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課改下初中校本選修課的開發體會
---- 以《南京地學游》校本選修課教材的編寫為例
●江蘇省南京市中華中學顧慶
2015年,筆者根據學校的要求,依托自己的專業特長,編寫了《南京地學游》校本選修課教材,并進行了教學實踐,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該教材共分為八篇,分別是礦物巖石篇、火山地震篇、古生物篇、地質構造篇、喀斯特地貌篇、丹霞地貌篇、流水地貌篇、地下水篇,每一篇又分為基礎知識、旅游景點、網上作業、開放課堂等幾部分。
在教材編寫和教學實踐中,筆者認識到,教師要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建立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以下是筆者在實踐中獲得的一些體會。
一、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想勝任某門課程,就要對該課程有一定的興趣,并具備一定的實力。因此,教師在編寫教材及開展教學時,要以苦為樂,樂在其中。要想使學生喜歡某門課程,教師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實現真正的快樂學習。
新版地理課程標準強調,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興趣和需求,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例如,“網上作業”這部分內容既有必學內容,也有選學內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某一部分的內容進行學習。
另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自主選題,搜集資料,制作視頻、課件等。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建立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新版地理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選擇合適的地理學習方式,注意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傳統地理教學過于重視接受學習,忽視探究學習,而新課改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重視探究學習。需要注意的是,這兩種學習方式是相輔相成的,不能因為重視探究學習,就忽視接受學習。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建立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基礎知識”這部分內容在網上并沒有太多資源,如果學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就無法獲得豐富的知識。而“旅游景點”這部內容在網上有極為豐富的資源,能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有利條件。在學生探究學習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走上講臺或通過網絡,向其他學生介紹自己的探究經驗,以起到互相交流、教學相長的作用。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新版地理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積極利用地理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手段,優化和豐富地理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視頻、課件,向學生展示生動的地理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建立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
筆者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初步擬定瞻園、烏衣巷、老門東、南京民俗博物館等為開放課堂參觀景點。這些景點離學校較近,學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在開放課堂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學習知識。
新版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地理教學評價應注重多途徑收集信息,準確反映學生地理學習的結果及過程,激勵學生有效地學習,幫助教師改進教學。在教學中,筆者初步探索出了一套科學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并重的評價機制,即平時上課考勤、遵守紀律等情況占總分的40%;實踐活動等情況占總分的60%,而原來死記硬背的書面測試方式則改為有獎問答的方式。
以上是筆者在實踐中獲得的粗淺體會,校本選修課還在實驗階段,尚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如怎樣才能編寫出課文系統、圖像系統和作業系統有機統一的優秀教材?除了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評價外,學校有關部門應該如何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能否設立校本選修課專用教室?對于以上諸多問題,筆者將進一步探索其解決之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