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漣水縣高溝鎮中心小學 秦 明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策略分析
江蘇省漣水縣高溝鎮中心小學 秦 明
針對小學自身學習的特點,他們更傾向于背誦。所以抓住這一特點,是讓小學生學好古詩的第一步。傳統古詩教學方式,通常以授課教師“字字落實,句句清楚”的分解式講授為主,學生自身的理解一般不能跟上授課教師的節奏,只是形成了機械式的記憶,缺乏對詩詞的思想內涵的分析和理解,從而逐漸淡化詩詞的藝術價值對學生的教育作用。因此,隨著新課標小學語文教學的不斷改革和深入實施,尋找更有利于小學古詩教學的模式尤為重要。
古詩教學 小學語文 高效教學 策略分析
小學生的古詩鑒賞能力與學習特點是直接相關的,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老師的正確指導,授課教師對古詩課堂教學的引導,結合小學生的課堂反饋,學生對詩詞特點的認識能夠通過自身學習方式的改變而改變。這樣的教學,授課教師既發揮了指導的作用,也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對古詩的熱愛,使得學生對古典文學作品的興趣不斷驅動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
中國古詩在世界文學寶庫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中國古詩的繼承與發揚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結晶不斷發展的一種形式,中國傳統古詩文化之美的發揚光大希望能夠在新生代的學習中得到增強。因此,要不斷的創新古詩教學模式,教學方式與方法的改進,能夠逐步培養起學生的興趣,才能進一步的提高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才能為全面提升人文素養。
對小學生今夕古詩教學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古詩教學講究的形式美、意境美、、與抒情美的整體藝術感。小學生在無法理解這種美的時候,只能是通過授課教師的逐字逐句地講解來逐層的理解,因此,學生只是對詩詞的字面意思得到理解,對字面意思的興趣直接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授課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一般會采取先入為主的思想分析方法,學生對整體藝術美只能通過授課教師展開相關的情景式引入和講解,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激發學生對古詩應有的美育效果。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文字學習能力,學生對古典對詩文的自我理解的加深還需要授課教師的引導。
例如,在學習駱賓王的《詠鵝》鑒賞時,小學生看到動物時的興趣比對詩詞進行自我分析來的容易。小學生在自我閱讀文學作品中,只是從字面的意思看到詩人運用“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來描述鵝的美麗,無法體會到詩人對于鵝的喜愛之情。但是,授課教師可以從學生對鵝的喜愛引入詩人對其的喜愛之情,這樣使得學生腦海中的畫面感十足,這樣的藝術表現力能夠作為學生審美能力發展的有效方式,學生自己的體驗和理性思考就能伴隨著興趣的引導理解到詩人的感情。
學生能夠正確、規范理解教材詩詞的主旨大意,并能準確的說明詩中的意境,小學生可以知識講解自己對詩詞的理解和腦海中形成的意境。這對學生獨立閱讀和思考的能力的提升大有幫助。第一,古詩教學的授課引入方式,學生應該是提前對詩詞有所閱讀,但適中的意義需要授課教師的講解。第二,詩詞閱讀教學要讓小學生在背誦的過程中體會詩詞所表達的含義。第三,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要體現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上教學方式的改變,才能實現基礎性教學模式的突破。另外,詩詞閱讀教學要有創造性,學生閱讀的方式可以是跳躍式、自主式、探究式等。
舉一個相對簡單的例子:學習李白的《靜夜思》的詩詞,首先讓學生能夠順利的背下來,接著教師描述一幅深夜人思考的圖景,授課教師要讓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并理解詩中或者是詩人所處的情景,體會思念故鄉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準確找到表達作者思想感情的關鍵詞,再通過教師向“故鄉”“親人”等方向闡述,就能是學生明白詩句的意義。
小學生對詩詞的鑒賞,并不是只是逐字逐句地去分析,只是讀懂讀順一首詩即可。他們對詩詞的理解還不能那么的深入和準確,這種領悟能力還是跟年齡相關。課堂上多媒體教學的,通過圖像、聲音的形式,讓學生對詩詞賞析的實效性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對與學生來說,詩詞鑒賞學習最主要的是能夠達到學生基礎性審美。但是,針對于學生對語文古詩的閱讀及賞析教學方面來講,不單單是從字句方面到思想感情分析能力的轉化,而是一種畫面切換,,一種神沒興趣的提高,一種閱讀時效性的體現,也是實現學生創新能力不斷提高的首要條件。
例如,《春夜喜雨》《憫農》等詩詞的鑒賞中,要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用現代科技手段再現詩詞的意象,可以使學生獲得更為直觀的感受,進入詩境。“一切文字的最高境界,是在有限的具體事物之中,敞開一種若有若無、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主客合一的無限境界。”
對古詩等文言詩詞的學習,小學生難免會有問題,但是只要把握住小學生學習的特點,就能從根本上掌握教會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方式。當然,一定要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并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使得學生對古詩的鑒賞與自我審美結合,在高效課堂中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真正提升。
【1】常蘭香.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效率,學周刊,2016(05)
【2】徐毅.小學古詩詞“五步教學法”探究,學周刊,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