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中華,謝雅,黃峰
(1.湖南省風電裝備與電能變換協同創新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4;2.湖南工程學院 計算機與通信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
?
搶抓協同創新發展機遇推進地方高校快速發展
黃中華1,謝雅2,黃峰1
(1.湖南省風電裝備與電能變換協同創新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4;2.湖南工程學院 計算機與通信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4)
“2011”計劃是我國第三個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給地方高校科學研究機制體制改革提供了歷史機遇,贏得了高平臺、高層次的發展機會,有利于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的地域優勢和辦學特色。地方高校開展“2011”計劃也面臨困難:發展平臺相對較低,擁有的創新資源相對不足;人才培養定位目標與協同創新體的建設要求有較大區別;管理制度與管理水平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地方高校開展協同創新能力建設離不開高校自身的轉變和各級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1”計劃;協同創新;地方高校;發展
在我國高校創新能力建設方面,國家先后出臺了三個大的計劃:“211”工程、“985”工程和“2011”計劃。前兩個計劃的主要對象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和國內綜合實力強的高校,建設的主要目標是在短時間內快速提升上述高校的核心競爭力,體現了我國實施集中優勢資源、重點建設部分基礎條件較好高校的戰略。這種戰略與我國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資源總體有限的國情是分不開的。
我國是一個高等教育大國,普通高校超過了2 300所,其中超過95%的高校為地方高校。在國家出臺的前兩個計劃中,大多數地方高校沒有或很少從中直接受益,進一步加劇了我國高校創新能力發展的不平衡[1-2]。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光靠“211”高校和“985”高校是遠遠不夠的。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程和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國家適時提出了第三個高校創新能力建設計劃——“2011”計劃,該計劃的核心是大力提升高校的“協同創新能力”。
與前兩個高校創新能力建設計劃相比,“2011”計劃有多處顯著區別:1)計劃的實施對象范圍更寬。“2011”計劃的實施對象理論上涵括全國所有高校,在制度上沒有限制參與高校的層次與等級。2)計劃的建設內容更寬。前兩個計劃強調高校內部平臺和創新資源的建設,“2011”計劃不僅包括高校內部協同創新能力建設,更強調高校和外部主體協同創新能力建設。3)計劃的支持方式有所改變。前兩個計劃是高校申報、獲得批準后國家先投入建設經費,然后再檢查驗收建設成效。“2011”計劃要求高校組建協同創新體,先自行投入建設,然后申請認定,認定后再給予獎勵性建設經費。4)計劃的導向有所改變。前兩個計劃以提升高校科研能力為導向,主要強調科研水平。“2011”計劃要求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時,還要滿足社會需求,提出了“世界一流,國內急需”的雙重標準。5)計劃的核心內容有所改變。前兩個計劃內容主要是平臺建設和能力建設。“2011”計劃強調機制體制改革,要求通過突破高校內部與外部的機制體制壁壘,釋放人才、資源等創新要素的活力,提升高校協同創新能力。
對地方高校而言,國家啟動實施“2011”計劃,鼓勵地方高校大力開展協同創新能力建設,為地方高校趕超進位、向高水平大學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發展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3-4]:一是迎來了科學研究機制體制改革的歷史機遇。現實表明,制約高校協同創新能力提升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現有的科學研究機制體制。以往的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更多地是給予經費和政策的支持。“2011”計劃強調的是從高校運行機制體制改革入手,通過制度改革釋放人才和資源等創新要素的活力。這是一種新的高校發展理念。對地方高校更是一種科學研究機制體制改革的歷史機遇。因為“2011”計劃是鼓勵高校自行籌建協同創新體,先開展機制體制改革探索。一所高校不管是否獲得“2011”計劃支持,均可以先開展機制體制改革探索,這是新時期下我國高校發展的一種“新常態”。地方高校可借助此次機會,認真梳理本校限制協同創新能力提升的各種不利因素,同時積極探索能有效破解限制創新資源發揮活力的方法和制度,并有序推進相關制度改革,通過改革釋放創新“紅利”。

二是贏得了高平臺、高層次的發展機會。“2011”計劃面向全國各類高校開放,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單位,不搞論資排輩,只要具備協同創新基礎、具有強烈的改革意愿、能夠解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符合計劃申報相關條件的高校均可參加“2011”計劃。這從制度上保障了全國所有高校均有機會同臺“較量”。一些研究基礎好、特色鮮明的地方高校有機會通過開展協同創新研究獲得國家的重大支持。在國家全面開展“2011”計劃的同時,許多省和直轄市也開展了省級“2011”計劃。這給許多研究基礎一般的地方高校也提供了高平臺、高層次的發展希望和空間。三是可充分發揮地方高校的地域優勢和辦學特色。地方高校分布在全國各地,與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天然的地域優勢和長期的合作基礎,本身已具有較好的前期協同基礎。部分高校由于地域、歷史傳統和自然資源分布等特點,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2011”計劃強調需求導向,從這一點而言,地方高校在開展區域協同創新方面占有優勢。地方高校只需與當地政府、行業和企業進一步凝練協同方向,即可準確把握區域和行業發展中影響和制約國家發展戰略的瓶頸問題和重大特殊需求,進而組建“協同創新體”,實現協同創新,提升高校的協同創新能力。
地方高校在開展協同創新過程中還是存在如下一些困難與挑戰[5]:一是地方高校發展平臺相對較低,擁有的創新資源相對不足。地方高校的財政撥款主要來源于地方財政。地方財政通常都不太寬裕,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高校從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中獲得的資助非常少,導致地方高校在開展協同創新研究時面臨不少困境。一方面是創新人才難以聚集。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和優良的研究生資源是地方高校最難獲取的創新資源。另一方面是協同創新體的建設經費來源有限。開展協同創新研究,離不開場地、設備和材料的支持,這些創新資源的獲取均需要大量的研究經費。二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定位目標與協同創新體的建設要求有較大區別。地方高校主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主,人才培養的定位目標通常是應用型人才。協同創新體建設主要以創新研究為主,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要更高一些,要求具備較強的創新研究能力,具備解決國家重大問題的能力。這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養是一個大的挑戰。地方高校在推進協同創新建設時需合理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在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之間尋找一個合適的平衡點。三是地方高校管理制度與管理水平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許多地方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不大,在人事編制、機構設置、經費投入與使用等方面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和校內其他單位的制約。同時,地方高校大多屬于教學型高校,高校內部科技管理人員受平臺和環境的限制,其管理水平與協同創新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上述現狀的改變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一方面,相關體制的改革不完全由高校自己決定,更多地是由教育主管部門控制。另一方面,相關管理人員創新意識的提升和業務水平的提高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地方高校要突破困境,快速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實現進位趕超,離不開高校自身的轉變和各級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6-8]。對地方高校而言,可從如下三方面推進。一是地方高校的領導班子要統一思想,強化協同創新的發展觀念,堅持學術立校的指導思想。高校的發展必須依靠一大批高水平的學者,學者的生命在于學術,學術的生命在于創新,創新的活力源于協同。要積極推行教授治校,弱化學校行政管理權力和范圍,讓學術水平高、品行高尚的教授決定學校的重大事項。要積極創造條件引進人才,積極創造條件引導人才與地方政府、行業、企業開展協同創新研究。二是地方高校要依托地域優勢和辦學特色認真凝練協同創新方向。國家對協同創新方向和內容的要求高,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在區域位置和辦學特色方面的優勢,避免跟風,積極尋求協同創新對象,筑強協同創新聯盟。堅持以需求為導向,圍繞國家急需的戰略性問題、科技尖端領域的前沿性問題和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凝練協同方向,努力提高協同創新研究內容的起點要求和發展目標。三是地方高校要堅持開放,積極引進先進研究力量,注重外部力量的提升作用。地方高校要廣開協同門路,善于引進和借助外部先進研究力量提升學校內部的創新能力。協同創新的對象可以是國內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還可以是國外高校和國際創新團隊。在協同時要考慮協同方各自的基礎和優勢,注重強強聯合、優勢互補。
對各級政府而言,要推進地方高校協同創新能力提升,可從如下三方面推進:一是創新國家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加強對研究水平比較高、特色比較鮮明的地方高校的支持力度。比如,可以遴選一批地方高校,實行以中央財政投入為主的“部省共建”模式,加大對部分地方高校的財政支持力度,幫助其快速提升協同創新能力。二是構建國內高校幫扶體系。建議國家出臺高校幫扶政策,通過合理制定政策引導綜合實力強的高校對口幫扶實力比較弱的高校,幫扶的具體內容可涉及學科建設、師資培養、科研項目合作。比如,國家可給地方高校設定專項發展經費,要求地方高校和綜合實力強的高校聯合申請,通過項目驅動實現高校之間的對口幫扶。三是加大對協同創新體的政策支持力度。地方高校的主要協同對象是區域內的科研院所、行業、企業。這些協同對象大多具有市場經濟特征,在沒有直接經濟利益的引導下,一般不愿意和地方高校開展協同創新研究。因此,各級政府有必要出臺經濟上的激勵政策,引導這些協同對象愿意和地方高校協同,且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協同創新研究過程。
[1] 唐景莉.2011計劃對于地方高校意味著什么[N].中國教育報,2013-01-03(7).
[2] 陳德喜.“2011計劃”與地方高校發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2-12(B07).
[3] 馮曉.2011計劃助推中國高校創新活力[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6):26-28.
[4] 楊忠泰.地方高校開展協同創新基本模式探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3(21):83-87.
[5] 李浪.地方高校協同創新模式及對策研究——以衡陽師范學院為例[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34(6):136-139.
[6] 趙哲.地方高校協同創新的問題分析與路徑選擇——以遼寧地方高校為例[J].高等農業教育,2013,8(8):16-19.
[7] 李小紅.地方高校協同創新體系構建的實踐探析——以河南理工大學為例[J].中國高等教育,2014(2):74-77.
[8] 李明,吳雙.地方高校“2011計劃”實施策略研究[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6(4):547-551.
(責任編校龍四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9.035
20160404
湖南省高校科技創新團隊支持計劃資助(湘教通〔2014〕207號)
黃中華(1979-),男,湖南漣源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先進制造技術、科技管理研究。
G644
A
1674-5884(2016)09-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