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襟危坐于電腦前,在為“今日批評家”專欄敲下這篇批評觀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不知不覺中,被稱作“青年批評家”已經很久了——而在我一直以來的意識中,閱讀小說并把閱讀體會寫成文章,更多的是文學青年的興致與興奮所在。
是的,這就是我開始寫作文學批評的緣起。作為一個沒有C刊考評壓力、不在現有學術規訓和考核體系之內的文學青年,作為一個從小在師長“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督促聲中插上門竊讀《紅樓夢》的閱讀愛好者,閱讀一直伴隨了我的青少年時代,參與了我青春期內心的成長。出生于1980年代的我們,作為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一邊享受著來自家庭與社會空前的注目與寵溺,一邊又遭遇著來自前輩與時代的前所未有的批評和質疑;在面對更多機會、更多選擇、更多自由的同時,也不斷彷徨于更多桎梏、擠壓和挑戰之下。如此種種,文學閱讀,提供了最親密的陪伴和撫慰。所以,我讀,然后興致之所在,我會寫下自己的閱讀感受——那些穿梭在文本的字里行間所生發出來的感動、喜悅和百感交集,又或者疑惑、踟躕甚至憤怒。
其實,直到現在,我仍然認為:所謂文學批評家,究其本質,首先不過是一個讀者。若說有什么特別之處,他大概比一般讀者更不幸:當大家沉醉在情節人物之中恣意啼笑時,當普通讀者代入自己“聽評書落淚、為古人擔憂”時,那個被稱為文學批評家的人,得保持足夠的置身事外。他不能僅從整體上去欣賞和感受一部作品,而要把其拆解成形象、語言、結構、思想,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所謂文學批評家,究其本質,更不過是一個文學寫作者。與其說在研究和解讀別人的作品,不如說他是在經由這些作品,呈現自己關于世界的打量與思考、釋放自己的內心情愫與張力。
基于此,我堅持認為,文學批評不是在指正培訓作者,更不是引領教導讀者;確切地說,它是以自己關于作家作品的那些文字,分享閱讀,分享自己關于自我內心和外部世界的種種感受和思慮。世界之大,人的孤獨與惶惑,掙扎與不甘,在這個過程中文學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見證與陪伴。而文學批評,作為同作家作品密切相關的文字,作為文學寫作的一個門類,它同樣需要浸潤攜帶著對世事人心的了然與困惑,對世相百態的熱愛與警惕。而不是一味地學術化到“無人之境”,畸變成“屠龍之技”。
而我自己的文學研究和批評寫作,近來頗有幾個困惑,或說一直未能解決的疑難——
一是,如何找到自己。我有時會倦怠和虛無,會在奮筆疾書用功時突然忍不住去沮喪和懷疑:我現在寫下的這一篇文學批評,在當下高年產量的浩瀚文章海洋里,何以存在?或者說,我認為做當代文學批評一定要找到自己個性化的語言方式、表達方式和切入文本的立場角度,要擁有一種高識別度的批評聲音。但我一直沒有找到,一直在流行的、給定的腔調和范式中煩膩焦躁地打轉,卻又難以擺脫。
二是,如何找回初心。文學青年注定要慢慢長大、漸漸老去。從“文學青年”到所謂“文學批評家”,一路所持續加載的那些深刻、厚重、擔當等等“大”詞,以及圈子化、權力化、秩序化等等,在這樣的過程當中,怎樣始終保障和保持文學的初心與文學批評的初心?
如上,我老實地發布了自己對文學批評的基本觀念和觀點,更直接坦陳著一直困擾我的未解之惑,是為“我的文學批評觀”。
金赫楠,1980年生,河北保定人。現就職于河北省作家協會創研部,主要從事當代作家作品評論,近期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80后作家作品和代際文化現象研究。魯迅文學院第五屆高研班學員,中國現代文學館第三批客座研究員。曾獲河北省第十二屆文藝振興獎、首屆孫犁文學獎、“四個一批”優秀人才,2014年獲《文學報》第三屆優秀評論新人獎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