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早期名稱是“新文學”,它與舊文學的明顯區別,除了胡適、周作人、陳獨秀等對其內容所做的判斷標準外(如言之有物、人的文學、貴族的文學等),在形式上它的主要標志是白話,所以舊文學的形式如詩詞歌賦等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自然也就不進入“新文學”史。這個傳統延續很久,近年才稍有改變。完全以文學形式判斷文學的新舊,內含了一個自設的矛盾,即舊形式無論表達了何種先進時代精神,都不進入新文學史,而新形式無論表達了怎樣落后的時代精神(如1949年后許多頌圣的新詩和小說),也會進入新文學史。這里涉及判斷文學的標準是以精神還是以形式為尺度的問題,新文學史傳統是以形式至上為選擇,而這個選擇的最大困境是會把真實的文學活動簡單化,同時遮蔽許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對1949年后的中國當代文學史來說,這個困境更為普遍。因為這一時段有舊時代留下來許多文學修養極高的詩人依然在選擇舊詩的形式來表達真實的時代感受,在思想上達到很高程度,最有代表性的是陳寅恪的舊詩,它的形式是舊的,但時代精神全新,同時代其他新的文學形式在精神高度上根本無法與它相提并論。在陳寅恪之外,這個群體的文學活動非常活躍,并且留下了大量的作品,它以油印方式流傳,以當時上海樂天詩社和戴克寬私刻的油印詩文集為典型(筆者另有專文論述)。這些作品中有迎合時代的,但也多有獨立品格的,如果不計較形式的新舊,這些作品無疑應當進入中國當代文學史研究的視野。下面以洪傳經個人命運作一點簡單探討。
一、洪傳經其人
我最早知道洪傳經在2003年前后,是山西詩人馬斗全告訴我的,當時他還送了我一冊內部印刷的《敦六詩存》。馬先生是國內知名的舊體詩人,1998年他寫《“新榜樣”與“舊書生”》(《書屋》雜志1998年第8期),是國內較早公開全面介紹并評價洪傳經人生經歷和詩詞藝術成就的。
洪傳經(1906—1972),字敦六,號還讀軒主,晚號盾叟,安徽懷寧人。十八歲考取南京中央大學。1931年赴歐洲留學,在法國帝雄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1935年回國后先后任教于湖南大學、光華大學、華西大學及蘭州大學等高校,1955年辭職寓居杭州,“文革”中被迫害困頓而死。洪傳經本是經濟學教授,著有《工團論》《高等財政經濟學》等專門著作,但他中國舊學修養深厚,又酷愛舊詩,創作數量很高,達到很高水準。他在杭州時曾與馬一浮、朱師轍等時相過從,他詩集中保留了很多他們交往的史料。
1993年,楊鍵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學》中高度評價了洪傳經的詩并引述了他1970年《紀事詩》中的兩首:
萬方酣戰伐,四海競爭端。放手拋藤杖,低頭著紙冠。
妻兒悲遠敵,故舊默長嘆。誰識精忠者,宵深也劈棺。
饑寒夸飽暖,事事勝當年。誰作硬頭漢,時防軟鐵鞭。
塞流農斷市,廢學士耕田。唱罷三忠曲,低回欲問天!
楊鍵認為“洪敦六的遺作之所以感人,在于他不止于傾訴個人的悲慘遭遇,而且懷有悲憫蒼生的憂思”(《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學》第211頁,朝華出版社1993年版)。
通觀洪傳經的詩,其實對個人處境的悲嘆只是一個方面,在相當大程度上他對這個時代的感受是暗無天日,在“文革”時代敢于寫出“塞流農斷市,廢學士耕田。唱罷三忠曲,低回欲問天”這樣詩句的人,沒有深刻的思想達不到如此力度,沒有獨立精神,發不出這樣的感嘆!《紀事詩》的另兩首也同樣深刻:
朝朝鋤毒草,斤斧到山深。
書改當年事,人量此日心。
蘭經依慧劍,蜜語伴刑針。
地下輸贏氏,英雄但數今。
千古文明史,居然是斗爭。
教人不怕死,隨我莫偷生。
寶像驅神鬼,紅書勝甲兵。
雄謨震今古,寰宇早知名。
對領袖個人崇拜以及“文革”荒誕的懷疑和諷刺躍然紙上,非有“文革”中的真實生活體驗,不能體會此詩的沉重。在洪傳經大量詩作中,不僅有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沉浮感懷,更有對家國生民的悲憫,對此他有非常清醒的自覺意識,以詩為史,在他是一種融入個人生命的追求。1972年,洪傳經六十多歲時,編定《長嘯集》,他在自序中說:“詩雖不工,然感物紓懷,胥發自胸臆,決非為詩而詩,摩擬古人,附會風雅,亦可見余平生出處之痕跡。后之覽者,倘能憫其遭遇,察其為人,進而研究數十年社會變遷之概況,則幸甚矣。”可以看出洪傳經對自己詩與時代的關系有相當期許,他在提示人們從他舊詩中看出一個時代里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人生。正如他在《書示兒子滌因》一詩中所言:“行藏已被詩書誤,一卷猶思死后傳。”
二、洪傳經詩集版本
公開出版和私家刻印也是中國當代文學史面臨的一個問題。在當代中國的現實處境下,公開出版代表對一個作家及其作品的認同,但豐富的文學史活動告訴我們,許多真正有價值的文學作品,由于各種原因,在當代并沒有獲得公開出版的機會,但這決不意味著這些作品沒有價值,只是它們的價值一時還沒有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在古今中外文學史上這樣的事情屢見不鮮。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在今后可能要大量面對私家印制的作品,它們文學史身份的確定與出版方式不是直接關系,而且越是私印的作品可能更應當得到重視。
洪傳經至今還沒有一本嚴格意義上出版的詩集,他所有問世的詩集,均以私印方式存在。洪傳經詩集的流布,蕭山中醫周明道起了主要作用,洪傳經在困境中與周明道相識,可說是患難中少有的知己。如果沒有周明道的悉心保存,洪傳經的許多文稿不可能流傳后世,如果沒有周明道堅持使恩師詩集流傳后世的努力,我們今天看不到洪傳經詩集的整體面貌。目前已知洪傳經詩集的版本情況如下:
1.《歲寒小集》,徐映璞編,1956年油印本,內收洪傳經與田宿宇、莊南村、徐映璞唱和詩多首。
2.《明湖今雨集》,徐映璞編,1961年油印本。內收朱少濱、鐘毓龍、孫廑才、黃天狂、田宿宇、洪傳經、莊南村、徐映璞八家詩。其中洪傳經古近體詩四十首,詞四首。endprint
3.《敦六詩存》,1972年油印本。封面題署蔣杏沾。前有朱師轍序、自序一、自序二。內收卷一《黃葉集》(1921—1959年,收詩一百七十四首)。卷二《長嘯集》(1960—1972年,收詩一百二十八首)。詩后附周明道撰《后記》一篇。
4.《集外集》,1983年油印本。封面題署王京盙。前有周明道題識一則。后附洪傳經詞及聯語。
5.《敦六詩存》,1983年油印本。封面題署玄叟。觀滄樓主編印。集后附莊觀澄《哀敦六先生》。胡蘋秋《讀鄉賢洪敦六教授黃葉集詩卷后題》詩一首。其他版本信息同1972年油印本。觀滄樓主即周明道。
6.《敦六詩存》,1995年鉛印本。列為錢塘詩社叢書之十五。為油印本《敦六詩存》《集外集》合刊本。前有蘇步青題詞。洪傳經相關照片三幀。另附周明道《洪傳經教授的一生》。楊鍵《文化大革命中的地下文學》中摘錄“繼承現實主義傳統的詩歌:洪敦六《紀事詩》”。
7.《敦六詩存》,2008年宣紙鉛印,線裝一函一冊,私印本,為1995年鉛印本《敦六詩存》重印本。
三、洪傳經在蘭州大學的遭遇
目前關于洪傳經的史料很少,多數還停留在傳說和回憶層面,我偶然得到一本1952年蘭州大學校刊的合訂本,里面恰好有許多思想改造運動中批判洪傳經的史料,利用這個史料,我們可以把一些關于洪傳經人生經歷中影響他后來命運的細節呈現出來,同時也能觀察時代轉換之際一個知識分子的悲劇人生。
20世紀50年代初,洪傳經在北京學習一段時間后,來到蘭州大學任教。時代轉換之際,舊時代過來的知識分子多數以自己以往的人生經歷判斷時勢,洪傳經以為一個大學教授到何處教書是一件簡單的事,他可能還是以舊時教員的自由流動習慣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合則留不合則去。但以這個閱歷在新時代選擇職業則完全錯誤,因為自由流動的空間在新時代已越來越狹窄,到他最后想再做選擇的時候,已經沒有這個空間了。1955年,他做出了退職回杭州居住的選擇,在洪傳經看來,或許以后可以有再就業的機會,但這個想法在新時代就太天真了,失去公職以后,洪傳經再也沒有從業的可能了。
一個有西方生活經歷同時也有中國舊學修養的知識分子,突然在新時代的大學里教書,可以說他的一言一行與新時代都格格不入。一些日常生活中常人的習慣行為,在1952年的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中,都被同行或學生用政治眼光來評價,最后上升到政治思想高度,洪傳經精神上的痛苦可以想見。
1952年知識分子思想改造運動的幾個月時間內,當時《蘭大學習》就刊出了如此眾多批判洪傳經的文章:
李珍照《問洪傳經教授》(《蘭大學習》1952年第4期第3版)。
經濟系一年級學生黑家樂《洪傳經先生的思想一角》。(《蘭大學習》第6期第7版)。
經濟系四年級學生馬順德《讀〈問洪傳經教授〉文后》(《蘭大學習》第6期第11版)。
法二、三組集體稿《批判洪傳經先生的反動思想》(《蘭大學習》第7期第1、2版)。
法七、法八組集體稿《看洪傳經等先生怎樣搞宗派的》(《蘭大學習》第10期第2版)
銀三安延新、趙玉輝《洪傳經先生的糖衣炮彈》(《蘭大學習》第10期第2版)
經濟系副教授劉天佑、助教朱杰、李珍熙、沈克儉《希望洪傳經先生正視錯誤徹底暴露》(《蘭大學習》第12期第2版)
經二陳永年、魏生輝、孫樹莊、汪洪《洪先生趕快暴露你們這個危害人民教育事業的宗派堡壘》(《蘭大學習》第12期第2版)
銀四魯貴珍《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洪傳經先生的反動本質》(《蘭大學習》第12期第2版)
經四王之瑋、完顏福《洪傳經先生的過關問題》(《蘭大學習》第12期第3版)
化四李人鏡《從洪傳經先生詩中發現的一些思想問題》(《蘭大學習》第12期第4版)
經濟系岳維森、寇銀章《談洪傳經先生“見鬼”》(《蘭大學習》第12期第5版)
銀二陳炳南《談洪傳經先生的反動言論》(《蘭大學習》第12期第6版)
銀一張建、李立功《再給洪傳經先生進一言》(《蘭大學習》第12期第7版)
銀會系楊成德、趙繼志、郭維鈞、董環、楊云程《洪傳經先生還想作官》(《蘭大學習》第12期第12版)
經三張潤、周鳳歧《建議洪傳經先生》(《蘭大學習》第12期第12版)
經濟系副教授劉天怡《洪傳經先生作風點滴》(《蘭大學習》第13期第4版)
《批判洪傳經先生的反動思想》(《蘭大學習》第19期第1版)
經濟系教授吳宗汾《批判洪傳經先生的宗派主義》(《蘭大學習》第19期第1版)
英語系教授鮑文俊《批判洪傳經教授的反蘇反共反人民的反動思想》(《蘭大學習》第19期第2版)
地二馬鎮邦《從洪傳經先生歷史分析他的反動思想》(《蘭大學習》第19期第3版)
地理系教授王景尊《批判洪傳經的反動統治思想本質》(《蘭大學習》第19期第3版)
數學系教授趙繼游《由宗派和謠言來分析洪傳經教授思想》(《蘭大學習》第19期第4版)
史三林仲玉《從洪傳經先生談話中分析他的反動思想》(《蘭大學習》第19期第5版)
中三汪秉坤《談一首洪傳經先生的反動詩》(《蘭大學習》第19期第6版)
中二田明《自稱“潛夫”的陰謀》(《蘭大學習》第19期第6版)
《批判洪傳經教授錯誤思想與反動言論》(《蘭大學習》第19期第11版)
中一王文蔚《洪教授所謂“英美的真民主”》(《蘭大學習》第19期第12版)
經四《李閨鳳、蒲德裕、水天浩、李廣云《對洪傳經先生檢討的意見》(《蘭大學習》第20期第4版)
醫三組《談談洪傳經先生的歷史問題》(《蘭大學習》第20期第4版)endprint
物理系副教授方孝博《批判洪傳經先生反動思想和立場》(《蘭大學習》第20期第4版)
法七組集體稿《聽了洪傳經教授自我檢討后》(《蘭大學習》第20期第5版)
醫三組《對洪傳經先生的檢討提幾點意見》(《蘭大學習》第20期第6版)
銀會系四年級倪鴻鈞《批判洪傳經教授的教學觀點》(《蘭大學習》第20期第7版)
史三陳守信《關于洪傳經先生的檢討》(《蘭大學習》第21期第8版)
銀三蕭中立《由這件事分析洪傳經先生的思想》(《蘭大學習》第21期第16版)
銀一、二集體稿《批判洪傳經教授的自我檢討》(《蘭大學習》第21期第16版)
經一宋希珍《聽了洪傳經先生的檢討之后》(《蘭大學習》第24期第4版)
細檢這些批判文章內容,多數是新舊時代不同生活習慣的沖突,比如洪傳經剛到蘭州大學經濟系,請幾個年輕人吃飯,同時說起要給年輕人介紹女朋友,這就成了收買人心,爭奪青年。類似內容在學生的批判文章中比比皆是。洪傳經畢竟是受中西兩面文化影響的教授,自己的基本價值觀和知識邏輯非常穩定,一般不符合常識的東西極難在他那里得到認同。當時經濟系有個學生寫了一篇《洪傳經先生的思想一角》,批判洪傳經,他提到的都是些什么內容呢?有個學生揭發說,洪傳經給他們上課時說,他剛由外國回到上海時,見街上有人拉人的現象,心中很驚奇,因為外國交通發達,有汽車、電車,就沒有人拉人的事情……英、法、美這些帝國主義,他們的招牌是和平博愛,其實他們對國外是殘酷的,而對國內則有些博愛。且不說洪傳經當時是如何真實表達他由國外回來時的感受,就以學生批判的角度觀察,可以看出洪傳經是一個敢說真話的人,他把自己在國外的真實生活經歷講出來,結果被認為是美化帝國主義,贊揚資本主義。
這個學生還在文章中指出,洪傳經上課時經常說:“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房子都是高樓大廈,大部分的房子中都有氣候調濟的設備,無論在冬天還是夏天開著窗與閉上窗室內溫度一樣高。”現在看,洪傳經其實只是講了他在國外見過空調的經歷。
當時許多批判洪傳經的文章都說,洪傳經崇洋媚外,理由是洪傳經經常和人講:“城市生活比農村要好得多,如在城市天天吃肉也沒有人管,而地主在農村吃一次肉或吃油炸饃,那就要斗爭他……在美國(或者法國我記不清了),地下都修有糞道,把糞流到城外的地方集中起來,經過科學制造成肥料及其他物品原料,又干凈又不浪費,而中國卻是東一堆西一堆,到處都是糞。……周恩來總理講話是看人的。對我們(像洪先生這樣從外國回來的人)和對學生及一般人講話都不一樣。對一般人在說美國工人怎樣的苦,怎樣受壓迫,失業工人沒有飯吃,沒有房子住,而對我們講話(是他在北京學習時的講話),便不是這樣了;因為我們是由美國回來的,知道美國工人的生活比中國一個大學教授還好,失業工人住的是高樓大廈。……西北學生文化程度太低,東南的學生程度高,教也容易,在我來時就知道的。……中國的封建社會沒有外國那樣殘忍,如俄國、美國、法國等”(《蘭大學習》第6期第7版)。今天再看洪傳經這些言論,其實只是一個有西方生活經歷的人,講出了自己的一點見聞和觀感,并無政治上的企圖。但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洪傳經卻要為這些言論付出沉重的代價。
有一篇《批判洪傳經先生的反動思想》的文章,也是把洪傳經講課時的一些言論作為反動思想看待,其實只是洪傳經在國外的一些感性認識,他在講課和與朋友交流時講出來的。洪傳經說過“英國學校的設備真好,在教室不吃粉筆灰,我們現在還要吃粉筆灰,真不衛生!……英國宰豬的工人比我們生活好。……美國失業工人的生活水平,比新中國大學教授還要高。……朝鮮戰爭是朝鮮發動的。……斯大林是世界上最大的陰謀家”。從這些言論中可以看出洪傳經和多數舊時代過來的知識分子一樣,喜歡議論,習慣用自己的生活經歷評判當下的現實,而且因為有西方生活閱歷,所以參照系多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情況。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現實,洪傳達也經常評論,他說過:“鄉下農民對人民政府不滿,干部給老鄉們賣鴉片。人民政府給老百姓放糧,收利太高。”這些表明他對現實的一種態度,至于有人揭發洪傳經說過:“有一次鄉下開群眾大會時,炮也放不響,旗也升不上去,軍事代表正在講話時,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像突然倒了下來,這些都是不祥之兆。”(《蘭大學習》第7期第1、2版)很可能是把洪傳經平時講的笑話都當思想問題對待了。
因為大女兒在杭州,1955年年洪傳經辭去蘭大教職,回到杭州居住。他在《南歸車中懷人》詩中感嘆:“恨別傷時涕滿衣,得歸寧忍計寒饑”、“入世豈堪懷抱盡,憐才空負輩流知”,可以想見他當時的心情。離開蘭大時,洪傳經得退職金三千元,到杭州一兩年便用光了。他后來在詩中感慨:“當年名利不關懷,自詡清流與俗乖。到此方知吾道損,居然柴米上心來。”想不到幾年后自己連生計都成了問題。當時因為洪傳經是九三學社成員,算是民主人士,省統戰部每月補助生活費三十元,他便靠這三十元維持生計,最后連這點錢也沒有了,生活完全陷入絕境。
1960年,洪傳經詩文中多次說自己有“南冠之厄”,述及當時處境,他說自己到杭州后,“尚與少數師友唱和,吟嘯自若也。厥后管制益嚴,復有抄家之變,圖書詩稿,喪失殆盡。”因為材料少,我們至今也不知洪傳經是何原因經此“南冠之厄”,只能由他“誰知北郭存真性,竟有南冠到此身”詩句判斷,可能是因當時蘭州大學舊時言論被人翻出,基本可以判斷是以言治罪了。
1971年前后,洪傳經有《述懷》詩:“疏狂無意逐功名,舞舌川湘又楚秦。學匯中西空自許,言非理則不相因。那知以此遘憂患,竟為多言犯要津。甚矣書生無一用,未能權變且謀生。”可謂是對自己一生出處的總結。
“文革”中,洪傳經有《書憤》詩:“有兒有女竟成孤,無米無柴悵索居。物外親交皆斷絕,胸中丘壑早荒蕪。南冠重比當山石,微命輕于覆轍魚。誰敢挺身分皂白,太陽萬歲日高呼。”可以視為對一個時代的控訴。他還有“世味盡嘗欠一死”“何如閉眼從茲去,付與江流任所之”等句,與陳寅恪晚年詩作是同一境界。
讀洪傳經的詩常常讓人想起陳寅恪晚年的詩,他們的經歷相似,晚年心境略同,所以詩的風格和境界也極相近,甚至有些舊詩常用習語及典故也共同出現。杜詩的沉郁悲涼和庾信的哀婉苦痛意象經常在他們的詩中浮現。逆境中的曠達與絕望中的深思,在表現1994年后中國知識分子的心史方面,都有極高深度。如《讀秦史有感五疊前韻》中“九州賞罰余三器,四海權威聚一家。甚矣陳吳真膽大,居然只手奪中華”,借對陳勝吳廣的贊嘆,表達內心對極權黔驢技窮的嘲諷以及對改變現實的某種期待,是何等大膽的感慨。
由于舊體詩表達藝術的特殊性,它在言論嚴酷時代,對于自由心靈的表達有其他文學形式所不能取代的效果,從目前我們已發現的1949年后多數私印舊文人詩集中,可以判定,在這樣的時代中,許多舊人用舊形式表達了新的現代思想,無論是陳寅恪、吳宓還是洪傳經、聶紺弩以及更多不甚知名的詩人,他們的詩文寫作,不應當為中國當代文學史所遺忘,今后中國當代文學史寫作如果不注意這些舊詩所達到的思想高度和藝術高度,可謂史家失職。
2015年11月18日于廈門
(謝泳,廈門大學人文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