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名消費者通過“網紅”“郭紫欣”微博推薦,在奢侈品代購微店“房亭蓉”通過微信訂購累計匯出160多萬元的貨款,結果收到的都是假貨。
社交平臺的廣泛應用催生“‘網紅代言”,“熟人推薦”模式的新型代購熱,此種模式,由于目前缺乏相應的嚴格監管,一旦遭遇假貨或代購詐騙,消費者往往維權不暢。
注意!“偶爾性銷售”不受消保法保護
姚建芳(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法律與權益部分析師)
當下有了“‘網紅孵化器”,以包裝藝人的方式為“網紅”配備團隊,聚集并穩固粉絲,“網紅”通過微博、視頻直播平臺等社交互動,展示生活“寫真”,對自己使用的商品發出購買鏈接,最終將粉絲誘導到淘寶或微信代購平臺。這就是“網紅”代言。這種模式下,“網紅”與代購人絕不僅僅是簡單的友情推薦關系。而沒有信用擔保,沒有評價機制,現在正火的朋友圈熟人買賣,更是本來就處于監管真空。
代購某種意義上是跨境電商的鼻祖,但微信朋友圈中所謂的“微商”,大部分未經過微信平臺的認證和審核,只是注冊微信號,加到朋友圈就開始做生意。這樣的購買行為很難適用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其銷售行為屬于“偶爾性銷售”。微信朋友圈的“經營者”,并沒有取得國家頒發的相關經營資質,本身就不是經營者,也不屬于第三方的銷售平臺。所以,在朋友圈購物并不屬于法律意義上的“網絡購物”。
由于是虛擬環境下的交易,不法代購者趁機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來牟取暴利。此外,目前國內海外代購商基本實行不退不換的策略,一來到國外退換很麻煩,二來物流費用也很高。
比如說購買的假奢侈品,實體店往往不支持網上渠道購買產品的驗貨,因此消費者沒法出具“官方”鑒定報告,一旦走上維權道路,舉證就很困難。私人代購的商品在進關時也往往沒有經過海關的保稅登記,如果存在假貨,就需要品牌方出具真品鑒定,但國外品牌方并不適用于中國的法律,也沒有義務這樣做,于是假貨維權的盲點就更多。因此,消費者不要被“網紅”曬出的華麗生活以及眾多真假粉絲的推動蒙蔽雙眼。代購有風險,必須保持警惕。
自媒體廣告,馬上就要有法可依了
朱巍(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研究員)
“網紅”是公眾人物,具有明星效應,平時曬自己使用的商品就存在品牌價值,粉絲經濟導致消費者會對“網紅”產生較高的信賴度。“網紅”在其微博或微信中展示其從第三方買的商品并向粉絲推薦,這種行為在主觀上具有對粉絲購買行為的誘導性。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網紅”推薦并獲得利益屬于商業廣告行為,因此我認為,“網紅”須對其代言行為負責。
如果該“網紅”與假代購事先惡意串通,用虛構事實或隱瞞真相的方法進行宣傳,協助代購或網店售假,“網紅”的共同參與行為則涉嫌詐騙。
微博和微信平臺也要承擔責任,平臺要嚴格遵守避風港規則,有人發現是虛假信息后,網絡服務提供者也要納入到法律責任承擔者范圍。微博和微信里的廣告營銷需要監管,但也要把握好監管標準,在保證監管效果與保證個人表達自由之間找好平衡點。這個標準應該是“是否獲利”或“是否存在委托關系”。
《互聯網廣告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已進入最后一輪征求意見,有望于2016年上半年出臺,包括“網紅”在內的自媒體廣告,馬上就要有法可依了。
對消費者來說,微信代購、海淘等方式購買商品,一定要注意保留相關交易記錄,包括商品圖片、交易時間、支付記錄、聊天記錄、票據等,以便維權有據可依。
如果在微信購物被騙,應當及時向微信客服進行投訴,對于用戶舉報較多、涉及銷售假貨、詐騙和商業侵權的個人微信號,經核實后,網絡服務平臺要對其實施凍結、永久封停等處罰。但朋友圈只是社交平臺,無法對個人信息進行把控和審核,一旦產生風險,平臺本身不會擔責。
雖然微信官方已于2015年發布《微信朋友圈使用規范》,也涉及支付規范及相關的處罰機制等內容。但目前來看,面對超過6億的用戶,微信一方的監管依然乏力。
工商部門應與國際對接,共同解決代購糾紛
胡鋼(律師)
目前,不少人通過微信渠道推薦購買奢侈品。微商和網絡交易平臺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平臺,微信就是通訊工具,而網絡交易平臺經營者應當進行實名認證,如果不能提供經營者的有效信息是要承擔賠付責任的,然而微信并不承擔這樣的先行賠付責任。
“網紅”代言的身份可能是虛假的,微信平臺亦不對代購負責,層層加碼,消費者的風險可想而知。
“網紅”推薦通過直接分成或流量導入獲得,如果與其合作的代購方涉及銷售侵犯他人注冊商標權的商品,那就要擔負相應的刑事責任。公安機關應和品牌經銷商協調出具質量鑒定,但這是在品牌遭受損失、自愿配合的情況下。
我建議,工商部門應加強和境外對應機構合作,探索建立綜合執法機制,公安機關也許因為個別案件涉及的金額非常低而不立案,但消費者遭遇的個人損失是真金白銀的,這就需要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域乃至跨國境的執法整合。消費者非常希望工商、質檢、食藥、電信等部門能建立一個聯合執法、監管市場的機制,像代購這樣涉及境外活動的消費活動,更需要有與時俱進的監管出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給了協會和省級消費者協會一項權力,就是代表不特定的消費者提起這種公益訴訟。消費者協會、互聯網協會這種行業組織,能否直接和境外的相關機構達成行業性協定或備忘錄,通過協定來參與解決代購糾紛。
對于跨境代購交易,我還建議消費者使用有國際信用卡標識的信用卡。如美國信用卡機構會給使用者提供拒付制度,使用者半年內都有要求退款的權利,如懷疑買到假貨或沒有及時收到貨、貨品數量不對,都可以提出拒付,信用卡組織會要求商家或個人賣家舉證給消費者提供了完整、真實的商品,所以美國的小額貿易糾紛非常少。我們國家可以作為參考建立類似的制度,對消費者權益再添加一層保障。
促進平臺資格與信用認證,共同破解工商監管難度
王佳(基層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人員)
微信代購沒有第三方支付平臺來為誠信保底,其交易過程完全基于個人的誠信,這也就讓許多不良代購者有機可乘,也增加了工商部門監管難度。
2015年,電商大城杭州發生了首例在朋友圈賣假名牌被判刑的案子,一位全職媽媽在微信朋友圈里賣假名牌,半年銷售額達11萬多元,被判一緩二,處罰金6萬元。
目前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網絡交易管理辦法》,都缺少對微信營銷的規范性條款。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法院上述判決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是對售假的處罰。
微商依賴網絡的朋友圈,是自然人與自然人之間的個人交易,沒有市場經營主體,交易基于各自的信譽度,如果雙方發生糾紛,購買方維權有一定難度。除非微信代購有實體店為依托,工商部門可以對該實體店的售假行為進行懲處。
為解決工商部門的監管盲區,我建議工商部門可以嘗試與網絡服務平臺合作,建設微信信用認證體系,系統自動記錄用戶每一次的交易行為,買方和賣方在交易結束后對對方作出評價,當賣家的信用評價低于同行業賣家平均值時系統會在用戶進行交易時進行提醒。系統對用戶在交易過程中的微信聊天信息進行存檔,對于利用微信賬戶從事嚴重違法經營者,可以要求網絡服務平臺封鎖賬戶等措施,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要敦促運營方完善用戶信息實名認證制度,避免用戶采用虛假信息注冊,基層工商部門要提早介入,對微信代購經營戶進行注冊登記,并建立轄區微信代購經營者臺賬,及時掌握情況,開展后續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