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新興實驗學校 孫影霞
也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江蘇省鹽城市亭湖區新興實驗學校 孫影霞
自主學習能力對于小學生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為了提高小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需要在日常的教學中注重培養。本文就這一現象,對如何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探討。
自主學習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 能力的培養
在新課程標準下,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已經成為了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主體作用,更能夠引導學生、讓學生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求知者。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通過營造自主學習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等手段,讓學生能夠自我發展、自我探究、自我提高、自我運用,從而形成具有創新思維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對自主學習能力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培養進行探討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我國傳統的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中,老師習慣于使用“填鴨式灌輸法”對學生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過程就是以老師為主體,學生坐在講臺下單方面被動的接受老師傳授的知識,屬于典型的“我來教、你來學、我在講、你得學”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在已經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并且會嚴重的抑制學生自主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嚴重的阻礙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靈活性。
如,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中,進行《奶奶的白發》這一篇課文的教學時,老師往往會通過反復機械化的重復奶奶的辛苦以及對自己的愛來讓學生體會這篇課文的主要情感,卻忽視了讓學生自己感受、自行體會的過程,這樣的教學只能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奶奶的白發”,卻不能讓學生從心底體會到“奶奶的白發”為何而白、何時而白。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中,老師應該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重新明確課堂的主體,恢復學生在課堂上的作用和地位,給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打下基礎并留出空間。
當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之后,老師還應該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吃拿高分的尊重和肯定。因為只有真正的對學生的身份給予尊重,才可能將原有的教學過程轉變為導學過程。目前在許多小學的低年級語文課堂上都存在著“學生主體思想”名存實亡的現象。這種現象主要表現在當老師向學生拋出一個自我探索、自我學習的問題點之后,并沒有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空間和討論時間,總是習慣于一拋出問題就“自說自話”的將問題的答案說出,或是對學生自我思考后得出的答案輕易的否定。這種做法就是明顯不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表現。老師在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培養時,應該起到引導的作用。通過讓學生參與課堂思考與討論來讓學生成為一個合格的學習主人,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
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語文課堂是一個讓他們充滿好奇同時又有些畏懼的課堂。這是因為低年級的小學生是第一次接觸系統的語文知識學習,也是第一次正式踏入課堂,所以他們對小學語文課堂充滿好奇和畏懼是非常正常的現象。但是如果學生在學習時始終懷抱著恐懼而老師又不對這種情緒進行引導,就很容易讓學生的畏懼轉變為恐懼甚至是抵觸。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還可能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因此,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鼓勵教育,通過對學生的鼓勵讓學生擁有學習的信心和興趣[1]。
比如說在蘇教版小學一年級下冊《鋤禾》與《憫農》兩首古詩的學習中,對于剛步入課堂的小學生而言,想要立刻讀懂這兩首故事中的含義并明白糧食來之不易、農民勞之辛苦是較為困難的,如果此時不能夠鼓勵學生讓學生勇于面對學習古詩時的困難,那么很可能讓學生對學習古詩留下不好的影響,這樣就會影響到學生對學習古詩的興趣。因此,在教授這兩首古詩時,老師可以通過向學生講解自己學習古詩時難處,讓學生明白并不是自己一個人認為古詩難學,但只要努力古詩一定會學好的想法,這樣學生就會擁有進行自主學習的動力。
除了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充滿興趣之外,老師還應該通過對學生進行引導來教授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一次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如說在《會走路的樹》這一篇課文的教學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出現“樹”這個字的詞語或是句子,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心目中“會走路的樹”應該是什么樣子,樹又是為什么會走路。讓學生學會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懂得通過自我思考、自我猜測、自我探究來學習這里篇課文,從而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當然,對于水平高低不同學生,老師還應該根據學生自我實際情況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引導。
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久的、潛移默化的工作,老師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引導學生并教授學生自我學習的方法來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從而讓學生愛上語文并能夠主動學習語文。
【1】馬斗香.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探索【J】.時代教育,2014(18)
【2】朱妮,王毅.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J】.教師,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