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健 武 飚 武學麗
(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貴州 貴陽 550025)
?
苗族村寨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
胡健武飚1武學麗
(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事業管理教研室,貴州貴陽550025)
〔摘要〕目的了解苗族村寨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分析相關因素。方法2011年7月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3個苗族村寨對192名60歲及以上留守老年人進行面訪問卷調查,采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的社會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職能、活力等4維度測量心理健康狀況。結果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總分為(67.32±1.46)分,社會功能為(72.59±1.98)分,精神健康為(69.88±1.48)分,情感職能為(66.15±3.32)分,活力為(60.68±1.47)分。不同年齡(t=-2.393,P=0.018)、年人均收入(F=2.757,P=0.029)、經濟來源(F=5.073,P=0.007)、行走困難(t=2.145,P=0.037)、視力障礙(t=2.067,P=0.040)、2 w患病(t=8.891,P=0.000)、患慢性病(t=7.827,P=0.000)、健康體檢(t=-2.977, P=0.003)的心理健康總分差異顯著。結論苗族村寨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
〔關鍵詞〕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苗族
農村留守老年人的失落感、孤獨感、焦慮感、抑郁感、恐懼感、自卑感等心理問題突出〔1~3〕。本研究旨在了解貴州省苗族村寨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及相關因素。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選取具代表性的少數民族地區、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施秉縣楊柳塘鎮梨山坪、屯上、板屯3個苗族村寨,共調查老年人241人,其中留守老年人192人。全部為苗族,均無宗教信仰;男性占46.4%,女性占54.6%;年齡60~69歲占55.2%,70~79歲占39.1%,≥80歲占5.7%;原職業為務農者占94.3%,非務農者占5.7%;婚姻狀況在婚者占74.0%,離婚或喪偶者占26.0%;文化程度為小學以下占62.0%,小學占28.6%,初中及以上占9.4%;家庭貧困占33.3%,非家庭貧困占66.7%;經濟來源為自己或配偶占46.9%,子女占46.9%,社會救濟占6.2%;與子女見面頻率為每月者占15.6%,每半年占34.4%,每年及以上占50.0%;居住方式為在家自己或配偶單獨居住者占12.5%,與子女同住占87.5%;有醫療保險者占97.4%,無醫療保險者占2.6%;調查地尚未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調查村寨無敬老院等養老機構,無老年協會。
1.2方法參照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SF-36)〔4〕及2008年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詢問調查表〔5〕,并結合調查地實際,自行設計農村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問卷進行一對一面訪問卷調查。當地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及村委會組織老年人到村衛生室,當地衛生人員擔任苗語翻譯,課題組專業人員及研究生擔任調查員進行逐個調查。調查內容:①農村老年人社會人口學特征,如性別(男、女)、年齡(60~69歲、70~79歲、≥80歲)、婚姻(在婚、喪偶或離婚)、原職業(務農、非務農)、文化程度(小學以下、小學、初中及以上)、是否具備說漢語能力、有無宗教信仰、民族類別、是否家庭貧困〔指被調查家庭為當地民政部門認定的享受低保救濟的住戶/低保戶或扶貧部門認定的貧困線以下的家庭(貧困戶)〕;②健康相關行為,如是否參加體育鍛煉、是否吸煙、飲酒頻率(≥3次/w、1,2次/w、偶爾飲酒);③患病及失能情況,如是否2 w患病、是否患慢性病、是否聽力中度及以上困難、是否行走困難(沒有人幫助不能獨立出門上街)、是否視力障礙(指辨認20 m外熟人中度及以上困難)、是否說話困難、生活起居是否需人照顧;④社會支持狀況,如居住方式(在家自己或配偶單獨居住、與子女同住)、與子女見面頻率(每月、每半年、每年及以上)、有無醫療保險、有無養老保險、經濟來源(自己或配偶、子女、社會救濟)、有無健康體檢、有無心理衛生知識、是否照料孫子女;⑤心理健康狀況,包括社會功能(指因生理或情感原因社會活動受限)、精神健康(指心理壓抑和良好適應)、情感職能(指因情感原因導致角色活動受限)、活力(指個體對自身精力和疲勞程度的主觀感受)等4維度14條目。各維度根據各條目不同的權重計算相應維度原始積分,并轉換成0~100的標準分〔4〕。心理健康總分為4維度得分的平均分,100分為最高分,分數越高,表明心理健康狀況越好。Cronbach系數測量心理健康信度系數為0.87,表明問卷內部一致性信度高。
1.3統計分析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或F檢驗。
2結果
2.1苗族村寨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情況心理健康總分為(67.32±1.46)分,各維度得分社會功能為(72.59±1.98)分,精神健康為(69.88±1.48)分,情感職能為(66.15±3.32)分,活力為(60.68±1.47)分。
2.2不同特征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不同年齡、年人均收入、經濟來源、行走困難、視力障礙、2 w患病、患慢性病、健康體檢的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總分差異顯著(P<0.05,P<0.01,P<0.001)。不同年人均收入、行走困難、視力障礙、2 w患病、患慢性病住院、健康體檢的留守老年人社會功能得分差異顯著;不同經濟來源、2 w患病、住院的留守老年人精神健康得分差異顯著;不同年齡、年人均收入、經濟來源、2 w患病、患慢性病、健康體檢的留守老年人情感職能得分差異顯著;不同年人均收入、行走困難、視力障礙、2 w患病、住院的留守老年人活力得分差異顯著(均P<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總分及各維度得分比較±s)
3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調查地苗族村寨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總分較低,情感職能及活力得分低于其他研究結果〔情感職能為(83.48±35.17)分,活力為(65.32±12.63)分〕(P<0.01)〔6〕;表明苗族村寨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獲情感支持較少,自我感受疲憊,需引起重視。另外,60~69歲組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情感職能得分低于≥70歲組老年人(P<0.05),與其他結果相反〔7〕;提示調查地低齡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差于中齡老年人,可能原因是子女及社會對低齡留守老年人情感需求關心較少。本研究結果表明,提高留守老年人收入水平及增大社會救濟力度可能有利于增加對留守老年人的情感支持,改善其心理健康狀況。失能較嚴重及患病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是心理干預的重點人群。各維度得分結果提示宜針對不同情況采取相應措施加強該類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咨詢及干預活動。健康體檢可能不僅能早期預防及治療心理疾病,而且可能通過增加留守老年人社會參與感、情感支持力度改善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
4參考文獻
1聶淼,汪全海,姚應水.我國留守和空巢老人心理問題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12):2364-6.
2陳正英.西部民族地區留守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與心理干預〔J〕.護理研究,2008;22(12):3138-9.
3傅蓉.近十年我國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進展〔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1(11):104-7.
4朱燕波.生命質量(QOL)測量與評價〔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17-8,187-90.
5衛生部統計信息中心.2008年中國衛生服務調查研究(第四次家庭健康詢問調查分析報告)〔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91-8,188,465-75.
6韋麗琴,徐凌忠,王英,等.包頭市空巢老年人生存質量心理因子的多因素分析〔J〕.包頭醫學院學報,2008;24(1):22-4.
7周羅晶,歐愛華,老膺榮.廣州老年人心理健康指數與生活質量關系的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24):2463-5.
〔2014-11-08修回〕
(編輯杜娟)
〔中圖分類號〕R16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6-1461-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6.084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11YJAZH034);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碩士點項目(12SSD002)
1貴州省衛生廳
第一作者:胡健(1961-),男,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社會醫學與衛生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