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虛構與真實

2016-04-13 13:49:13秦燁
南方文壇 2016年2期
關鍵詞:小說文化

主持人季進: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主辦的刊物《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自1984年創刊以來,每年出版春秋兩卷,著名漢學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和鄧騰克(Kirk Alexander Denton)先后擔任主編。該刊在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方面的前沿論述和理論建構,勾勒出1980年代以來英語世界中國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清晰譜系,也成為傳播中國現當代文學的主要平臺。本刊2015年第5期發表的卡羅琳·菲茨杰拉德(Carolyn FitzGerald)的《記憶的想象之所:汪曾祺及后毛澤東時代對故鄉的重構》即選自該刊,以后我們還會擇優譯介一些該刊發表的重要論文。

本期發表的《虛構與真實——論〈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中的當代小說研究》,聚焦于《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所發表的中國當代文學研究論文,擇取在中國當代小說研究領域頗具洞見、觀點犀利的論文,通過文化隱喻、歷史想象、詩學建構三個層面,來論述這些當代小說研究所體現出來的細密的文本解析、前沿的理論支撐、多元的作者群體,透視出當下英語世界對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基本態勢,也呈現了一個青年學者的敏銳眼光與嚴謹態度。論文涉及的面比較廣,也較為深入地對中國當代小說研究進行了梳理和探究,其中,20世紀90年代的都市小說、莫言《戰友重逢》中的幽靈敘事、韓少功《馬橋詞典》對時間與歷史的處理、阿來的藏地敘事、抗戰文學中的反英雄描寫、汪曾祺對故鄉的重構、余華小說的文化反思、身體、空間與權力在蘇童小說中的體現、閻連科小說深切的精神慰藉和文化關懷、陳染與安妮寶貝為代表的女性寫作等等,都在文章中得到較為全面的關照與論述。論文還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剖析了《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所透露出的歷史意識、政治傾向以及敘事倫理,指出了該刊在探索當代中國社會鏡像時的多元立場和思考。相信這樣的研究之研究,不僅可以為我們提供豐富的信息,而且也一定能為當代文學研究帶來全新的視角和觀念。

《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是英語世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最重要的刊物之一,由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主辦,著名漢學家葛浩文教授(Howard Goldblatt)及鄧騰克教授(Kirk Alexander Denton)先后擔任主編,從1984年創刊以來,在每年出版春秋兩卷的基礎之上,間或推出專題特刊并持續至今。該刊憑借銳利的觀察評論、前沿的理論觀點以及諸多極具影響力的作者群體,成為我們了解英語世界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走向的重要窗口①。其作者來自文學與文化研究的諸多領域,探討的主題從文學文本、經典電影、文藝理論延展到建筑藝術、媒體研究、視覺文化,不僅反映出英語世界對現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研究動態,而且以嚴謹新穎的理論觀點和深刻犀利的論述風格著稱,在海內外漢學研究領域,享有極高的聲譽。大衛·丹穆若什教授(David Damrosch)曾經提倡,將世界文學視為“一種閱讀模式——一種以超然的態度進入與我們自身時空不同的世界的形式”以及“民族文學間的橢圓形折射”②。任何進入世界視域流通傳播的文本,“它們身上依然承載著源于民族的標志,而這些痕跡將會越來越擴散,作品的傳播離發源地越遠,它所發生的折射也就變得越尖銳”③,通過雙重折射、部分重疊,“源文化和主體文化提供了兩個焦點,生成了這個橢圓空間”④,提供了不同文化語境及理論語境中有效解讀同一文本的新視角與新思路。而不同區域對世界文學的全球性研究的參與“都會有不同的形式,滿足不同的需要”,但“對于每個區域的學者,重要的是獲得這樣一種意識,即從其他的文化視角看,世界將會多么不同”⑤。因此,《現代文學與文化》理應成為國內研究者不可忽視的參照系。

經過三十多年的積累,《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影響力日趨顯著、體量也較為龐雜豐富,其對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創造性的多元視角,能夠啟發我們建立與本國文化之間更加新穎躍動的關聯。文學作品往往“提供了重要的社會觀念的檢驗場,因為文學深刻地折射出社會的張力和問題”⑥。本文旨在對該刊的中國當代小說研究進行綜合性論述,將考察重點放在1949年以后的中國敘事,探究《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如何通過當代中國小說,切入當代中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歷史變遷、文化精神與主體意識。具體而言,主要通過以下幾個維度進行闡釋:其一是文化層面的解讀,也即通過小說敘事形成的文本世界,映射當下視域中的傳統文化及其發展境況;其二是進入當代敘事的具體文本,闡釋其所涉及的政治史、戰爭史以至想象的歷史;其三則是分析小說所書寫和塑造的特定歷史時代的人物形象,結合文本書寫者的主體意識,述及所塑人物主體之詩學與權力,尤其是寄寓其中的敘事倫理以及從中投射出來的敘事傾向與詩學倫理。

一、敘事與文化

文化自身通常會折射出隱形的“無為”力量。虛構與敘事的文本如何關涉社會文化的焦點,文化如何尋求“有為”的現實對照,從不及物的精神思想和心理范疇延伸至現實層面的“干預”,這既是小說敘事的根本動力之一,也是文化使命的完美呈現。對于小說而言,由敘事衍化而出的文化意蘊,往往需要在虛構文本與現實干預之間傳導。在這一過程中,敘事話語與文化意識如何能夠積蓄豐厚的能量并反轉施力于現實層面,無疑成為小說研究與文化研究的重要課題。

國內對中國當代都市小說的研究,往往善于從其中的地域色彩、商業文化、欲望沉浮、人性收放等要素出發,揭示在特定的經濟形態下的城市生活、市民精神、性別差異以及寄寓其間的道德考察與倫理衡量。而《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刊登的文章則更多地從現代/后現代的境況出發,指出商品經濟與消費文化如何與人心人性相互攪擾碰撞。其中,陸潔將注意力置于1990年代的中國都市小說,這些小說所聚焦的人物形象是活躍于中國當代社會的市場經濟與商品化浪潮中的“中間階層”及“中產階級”城市居民。在對“在全球化時代邂逅消費文化”進行闡述之后,陸潔以何頓的《太陽很好》(1995)與池莉的《來來往往》(1997)兩部小說為中心,指出“這兩個文本均反映出中國從社會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型,及其造成的深刻的文化沖突與困境。在這類寫作中,消費文化并未被呈現成一個惡魔(某些早期都市小說中會如此描述),而是被呈現為最終未能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本真性意義——或某種真諦——的一種幻覺。與此同時,消費文化也被公認為走向重構日常生活的意義與經驗的某種強大而無法避免的力量。通過一種離奇的方式,關于消費文化同時既是虛幻的/虛構的(Illusory/Unreal)又是內在的/實質性的(Immanent/Material)這一矛盾性本質的文學表述,的確直擊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的癥結所在”⑦。中國高速發展的社會和經濟,形成了一個風馳電掣的后現代消費型社會,但突飛猛進的變化卻缺乏相應的意識形態與文化思想的支撐,無法調和或消除日益凸顯的陰影效果與負面影響,從而導致思想和文化層面的輻射力遠遠跟不上物質和經濟的增長速度,兩者之間的失衡進一步加劇人心與人性的異化。因此,論者著眼于對消費文化的批判性審視,指出中國90年代的都市小說往往傾向于建構“一種全新的資本主義文化想象”,“這一文化想象既可以被看作對消費文化及其腐蝕性的批評(critique),也可以被看作中國似乎不可阻擋地朝向資本主義社會變遷的文化需求的回應(response)。”⑧中國的20世紀90年代正是市場經濟和都市建設突飛猛進之際,個體的精神、思想也呈現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物化與異化傾向;而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同樣經受了擠壓和消解,面臨著邊緣化的危機。因此,如何突破圍困自身的政治、經濟和歷史的囿制,乃是文化自救與他救的使命之所在。此時小說的出現,一方面是中國社會發展與城市變遷的產物,另一方面也為城市的疾病形成隱喻性的文本,進而形成批評性與建設性并存的文化力量。endprint

然而,小說敘事并非僅僅沉溺于封閉的文本和話語范疇,往往也逾越其間、努力尋求與之對應的更為廣大的文化意義。在薇薇安·李(Vivian Lee)看來,極具代表性的文本無疑是韓少功的小說《馬橋詞典》中基于“詞匯”的敘事。在《馬橋詞典》的關鍵詞中,敘事的“語辭”衍化成了“詞匯”,創造出了豐富的社會政治歷史內涵,并且具備了某種文化性的標識;而其如何通過詞匯而達至“文化”,則為薇薇安所要探究的關鍵所在。從《馬橋詞典》可以看出,韓少功的回溯性敘事,經常返歸到神話的奇幻之中,又往往從“記憶幻覺(déjàvu)”這一層面來形成陌生化的效果。實際上,韓少功的敘事策略是借此打開諸如此類的虛構性起點,并以此為起點建構出新的小說世界。對于韓少功所描述的文本世界而言,“返回就是啟程,開始就是結束”,于終局處,覓得新的生機和開端,并再次出發,這是韓少功《馬橋詞典》的敘事動力,而韓少功所構造的這種敘事模式,“大致能夠總結《馬橋詞典》對時間與歷史的處理。倘若這一循環模式被用來解釋韓少功對‘長時間跨度(long-time span)的處理,可將個體人物的故事看作眾多‘簡要事件(brief events)截取時間的客觀變遷。此外,這些人物是韓少功虛構人類學(fictional anthropology)中的文化隱喻,這些隱喻展示了成為敘事本身一部分的自我意識的虛構性。在《馬橋詞典》中,時間的雙重構型,伴隨著通過戲劇化敘述者聲音公開提及的自傳體細節,有助于將小說主題化為知識的媒介、隱喻性的‘看作(seeing as),既是該小說的推動力又是該小說自我強加的局限性。”⑨小說的敘事功能,如對時間的處理、對自我意識的虛構、對寄寓其間文化隱喻的凸顯,凡此種種的書寫嘗試怎樣能夠觸及乃至建構文化精神,是韓少功《馬橋詞典》所呈現出來的野心。而他通過語詞形塑的文本世界,更是虛擬建構了新的精神倫理和文化邏輯。

陳建國則主要通過當代中國小說中的幽靈敘事,討論進入新世紀之后的中國敘事所傳達出的精神困境和思想分裂,探討幽靈作為一種話語如何在當代中國文化中成為可能,并以怎樣的方式呈現出來。具體而言,論者在分析莫言的小說《戰友重逢》時,闡明小說的故事性其實是“自我實現的象征性行為”,“莫言所呈現的幽靈般的敘述者,提供了一個自我辯護的空間,通過他者——既通過敘述者也通過郭金庫——談論言說的幽靈形式。然而,這種個體困擾僅僅顯示出經由神經衰弱、陰魂不散的自我所進入的某種關于未完成愿望的創傷性記憶。幽靈似的敘述者洋溢著一種強烈的悔恨之感,一種即將發生卻又永遠不可能發生之感。”⑩作為主體的自我在當代呈現出的混亂和糾葛,成為當代中國的精神常態之一。而論及陳村的小說《屋頂上的腳步》時,作者則提出“假如鬼魂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是需要透過一種幽靈般出沒的行動感知的效果,關于幽靈的書寫便因此體現了不存在的東西與在陰影中的東西這兩者之間協商的一種渴望”11。陳村小說中的后現代化傾向,還顛覆了絕對真理的神話和客觀現實,通過對幽靈的重塑揭示出主體精神上的創傷,借以消除神秘化的世俗日常。陳村的小說實際上變成一個如何為現實世界祛魅的后現代主義文本范式。此外,余華的小說也被納入幽靈敘事的范疇。簡言之,當代中國的幽靈話語,是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的文化生態與精神世界的對應物,論者在這里試圖闡述幽靈在當代中國小說、文學乃至文化中出現的敘事指向與話語機制。

二、小說與歷史

英語世界對當代中國敘事的探究與針對近現代中國的研究不同,不再將中國簡單視作一個民族國家,而是在此基礎上更多地關注政治體制、經濟環境與特定時空境況中個體的歸宿,也即特定情形下社會歷史政治的發現與重述、地域文化的呈現與發抒以及主體精神的確立與變遷。當代中國敘事通過何種形式、哪些要素對當代視野中的中國歷史進行再現,是《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期刊所觸及的重要課題之一。

這里所提及的歷史,首先是戰爭史和政治史。當代中國小說由于代際緣故,與之對應或側重論述的戰爭史主要指二戰與內戰,如莫言的“紅高粱系列”及相關的抗日戰爭小說等。而當代中國的政治歷史,特別是中國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的社會政治史,乃英語世界歷史與文學研究較為注重的對象,而上述時期所傳導呈現的文本意味與歷史含蘊,無疑也極為豐富。除此之外,改革時代的小說出于該時代對人性的極大沖擊與重新塑造,同樣成為《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重點涉及的論題之一。

一般而言,對戰爭歷史的描述,向來以血腥、殘忍和嚴酷作為關鍵詞,其所帶來的身體上的殘害與精神上的創傷,難以盡書。史蒂芬·瑞普(Steven L. Riep)的《創傷之戰:抗日戰爭中的殘疾、毀容及反英雄描寫》12直接觸及戰爭所遺留下來的身心傷害,對中國抗日戰爭中最為殘酷的部分進行論述,探討的核心是當代小說在聚焦戰爭歷史時的形象塑造與人性救贖。而莫言的“紅高粱系列”同樣以抗日戰爭為背景,G.安德魯·斯塔克(G.Andrew Stuckey)在其《是記憶還是幻想?〈紅高粱〉的敘事者》13中,分析了莫言小說中的敘事者角色。該文指出在戰爭背景下,小說的敘事者如何推動情節的進程、進行人物的塑造并且藉此建構自身的道德與邏輯,其在記憶與想象之間游走的敘事者形象,代表了敘事者的時間意識與歷史觀念,也從中透露出了小說的敘事意旨與敘事倫理。

而在現實政治層面,阿來所引領的藏地敘事成為英語世界關注之所在。事實上,當代中國的社會政治歷史從地域劃分而言極為廣闊,理所應當涵蓋西藏等邊遠地區,阿來作品的重要性于焉顯現。可以說,《塵埃落定》《格薩爾王》等小說讓阿來無可爭議地成為藏族地區政治/歷史/文化敘事的重要代言人。王一燕《代表西藏的政治學:阿來的藏族在地故事》14選擇將阿來及其藏地敘事作為研究對象,認為西藏以及藏族人民的故事向來是中國敘事的陌生化地帶,再加上西藏一直以來所帶出敏感而微妙的政治話題,使得西藏敘事往往具備一種神秘感和陌生感。而通過阿來的小說所呈現的藏族在地故事,不僅映射出藏區變遷的家族、家庭與個體命運,客觀上更是形成了某種政治學意味;更為重要的是,相對于中國小說以中東部地域為敘事中心的現狀而言,藏地敘事的出現令中國乃至世界更為內在而深刻地認知、理解和尊重西藏地區的獨特性。由此,阿來筆下的西藏及其藏族的在地故事,文字背后蘊藏的信息與豐富的意涵不言而喻。endprint

不僅如此,當代中國小說對特定歷史時期的鄉土想象進行敘事的嘗試,也是《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注目的話題。如卡羅琳·菲茨杰拉德(Carolyn FitzGerald)的《記憶的想象之所:汪曾祺與后毛澤東時代對鄉土的重構》、肖慧(Hui Faye Xiao)的《科學與詩學:改革時代中國農村婚姻危機的敘事》15、以及吳過(Guo Wu,音譯)的《中國當代小說、藝術與集體記憶中對地主惡霸的社會建構和解構》16等。

汪曾祺的出現,向來被視為當代中國文學史的異趣,其平和沖淡的敘事風格,延續了沈從文小說的一脈。20世紀80年代,也即卡羅琳·菲茨杰拉德所指出的“后毛澤東時代”,中國文學從政治漩渦中擺脫出來,開始呈現多彩鮮活的面貌。論者以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記事》等小說為例,指出汪曾祺在“文革”之后的歷史時段通過虛構性敘事,逐漸展現獨特的鄉土依歸,并基于傳統鄉村的地域文化而形成了頗具意味的想象性建構。“與共和國時期其他鄉土作家相較,汪曾祺的鄉土觀念不僅現實主義的成分較少甚至移除,而且更加理性化。與此同時,該觀念和近代文學傳統的連接更為密切,包括有關《桃花源記》的書寫以及文人實踐(literati practices),例如創作律詩和題贈帶有詩歌的繪畫。通過在其作品中對傳統的召喚,經由與故鄉之所在相關聯的集體記憶和個人記憶交織雜糅的結晶,汪曾祺成功地激發年輕一代作家們同樣渴望重新連接歷史的與文化的真實性之感。與汪曾祺如出一轍,這些青年作家同樣尋找場所——既是地理上的又是文學性的——將其定位于他們的作品中并圍繞其連接點重構支離破碎的記憶和認同。”17換言之,汪曾祺試圖對中國式鄉土世界進行重塑,從中國當代歷史包括文學歷史的角度來看,他的創作既是對創傷的一種療救,同時也是建立在傳統價值與精神想象之上的某種歷史性表述。

肖慧著眼于改革時代的中國農村,揭示在商品經濟侵襲下的鄉村所凸顯出的現實面貌與精神困境,尤其是將論述集中在對農村婚姻成敗的探討之中,強調婚姻危機引發的思想掙扎與人性磨礪。事實上,改革時代既對應于社會政治歷史的變動,同時又牽扯出中國鄉村這一特定空間的特定人群——即締結婚姻的個體/群體(家族)之間的危機,通過細致考察小說的敘事過程,呈現出立體的歷史維度。如是這般的歷史,既是社會政治/戰爭/經濟運行軌跡中出現的大歷史,又是個人主體的內在心理轉圜的生活史與內心史。《中國當代小說、藝術與集體記憶中對地主惡霸的社會建構和解構》則立足于當代中國對地主惡霸形象的塑造,作為中國當代土地革命時期的較為突出的人物形象,地主惡霸不僅是善惡兩立的倫理背反,而且構成了小說敘事的基本矛盾與內在動力,論者以此揭示出小說敘事與時代倫理背后的人心所向和意識形態旨歸。

此外,《作為三重寓言的死亡:余華小說中的存在真理、文化反思及歷史真實性》一文則針對余華小說中的血腥與死亡,闡述小說對于現實人生的觀照和介入,并以此為基礎形成面向文化的反思性力量,探究在歷史的殘酷與無常中的生命存在。正如論者所言“從余華在小說中對死亡的處理可見,余華的復雜性與深刻性體現在他在面對人類所有的智慧時的開放姿態,尤其是他愿意去包容那些非正統與異類之所在”18。更為重要的是,余華的小說往往通過對人物的塑造以及特定精神意象的書寫,將死亡納入其寓言的世界中,借以體察和指摘現實的政治和歷史,因此,對于余華和他的小說而言,死亡僅僅是作為一個開端,其更為出色之處在于其“通過死亡揭示人類的普遍狀況與本質”,并對“人類生存中的無助與無望”19給予充分的關注;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極盡全力地容納人類世界的異端,在展現出生命的包容性的同時,在小說哲學上殊異于儒家主流,而趨向于海德格爾所提出的外在的“他者”。最后,論者認為,余華小說中所展現出來的豐富性,是“結合了相互迥異的、表面上看起來自相矛盾的文學慣例和文化傳統——現代的與傳統的、外國的與本土的、歷史的與超越的、個人化的與普遍性的”20,這也使余華的小說成為當代中國最出色的文學作品之一。

事實上,關于當代中國小說關乎歷史的敘事,并非彼此分化,往往兼而有之。以上諸種“歷史”所涉及的是單向度的考究,諸種歷史情態之間實則彼此纏連、不可分割,社會政治史與戰爭史必定牽連個體的精神境況,而主體的生活史和心理流變則與外在世界的運轉息息相關,其中更是不可避免地摻雜了想象性與寓言性的因素。而在《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中的各類論述有助于更深刻地開掘中國當代小說所包孕的歷史意涵,也更能呈現出當代中國從國族到個體、從歷史實在到內在想象層面的復雜狀況。

三、詩學與主體

從小說所形成的文本世界到人物形象具體的行為言語,都離不開敘事主體與人物主體的建構。而發現和創造主體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文本詩學的重要旨歸與精神寄寓。《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較為注重對文學與文化“主體”的開掘以及對詩學主體的探索,追尋當代中國的人性復歸,探視文化傳統與權力歷史的存在,通過性別敘事與個體敘事切入敘事主體與人物主體,并經由小說的話語建構與敘事倫理,凸顯小說的批判審視功能,開掘出更為深刻而內在的主體精神與詩學內蘊。

具體而言,在《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對中國當代小說的論述中,較為突出的是關于身體的詩學和政治。蔡秀粧的《身體,空間與權力:解讀蘇童與張藝謀作品中的文化意象》展現了“十九世紀二十年代的中國——緊隨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的關鍵性時期——他們往往將女性追求自由時的困境與中國尋求現代性時的思想障礙相提并論”21。事實上這也是蘇童對文化傳統與文學傳統的雙重探索,他的小說往往基于對兩性情感—身體的探討,揭示無處不在家庭與家族權力,一方面通過身體的占有達至權力的凸現,另一方面則是指出特定的空間與意象對人性的形成和作用。論者通過蘇童小說與張藝謀電影的對比,指出“在他們的文字與鏡頭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象類型中浮現出的——蘇童文本中后花園里的一口枯井,影射了顛覆性的女性氣質……他們用對立的方法來塑造女性自我解放的限度與潛力。最終,筆者要論證的是,蘇童的實驗性審美給他筆下的女性人物對思想獨立的讓渡提供了更多空間……因此,蘇童為讀者提供了女性能夠向她們存在的對象化發起挑戰的種種令人不安的視覺想象”22。可見,蘇童小說中重要的聚焦點是大宅、枯井、花園、秋雨等等文化意象,它們不但成為始終鋪展于文本世界的背景與場面,構成人物現實活動與內心心理的重要象征,同時也預示著結局的產生以及主體的態度和命運;更為重要的是,小說中的文化意象所傳達出來的精神意涵,昭示了女性與女性命運作為中國現代性最重要的映射之一,其往往受迫于金錢、權力與文化空間,從而扭曲異化。女性意識在特定的國族、城市、職場、家庭空間中所形成的種種畸異,也反映在小說所描述的“身體”之中,接受著來自虛構世界與文化層面的審視、批判與解構。《無論疾病抑或健康:閻連科及關于自身免疫的寫作》一文以閻連科的小說為中心,通過對《堅硬如水》《丁莊夢》《日光流年》等小說的闡釋,全面剖析閻連科刻畫的農民形象及其“在所生活的嚴酷的社會狀況和條件”,論者指出“就這點而言,他同五四時期的作者如魯迅和沈從文很像,他們的作品都用病態式的比喻,流露出他們對底層人民愚昧的憂慮”23。因此,可以說,閻連科的小說蘊蓄著極大的悲憫,其筆下的人物主體遭受病痛與死亡折磨的段落,體現出作家深切的精神慰藉和文化關懷。endprint

另外,《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還編纂了一輯“疾病”主題的特刊,其中楊欣的《女性疾病與復原的成形:陳染與安妮寶貝》可以說較為切實而深入地探究了女性身體內部的反應和狀態。寫于1996年的《私人生活》是女性主義作家陳染的代表作,該小說也是90年代“個人化寫作”的最重要作品之一。而同樣在個人化寫作中成績斐然的,還有網絡作家安妮寶貝,就在陳染發表《私人生活》十年之后,《蓮花》(2006)出版,這也意味著安妮寶貝寫作生涯的一個高峰。在楊欣看來,“這兩部小說均將焦點集中于病態的都市女性:陳染審視了二十世紀九零年代的女性如何在社會的與個人的壓力之下陷入疾病,安妮寶貝則追溯了在二十一世紀前十年中一個女性怎樣通過自我探索的旅程從心理和生理的危機中痊愈。這些作品折射出在后社會主義中國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時刻,女性為應對急速變化的社會現實所采取的不同文化策略。”24針對陳染和安妮寶貝的小說,楊欣擇取關注的是都市中飽受病癥困擾的女性形象,她們共同生活的國際化大都市不過是一個在中國改革時代中崛起的社會、經濟、意識形態的巨大符號,而正是都市生活的碎片化和不確定性,導致她們陷入夢魘般的病癥,并迫使她們不斷尋找新的出路,以期治愈自身的痛苦。而正是在此種境況下,她們得以返歸自身,進行全面深刻的自我的認識與審視,“我所探討的這兩位虛構病人是都市女性。作為后社會主義中國意識形態競爭的中心,國際化大都市已經歷了始于1980年代巨大的社會、經濟與思想的轉變。正是都市生活的不確定性導致女主人公們生病并驅使她們去探索另類的生活道路,她們可以在那里解決自身的困惑、從疾病中復原并且發現作為個體的她們到底是誰。陳染對于退入私人空間的描述與安妮寶貝對于身體和心靈流亡到國度中偏遠地區的描繪是兩種不同的補救措施/療法。陳染與安妮寶貝關于疾病與痊愈的敘事,構成了女性在對抗消費社會全面轉型時代中關于自身主體性的探索。”可以說,論者所探討的,是在當代中國的特定區域與具體空間中的主體狀態,尤其通過個體的疾病/健康狀態,包括身體的與精神的病癥,試圖對應和批判的,是當代中國都市的社會經濟基礎及其中所滲透出的集體無意識,并由此切割出女性群體的精神狀貌和思想。

女性身體固然是有關身體書寫主題的重中之重,因為女性身體在中國社會兼而有之地呈現出傳統因襲與當代特性。女性身體解放所傳達出的訊息,通常被視為人性解放的標志,并構成中國走向現代的表征符號。不僅如此,《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還進一步從單純的人物本身挪移出來,關注更為廣闊的社會現實與世道倫理。薇薇安·李在《如同魅惑女性一般的城市:當代電影與小說中對上海的重塑》25一文中,通過比對女性面容與身體上的“魅惑”,表明當代中國的電影和小說如何呈現城市中的欲望與欲望中的城市,特別是寄寓于消費時代的魔都上海的文學書寫,更是凸顯了現代性的中國通過虛構性敘事建立起來的文本性存在。不僅如此,論者還進一步探詢人性的依歸與文化的延傳將何去何從,當代中國的文化與文明在經歷了各種改革與城市化進程之后,將采取何種方式繼續存在與發展。

除了家庭/家族、城市/鄉村的主體呈現,政治/情感化的主體同樣被納入了討論的范圍。主要表現為當代中國小說塑造的人物主體圍繞特定的社會情境所產生的主體情感、人物關系與政治糾葛,以及由此而生發出來的頗具政治意味的情感心理。羅伊·陳的《被占據的夢想:宗璞小說中政治—情感的空間與集體》一文分析了傷痕寫作代表作家宗璞其小說人物的主體性的最重要的體現——夢想,如何在殘酷的政治和社會空間中被沖擊、被篡改、被塑造的過程。羅伊·陳主要通過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完成對宗璞小說形象主體的透視,論者并不認為宗璞小說中存在著主體的缺失,而是察覺到文本中“更為凸顯的是在主體間流傳并最終把群眾團結在一起的感情因素的作用力。這種流動性的情感影響力由此喚起共同的政治期待和渴望。宗璞的作品展現了情感這種看似局限于私人領域的親密關系如何能夠滲入更大向度的群眾性政治經驗”26。論者所謂引發情感因素的政治偉力,事實上屬于意識形態對個體經驗的改造范疇,人物對政治的認同與否,事實上源自情感上是否能夠產生依賴和信任。

宗璞的小說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以其傷痕題材的作品著稱,如寫于1979年的小說《我是誰》,描述了“文革”所帶來的主體精神上的暴虐與摧殘,曾是國內學術界關注的熱點。而羅伊·陳所關心的則是宗璞于1978年發表的一篇名不見經傳的小說——《弦上的夢》。延續著以往對傷痕文學作品的思考,論者開掘出傷痕小說的目的性指向,是對“文革”的揭露和控訴,并在其中蘊藏著深刻而內在的感傷情緒。“作為歷史傷口只見證的文學性表達,傷痕文學作品總是被暴力的幽靈、狹隘的人群所縈繞。此類小說作為一個整體,經常由于其注重對‘四人幫的說教性譴責而犧牲了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問題的批判性反思而遭受譏諷。”27論者所要做的,是要重新探究宗璞小說中的“感傷問題”,聚焦于宗璞的小說文本中所勾勒出的“政治—情感的空間”(Politico-affective Space)。在這個空間里,形形色色的情感往往趨從于政治所賦予的規整而統一的理想,在大眾化與統制性的國家意志中不斷接受塑造并不斷定型、成形,在這個過程中,個體感情與群體的想象不斷地發生傳導,個別化的主體被凝結成政治化的大多數。而為大眾所分享和認同的,既有現實空間的實在物,同時也有存在于不同主題內心的象征物,例如普遍性的社會理想與政治想象。然而在論者的視線中,個體與群體、主體與政治之間并不是相互區隔的,也并非處于一種對抗的關系之中;相反,集體政治通過意識形態的召喚,試圖喚起諸多個體對其產生深切的親密感和認同感。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宗璞的小說所構建的是“一個羽翼未豐的夢想”,“其中包含著那些也許以某種方式在不確定的將來,能夠實現尋求民族復興與探索嶄新世界的人們的真誠的愿望。”28

四、結語

縱觀《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中的中國當代小說研究,較為突出地反映了英語世界對當代中國文學文化、政治歷史、經濟改革所給予的關注,其研究視角和方法論明顯有別于國內的小說研究,其著眼的重心更是深刻地體現出海外中國學研究對當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的多元化介入與創造性思考。endprint

如前所述,該刊對中國當代小說的研究,不僅從小說的敘事行為進而推演至社會文化層面的意義尋求,試圖通過語詞建構的虛擬世界達至對現實境況的干預和思考;而且還沉潛于文本世界的蕓蕓眾生,抽絲剝繭出自政治史、戰爭史至生活史、個人史等等在內的當代歷史或當代敘事視角統攝下的傳統意緒;不僅如此,從性別與身體、家庭與家族、疾病與健康、意象與隱喻以及情感政治等層面,切入主體內部的敘事形態,也成為其詩學探詢所關注的重心。可見,《現代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研究視野極為開闊,其鞭辟入里的討論所涵蓋的方面也展示了豐富而復雜的向度,體現出英語世界對中國文學與文化研究的較高水平,也為中國文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照和比對,頗具研究價值,有待學界更進一步探究與追索。

【注釋】

①季進:《譯介與研究專欄按語》,載《南方文壇》2015年第5期。

②[美]大衛·丹穆若什:《世界文學是什么?》,查明建、宋明煒等譯,309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③④[美]大衛·丹穆若什:《世界文學是什么?》,查明建、宋明煒等譯,31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⑤[美]大衛·丹穆若什:《世界文學是什么?》,查明建、宋明煒等譯,中文版序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⑥[美]大衛·達姆羅什:《新方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讀本》,陳永國、尹星主編,295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⑦Jie Lu , Cultural Invention and Cultural Intervention: Reading Chinese Urban Fiction of the Ninetie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Volume 13, Number 1 (Spring 2001), p.109-110.

⑧Ibid.

⑨Vivian Lee, Cultural Lexicology: Maqiao Dictionary by Han Shaogong, MCLC, Volume 14, Number 1 (Spring 2002).p.172.

⑩Jianguo Chen, The Logic of the Phantasm: Haunting and Spectrality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Imagination, MCLC, Volume 14, Number 1 (Spring 2002),p.248.

11Ibid.

12Steven L. Riep, A War of Wounds: Disability, Disfigurement, and Antiheroic Portrayal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MCLC, Volume 20, Number 1 (Spring 2008).

13G. Andrew Stuckey, Memory or Fantasy?Honggaoliangs Narrator, MCLC, Volume 18, Number 2 (Fall 2006).

14YiyanWang , The Politics of Representing Tibet: Alais Tibetan Native-Place Stories, MCLC, Volume 25, Number 1(Spring 2013).

15Hui Faye Xiao, Science and Poetry: Narrativizing Marital Crisis in Reform-Era Rural China, MCLC, Volume 23, Number 2 (Fall 2011).

16GuoWu,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Deconstruction of Evil Landlords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Fiction, Art, and Collective Memory, MCLC, Volume 25, Number 1 (Spring 2013).

17Carolyn FitzGerald, Imaginary Sites of Memory: Wang Zengqi and Post-Mao Reconstructions of the Native Land, MCLC, Volume 20, Number 1 (Spring 2008), p.115.

18ZhansuiYu, Death as a Triple Allegory: Existential Truth, Cultural Reflection, and Historical Authenticity in Yu Huas Fiction, MCLC, Volume 22, Number 2 (Fall 2010), p.256

19Ibid.

20Ibid, p.257.

21Hsiu-Chuang Deppman, Body, Space, and Power: Reading the Cultural of Concubines in the Works of Su Tong and Zhang Yimou, MCLC, Volume 15, Number 2 (Fall 2003),p.121

22Ibid, p.122.

23Chien-hsien Tsai, In Sickness or in Health: Yan Lianke and the Writing of Autoimmunity, MCLC, Volume 23, Number 1 (Spring 2011), p.97.

24XinYang, Configuring Female Sickness and Recovery: Chen Ran and AnniBaobei, MCLC, Volume 23, Number 1 (Spring 2011), p.169.

25Vivian P. Y. Lee, The City as Seductress: Reimagining Shanghai in Contemporary Film and Fiction, MCLC, Volume 17, Number 2 (Fall 2005).

26Roy Chan , Occupied Dream: Politico-Affective Space and the Collective in ZongPusFiction, MCLC, Volume 25, Number 2 (Fall 2013), p.22.

27Ibid, p.21.

28Ibid, p.47.

(秦燁,蘇州大學文學院)endprint

猜你喜歡
小說文化
叁見影(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2
遛彎兒(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4:40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勸生接力(微篇小說)
紅豆(2022年3期)2022-06-28 07:03:42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那些小說教我的事
誰遠誰近?
明代圍棋與小說
西南學林(2014年0期)2014-11-12 13:09:2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色91在线视频|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一级毛片在线直接观看|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亚洲综合第一区| 精品视频第一页| 91精品国产麻豆国产自产在线| 好吊色妇女免费视频免费| 无码中文字幕精品推荐| 欧美不卡二区| 国产91无码福利在线|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看你懂的巨臀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狠狠亚洲五月天| 久久无码高潮喷水|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亚洲欧美日韩精品| 国产亚卅精品无码| 国产丝袜啪啪| 色135综合网|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日韩在线观看网站| 一本一本大道香蕉久在线播放| 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三级成人|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 aⅴ免费在线观看| 无遮挡国产高潮视频免费观看 | 免费看黄片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人妻无码首页| 九九热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98| 高清色本在线www|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熟女亚洲AV麻豆| 中国国产高清免费AV片| 日韩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99这里精品| a亚洲天堂|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特一级毛片|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精品伊人久久久香线蕉 |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欧美一级黄片一区2区| 国产女人喷水视频|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欧美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麻豆精品| 欧美中文一区|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久久久成年黄色视频|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色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久久久久毛片| 国内丰满少妇猛烈精品播 | 176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9966国产精品视频| 在线国产91|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