這種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不再是要我讀,而是我要讀;老師的威信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形成,心中對老師的崇拜就更進一步,因為“信其師,親其道”。混合式教學,不僅提升了教師的個人人格魅力,同時點燃語文教師的教育激情,最關鍵的是點燃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更濃。
3.促進語文教師的閱讀能力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永遠是無止盡的。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隸屬新聞出版總署2011年的調查數據:中國人均讀書4.3本,比韓國的11本、法國的20本、日本的40本、猶太人的64本少得多。這個數據是振聾發聵的。學習對教師的要求就更高,在人們的心目中教師總是博學的,可是教師每年的閱讀和學習量有多大,卻是不容樂觀。除掉教師的數字化閱讀,真正大部頭的閱讀,從我校教師的調查數據可見:除了語文老師必須完成教研室布置的閱讀任務外(2部/學年,部分語文老師還不能完成),其他任課老師基本上不閱讀大部頭的著作。所以竇桂梅老師發出這樣的感嘆:教師的讀書現狀不容樂觀。說句不好聽的,整個教師隊伍基本是不讀書的。因為傳統的教學模式不需要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上課時只要一本教科書、一本教參、一本教案、一個課件即可。可是嘗試混合教學模式后,我們再也不能只拿著這三樣東西裝模作樣了,我們必須主動去學習,主動去向書本請教相關的問題,與學生一起閱讀相關的書籍。在教學綜合性學習“到鄉間采風去”時,要求學生上傳圖片,配上文字。我自己都不知道如何制作時,我不僅上網查詢,同時還向信息老師請教,還閱讀相關的書籍。在語文課堂上教學時,當學生向我請教時,我頭頭是道的向他們講解,學生發出了感嘆:語文老師連信息知識都懂,太讓人佩服了。教學名著閱讀時,我們自己也得硬著頭皮閱讀《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等,還閱讀對應的名人對此的解讀。不然我們該如何去選擇相關的資料,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時能夠有所收獲?對問題的看法能夠更深刻、更全面?實行混合式教學的語文教師,閱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自學能力得到加強,自身的知識也得到了提升,文學素養也得到了提高。
4.豐富教師的精神生活
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師的教學出現疲累,因為初中三年,就那些知識,就那點內容,幾十年如一日的教學,教師對教學失去了關注的熱情,對語文教學失去了該有的激情。隨之而來的是語文教師的精神空虛,因為他們把絕大部分空余時間都浪費在麻將桌上和電腦游戲上。實行混合式教學模式后,教師的教學顯得充實而又有意義。比如為了備《雷電頌》的課文時,學生離屈原的時代太遠,對于他的故事又不是非常了解,讀懂它確實有一定的難度,為此我尋找了很多與屈原相關的資料,進行篩選和整合,閱讀《屈原傳》及戰國時的史料,同時認真觀看了《屈原》視頻,這樣上課時才能有的放矢。這樣的備課自然就豐富老師的業余生活,空余時間不會再浪費在無聊的事情上,精神生活也充實了,可以說是事業生活雙豐收,何樂而不為?
1.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傳統教學是單一的教學模式,一般采取教師講,學生聽的形式,長此以往,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即使成人的我們都要厭煩,何況學生?而混合式教學模式卻不同,它采取網絡教學為主,傳統教學為輔,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比如教學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時,我首先布置學生周末在家觀看《威尼斯商人》的視頻,并且說明這就是他們的家庭作業,沒有布置任何紙質的任務,只是單純看這部戲劇。學生聽后,整個課堂都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因為這太簡單了。其次回到課堂后,讓他們說說自己的感受,學生興趣高昂,就是連平時語文課堂上都不發言的學生也破天荒的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話頭一轉,說說我們的課文描寫和視頻中人物的表現的區別。學生都低下頭,翻開書本,對照異同。某些同學還湊在一起小聲討論。最后,我讓同學們小組討論,然后形成文字,代表發言,那么有關戲劇的有關知識,學生就在對比中掌握了。最后,我要求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和最討厭的人物,并且要從文中或視頻中找出依據。通過這樣混合式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樹立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
2.發揮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的語文學習存在個性差異,學習語文的能力也存在高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側重,傳統教學卻不能做到兼顧所有的學生,而混合式教學模式做到了傳統教學無法做到的。比如作文教學中,我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用三個課時完成教學。
第一課時: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分組,確定組長,組長選擇組員,組員也可選擇組長,六人一組;其次帶領學生到電腦教室,組長分工,組員上網查找相關的資料,完成老師布置的教學任務;最后組長帶領組員形成本組的文字資料或ppt。
第二課時:每個小組上講臺講解自己這堂作文課的學習內容,未完善部分可以由組員補充,然后大家評價,哪一組的教學效果最好;隨后學生說自己的感受和教師做點評、總結。
第三課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完成一篇作文并修改,最后在班里展示,其他小組對此寫上自己的評價并打上分數。
通過這種混合式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語文自主學習能力得到了鍛煉,合作精神得以培養,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有了提升,最關鍵的是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學會主動學習,學會對語文知識進行自我反思和積淀,學會對自己的語文知識體系進行建構,學到的語文知識更加深刻。
3.培養學生語文學習的創新能力
傳統的教學方式傳授的知識以死記硬背為主,缺乏靈活性,學生的語文學習缺乏創造性。故好多出國的學生不能適應國外那種自主、靈活、體現個性的教學方式。甚而國外的某些大學錄取中國的學生時,分數都比同類國家的學生分數高。而混合式教學模式打破了這種學習的格局,充分發揮學生語文學習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適合學生的年齡段,充分激發學生這一年齡段的黃金時期。比如說在教學《孤獨之旅》時,我首先要求學生去閱讀《草房子》和看《草房子》的視頻。然后在微信和QQ群中表達自己閱讀的感受和收獲,形式不定。學生傳上來后,確實讓老師驚嘆。大部分的學生使用文字來表達,而其中有幾個善于畫畫的學生,則用畫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而喜歡唱歌的同學則用自己的歌聲來傳達自己對杜小康的理解和支持。這種表達方式是我所沒想到的。由此可見學生的創新能力總會在你給的機會中展現。而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就是給了學生這種機會和平臺,讓學生語文學習的創新能力得以展現。
4.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得我們的老師和學生圍著6本教科書,兩百來篇課文,從早學到晚,經歷三個春夏秋冬。教來教去,語文被教成了一根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于樹泉如是說:問題還不止如此,更為嚴重的是,初中的三年,正是孩子智力發育、身心成長的關鍵期和“精神饑渴期”(朱永新語),而我們卻畫地為牢,讓數以億計的學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體力封閉在極其有限的應考知識上,幾十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去苦苦打拼而無暇他顧,這無論于個人發展、社會進步,還是于民族前途、國家未來,都是一個多么巨大的智能浪費和無可彌補的慘重損失。由此可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需要我們語文教師的引導。混合式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現狀,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和興趣,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獲得語文知識,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比如教學名著閱讀時,我先布置學生閱讀任務和完成的時間;然后針對閱讀中存在的問題,發帖討論;最后老師根據學生討論最多的問題,再次讓學生根據這一問題進行細讀,從文中尋找依據,讓自己的觀點立住腳。如閱讀《駱駝祥子》時,先要求學生利用兩周時間讀完整本書,純粹的閱讀,利用QQ或微信告知閱讀進度;然后讓學生利用QQ或微信提出閱讀中存在的問題,每人至少提出一個問題(把這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由于是彼此提出的問題不是面對面的,平時不大發言的學生也能表達自己的觀點;之后老師根據學生的提問進行歸類,最后選出幾個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如祥子的悲劇是誰造成的,讓學生再次閱讀,這次比上次閱讀時間長一周,而且學生針對問題從文中尋找依據。最后也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發言,全班交流,老師進行總結。閱讀是為了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或許不能讓學生的成績得到快速提升,但是肯定能讓學生在今后的人生中學會學習,讓他的人生走得更遠。
混合式教學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和采用,我相信我們的語文教學會在混合學習理念的引導下,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語文,如何學會終身學習。不管是老師和學生,都會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走得越來越遠。
【1】于樹泉.《光明日報》.2014(12)
【2】朱永新.《我的閱讀觀》(ISBN978-7-300-14723-9).中國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
【3】譚軼斌.《語文教學的現實與圖景》. 商務印書館,2014(7)
【4】何克抗.E-learning與高校教學的深化改革【J】.中國電化教育,2002(2)
【5】2011版語文新課程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