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燈明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05)
?
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沉思
石燈明
(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 長沙 410005)
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是時代賦予教育的特定使命,是夯實人才成長“基礎”的必要擔當,具有特別的意義和重要的價值。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育觀念落后、教育公平失衡、課改征途坎坷、教育評價有誤。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深化基礎教育改革:變革教育觀念、調整課程政策、推進教育公平、完善教育評價、優化教育研究。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觀念;教育公平;教育評價
教育改革是一個人們不斷探索、革新教育的過程。它需要人們在這個過程中針對出現的問題和困惑不斷地反思并加以妥善解決。只有這樣,教育改革才能夠逐步逼近理想的目標[1]。在長期的教育生活與改革實踐中,筆者養成了沉思的習慣,并且,也覺得像基礎教育這樣深刻的人類活動和整體性、系統性教育改革,特別需要沉思,因為思想在冷靜、沉穩之中才更有可能深入。因此,面對基礎教育改革推進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既要有開放、冷靜的心態,又應有理性、審慎的思考。
基礎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發揮著核心作用。顯然,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意義重大: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是提高國民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舉措,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推進教育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對于確保每一個孩子接受高質量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1.1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是時代賦予的特定使命
當前,基礎教育事實上已經成為全民的、全面的、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它好比“人才苗圃”,發揮著培養“人才苗子”的作用。可以說,各級各類專業和專門人才,無一不是在這方“人才苗圃”里破土拔節,茁壯成長的。教育實踐也表明,基礎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打基礎的最重要階段。它擔負著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的后備人才和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合格的勞動后備大軍的“雙重任務”。從根本上說,基礎教育是一項奠基工程:為提高整個民族素質奠基,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明、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基。這個基礎干系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可以認為:沒有今天良好的基礎教育,就不會有明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國家建設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4]。當前,我國全面改革正向縱深發展,全國上下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對各類人才的急切需求賦予了基礎教育特定的歷史使命。基礎教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整體戰略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重要位置[5]。因而加速優化“人才苗圃”,大量提供“人才苗子”,造就大批優質人才,加快國家建設步伐,基礎教育責無旁貸。
1.2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是夯實人才成長“基礎”的必要擔當
“基礎”其本義是指“建筑物的根腳”,引伸為“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基礎教育一般是指中小學教育以及學前教育[6]。這一特定階段使得基礎教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優勢。基礎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與少年,正是生理和心理等諸方面全面發展和基本定型的關鍵時期,也是可塑性強、接受教育的最佳期。基礎教育正可對其在身心素質的全面均衡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基礎教育的“基礎”地位,確定了它的基礎目標定位應該是素質本位,即以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為本:正因為學生生理和心理等諸方面都尚不成熟,社會閱歷較淺,又處在一個開始不斷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過程,就更需要對其進行以全面、和諧發展為本的教育,賦予其最基本的素質培養,給其以初始階段的社會體驗,使其有一副健壯的體魄,逐漸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逐漸樹立起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不論是從關注學生健康成長的角度,還是從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抑或是從關注學生的前途和命運角度,乃至從關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否后繼有人的角度來講,基礎教育都具有特定的地位、特有的優勢、特殊的責任,因此更需要特別的擔當。尤其是這個時期的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生活是他們一生中一個極為豐富、極為重要的時期,這也是基礎教育發揮獨特優勢的特定時機。基礎教育中比知識授受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讓他們有健康的體質、正常的智力、正確的審美觀以及豐富的情感。這是一種最起碼的基本素質培育。可以說,以學生發展為本,是基礎教育本質的體現,是學生發展和社會進步需要在根本利益和價值體系上的統一[7]。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地破解了“窮國辦大教育”的難題,全面實施免費義務教育,逐步增加了基礎教育經費,大力開展了新課程改革等,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但事實上我國基礎教育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2.1教育觀念滯后
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片追”頑疾未愈。長期以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仍未消減,“高考情結”和“狀元情結”嚴重影響基礎教育辦學指導思想。“片追”患者認為:德育是虛的,體育是空的,美育是軟的,勞動技術教育是松的,只有“智育是硬的”。二是“人才”看法狹隘。基礎教育領域,仍然有不少人認為只有上了大學,成了專家、教授、學者、發明家等,才稱得上“人才”。正是這種狹隘的人才觀,把基礎教育引入歧途:教育對象上,只重視少數尖子生,忽視大多數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目的方面,不求“致用”,但求“入仕”;教育內容方面,重道輕藝,重理論輕實踐。教育方法上,重記誦輕運用,重共性輕個體。三是“分數”影響依在。以分取人,以分評校,以分論教師。在“分數”大棒揮舞下,部分教師和家長不顧一切地追求高分而逼迫學生加班加點,不少學生成為被動接受知識的“貯存庫”,缺失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活”的能力。四是“唯上”之葉障目。部分教師把學生看作是被動接受知識和教導的對象,忽視其主觀能動性的養成,導致學生唯唯諾諾,“唯上”“唯書”“唯師”,喪失了最可貴的質疑、批判與創新的精神[8]。
嘉慶年間,各地還出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大量“編外衙役”充斥基層。各縣級部門借口人力不足,大量招聘“臨時衙役”,不占編制,不開工資,利用他們處處設卡,到處收費,以彌補財政經費的不足。他們的數量,往往超過正式編制數倍,甚至數十倍。比如直隸省正定縣,“編外衙役”多達九百多名;而浙江省的仁和、錢塘等縣,居然更多達一千五六百人。他們橫行鄉里,巧立名目,一遍遍向農民收取各項稅費,如果誰不交,就關入私牢,嚴刑拷打。
2.2教育公平失衡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和突出表征,因而教育公平失衡是我國社會必須正視同時也是基礎教育必須化解的一個重大問題[9]。我們從教育機會、教育過程以及教育結果三個方面來審視基礎教育公平問題。一是教育機會方面。目前我國基礎教育機會的不公平現象普遍存在,造成擇校生、高價生、自費生等種種“新生事物”,衍生“擇校熱”“學區房”“超大班”等般般怪胎。二是教育過程方面。學生存在個別差異性,他們需要不一樣的教育。基礎教育應該盡可能針對學生的不同需要,因材施教,創造適合每個學生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以實現教育過程的公平。三是教育結果方面。現實的情況是缺乏針對不同行業的需求培養多樣化的人才,原因之一是基礎教育并未提前關注人才結構問題和學生未來職業生涯發展問題,從而盡早滲透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逐漸實現事適其人,人盡其才。
2.3課改征途坎坷
新課程改革顯示了強勁的生命力,也存在局限性。其局限性主要表現有三:一是教材欠成熟。部分師生反應,新課程教材內容繁且難,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難以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二是條件不理想。實踐證明新課程的正常實施需要相應的環境支持。譬如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均需要良好的條件支撐,否則難以取得成效[10]。三是高考不配套。新課程推出之際,高考尚未推出新的配套改革方案,致使高考內容與新課程內容有出入。從體制上看,高考的命題由教育考試機構負責,而新課程改革主要由教育科研機構推動,兩家溝通協調的機制尚未建立。
2.4教育評價有誤
我國基礎教育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集中表現為: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忽視改進與激勵的功能;過分關注評價結果,忽視評價過程本身的作用與意義;評價內容過于關注學業成績,忽視綜合素質和發展潛能;評價主體過于單一,忽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11]等等。“填鴨式灌輸”仍被奉為經典,學生課業負擔過重仍被忽視,考試招生仍“一考定終身”,學生分數仍舊是評價教師和學生的主要指標。以考試代替評價,以應試方式取代教育過程,這些評價失誤嚴重侵蝕基礎教育的“基礎”,影響其健康發展。
正是由于上述種種問題的存在,基礎教育領域一些反常現象相繼出現:只抓“尖子生”;常砍“非考課”;屢辦“補習班”;慣拼“題海戰術”……結果,升學率可能暫時上去了,但不少學生的身體瘦了,視力弱了,悟性差了,愛好淡了……。這些作法違背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違背基礎教育的自身發展規律,危害匪淺。
基礎教育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正視這些問題,給出解決辦法,這是深化基礎教育改革應當認真面對的課題。
3.1改變教育觀念,做好頂層設計
當前基礎教育教育觀念的改變與更新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理順價值觀。基礎教育應為社會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學校應把每個學生的潛能開發、個性發展、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為最根本的任務[12]。二是端正學生觀。學生是教育活動的主體,要充分認識和關注學生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不能把學生按學習成績分“優生”“差生”,忽視學生潛質與潛能。三是重視活動觀。活動是師生學校活動的核心,是促進發展的通道。沒有教育活動的開展,就不可能產生教育影響。在教育活動中,強調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意識與能力,實現從“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從而可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
基礎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主要包括:一是優化課程改革與發展的實施安排[13]。課堂教學則應根據學生認知和接受能力,落實好有助于提升人文和科學素養、提高實踐能力的教學內容。二是以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為主線開展立德樹人活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課程改革,不斷完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把社會主義價值觀細化為學生核心素養和學習質量標準,融入課堂教學之中。
3.2改進決策方式,調整課程政策
課程政策是教育政策的具體化,它規定著課程的性質,關系到課程的決策,制約著課程的設計與實施,對課程改革有決定性影響[14]。基礎教育課程政策的調整應當注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策理念必須盡快從社會本位朝學生發展本位轉化,改革課程目標過分注重智育和傳授知識的偏向,改革課程結構過分強調學科獨立性、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傾向,改革課程內容方面過分強調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傾向,真正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和適應性;二是課程決策走向均衡化,增強決策的統籌能力[15];三是課程政策的制定走向科學化,增強政策的科學性。總之,課程政策不僅是一個靜態的文本,它更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不斷加強透明度、適切性、可行性和延續性,實現課程政策由“經驗型”轉向“科學型”。
3.3改善教育公平,實現均衡發展
基礎教育要把改善教育公平作為戰略重點,突出其公益性和普惠性:一是落實義務教育的普及,切實縮小校際差距;二是加強對弱勢群體子女的教育保障,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三是確保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平等受教育權利。四是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優先滿足留守兒童住宿需求,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五是加快發展民族地區教育,加大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支持力度,努力縮小區域差距。六是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體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努力保障殘疾兒童和少年受教育的權利。
兩個層面、八個領域落實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兩個層面為:一是不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學校之間、群體之間的基礎教育資源,必須均衡配置。二是各級學校和教育機構在具體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為每一個受教育者提供均衡的教育和發展機會。八個領域即:一是入學權利和入學機會實現均衡發展,每個適齡兒童都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二是區域間實現均衡發展;三是城鄉間實現均衡發展;四是校際間實現均衡發展;五是學生間實現均衡發展;六是不同類別、不同級別教育間實現均衡發展;七是教育質量實現均衡發展;八是教育結果在學校教育中和受教育者間實現均衡發展。
3.4完善教育評價,發掘杠桿效能
基礎教育評價應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進行完善:一是評價功能由甄別轉向發展。評價不只是進行甄別、選拔,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被評價者的發展。二是強調質性評價,定性與定量相結合。質性評價并不是對量化評價的簡單否棄,作為一種新的評價范式,它是對量化評價的有益補充。三是注重評價問題的真實性與情境性。特別是學生評價注重真實性、情景性,以便于學生形成對現實生活的領悟力、解釋力和創造力。四是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五是綜合評價要關注個體差異。評價應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個性特點,問題要求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允許學生依照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做出不同形式或內容的解答。六是強調參與和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即讓被評價者從被動接受評價逐步轉向主動參與評價,幫助被評價者接納和認同評價結果,促進其不斷改進,獲得發展。隨著教育評價的完善,其杠桿效能的發掘,“片追”病將治愈,“分數”魔咒將失靈,高考“指揮棒”將折斷,各種“重點”將消失,教育秩序將恢復正常。
3.5優化教育研究,當好改革參謀
基礎教育研究應本著服務決策、創新理論、指導實踐、引導輿論的原則,牢固樹立“四德四意識”,即:增強方向感,明確工作目標和奮斗方向,克服安于現狀的思想和行為[16];增強存在感,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發揮更大的作用,贏得社會的重視和肯定,提高精神需求的滿足度;增強責任感,認真履行工作職責;增強使命感,切實擔當起教育科研為教育強省建設和教育綜合改革服務的使命。樹立大局意識,站在教育改革發展的整體立場思考問題,謀劃布局;樹立創新意識,勇于拋棄舊思想舊事物、創立新思想新事物,在工作思路、工作內容、工作形勢、工作方法等方面敢破敢立,敢想敢干;樹立協作意識,培育團隊精神,增強合作共識、上下聯動、左右配合、內外協調,合力合拍,共同把基礎教育研究工作搞好;樹立規矩意識,嚴格遵守組織紀律、工作紀律,講規矩、守規矩。
為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當好參謀,優化基礎教育研究必須抓好四個重點:一是抓好基礎教育研究發展規劃的制定。通過開展調研、舉行座談、征求意見等環節,使規劃研制工作成為明確定位、凝聚共識、提振士氣的過程。二是抓好為基礎教育研究頂層設計出謀劃策的工作。三是抓好基礎教育研究的貫徹落實。所謂貫徹落實不能僅僅停留在讀文件、討論文件的認知層面,而要充分發揮其對推動教育科研事業發展的先導性、基礎性、保障性作用。要細化工作內容、明確工作舉措、出臺系列配套政策和具體措施,并積極與有關部門搞好對接,逐條逐項抓好落實,使之更好地指引未來基礎教育研究事業的發展。四是抓好基礎教育研究課題的規范管理。
[1] 邁克爾·富蘭.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學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3]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藏其中[M].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 鐘啟泉,崔允淳,張華,等.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 趙中建.教育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6] 沃爾夫岡·布列欽卡.教育科學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議[M].胡勁松,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 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思想的回應[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8] 保羅·弗萊雷.被壓迫者教育學[M].顧建新,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9] 張家政.以均衡發展促進教育公平[N].人民日報,2013-11-20(7).
[10] 許云昭,石鷗.超越差距——中美基礎教育課程比較[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6.
[11] 何瓊.我國教育評價存在的問題及改進對策[J].學園,2014(1):16-21.
[12] 陸有銓.躁動的百年——20世紀的教育歷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
[13] 石筠弢.好的課程政策及其制定[J].課程.教材.教法,2003(1):32-36.
[14] 鮑爾S·J.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結構主義的視角[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15] William Pinar F.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Curriculum Research[M].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2013.
[16] 葉瀾.生命·實踐教育學論叢第二輯 立場[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責任編校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9.001
20160506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教育科學研究基地專項課題(XJK015BJD001)
石燈明(1963-),男,湖南桃江人,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湖南省教育學會副會長,主要從事教育管理研究。
G521
A
1674-5884(2016)09-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