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佃福
撬動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心”支點
——江蘇省連云港市促進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與思考
曹佃福
優化供給,精準施策,建立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深入落實“五大計劃”,加強培育站建設,構筑鄉村教師成長階梯,打破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靜滯”的歷史格局,激發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形成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心自醒和行動自覺,對于提升農村基礎教育的水平、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鄉村教師;優化供給;精準施策;專業發展
連云港市地處蘇北,鄉村教育占據全市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中,我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打破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靜滯”的歷史格局,激發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和活力,形成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心自醒和行動自覺,提升鄉村教師的專業素質,提高鄉村學校的辦學水平,已經成為全市教育現代化建設最為重要、最為迫切、最為現實的戰略支點,對于提升農村基礎教育的水平、實現教育均衡發展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鄉村教師的生活、工作狀態以及學習發展、相關保障狀況形成了農村教育獨特的現實境況,也形成了他們特有的文化性格和專業素質。目前,我市中小學共有在編在崗專任教師共47053人,其中鄉村教師29994人,鄉村教師中工作在村小完小、辦學點的教師達5541人,鄉村教師占全市教師的比重高達63.7%。調研發現,承擔著繁重教學任務的鄉村教師,大多數卻陷入專業發展“靜滯”的狀態,具體原因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城鄉教師生態環境的客觀差異,導致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無心”
受中國社會城鄉二元化因素的影響,鄉村教師工作任務繁重,條件艱苦,生活成本較高,生活壓力較大,物質待遇較低,專業發展的路徑相對于城市教師而言明顯狹窄,大多數鄉村教師很難體驗專業發展的快樂、感受職業幸福。這些因素的長期存在持續消磨著鄉村教師的教育情懷。不少優秀教師因此離鄉進城,更多“進城”無望的鄉村教師失去了堅守鄉村教育的淡定,產生職業倦怠,甚至部分鄉村教師已經無心在專業發展之路上執著行走。
2.領軍人才建設與培養機制缺失,導致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無力”
見賢思齊,擇善從之。先進典型從來都是激勵、鼓舞和引領群體勵志自強、提升素質、奉獻社會的重要力量。鄉村教師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成長更需要領軍人才、典型人物的帶動和引領。但是,在區域教育領軍人才建設中,往往把鄉村教師與城區教師置于同一競爭平臺,鄉村教師很難脫穎而出,更多處于旁觀者的尷尬位置。領軍人才的缺失,專業發展的無望,影響了鄉村教育的辦學水平,也使得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缺少生氣,鄉村教師自我發展失去內在動力。
3.培訓形式和內容的針對性不強,導致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無法”
教師培訓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確保教師適應新時期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重要環節和有力舉措。近年來,各級各類培訓的力度空前,但是大多數培訓沒有充分考慮到城鄉教師在教學經驗、知識基礎、學習能力、學習方式、現實需求等方面的差異,培訓內容和形式大而同,鄉村教師很難通過培訓獲取有效的技能方法,這也導致其在專業發展中面臨有心無方、無處下手的窘境。
4.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提升不及時,導致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無奈”
當今時代,現代教育技術已經逐漸成為教師專業發展、教育教學改革必需的基本技能。由于農村信息技術教育起步晚,發展緩慢,我市雖然開展了幾輪信息技術培訓,但是由于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村小、完小教師真正掌握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仍然是少數。大多數鄉村教師不能熟練將多媒體技術用于教育教學改革,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處于心有余力不足的“無奈”境況。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認為:“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師,而教師成長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內心自覺。”為解決好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激發每位鄉村教師的職業激情,激活他們的“心勁”,打破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沉悶局面,連云港市教育局注重優化供給,精準施策,以“喚醒行動自覺、樹立行動自信、搭建行動平臺”為“心”支點,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之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一)評價改革驅動,喚醒每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心自覺
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自覺的缺失源自于內心 “原動力”的缺失,解決鄉村教師原動力缺失的問題,必須借助評價改革的驅動,必須拓展鄉村教師的職業發展空間,改善鄉村教師的生活條件,喚醒鄉村教師的內心自覺和行動自覺。
1.構建鄉村教師表彰激勵機制,強化對鄉村教育的同理心
加大對鄉村教師的表彰力度,讓鄉村教師“心”有所向。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市師德模范等表彰,鄉村學校教師所占人數確保不低于總數的30%。教師節期間,定期組織開展優秀教師專項慰問活動。5年來,全市共計走訪慰問鄉村學校共100余所,走訪慰問優秀鄉村教師405人。創新推出鄉村教師專項表彰,先后啟動了“最美鄉村教師”“農村教育突出貢獻獎”評選活動,并發放專項獎金。近年來,已命名表彰“最美鄉村教師”“農村教育突出貢獻獎”130人。市“最美鄉村教師”柏紀榮還先后被推薦評選為市“最美港城人”、省“最美鄉村教師”等。表彰力度的加大,讓部分優秀鄉村教師“脫穎而出”,重新點燃了廣大鄉村教師的激情。
2.打造鄉村教師成長階梯,讓鄉村教師專業發展成為可能
2009年,我市全面啟動了中小學“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開啟了全市教育教學領軍人才隊伍建設進程。由于鄉村教師與城市教師的客觀性差異,目前,全市共培育市名師288人,其中鄉村教師僅42人,鄉村學校領軍人才占有量與鄉村教師整體規模明顯不相稱。立足鄉村教師的現狀,著眼鄉村教師專業的發展與提升,2014年,我市面向鄉村教師,啟動了鄉村教育人才梯隊建設“領雁計劃”,專門用于培養鄉村教育領軍人才。借助這一計劃,目前,已經有900名鄉村學科教師、450名鄉村學校班主任被授予第三層次培養對象榮譽稱號。“領雁計劃”全面激活了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這一計劃為處于不同水平的鄉村教師明確了發展目標,幫助其認清了發展方向。
(二)“五大計劃”為載體,全心為每位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打造行動自信
實現鄉村教師專業的有效發展,唯有讓鄉村教師“力有足”,才能實現“心有余”。在加大鄉村教師表彰力度,激活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心自覺的同時,針對鄉村教師在教育教學技能上存在的問題,市縣教育行政部門搭臺唱戲,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推出“鄉村教師素質提升工程”,實施“五大計劃”,努力為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構建全方位的技術支持體系。
1.實施“助力計劃”,培養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時代技能
立足鄉村教師信息技術能力運用的實際水平,考慮到鄉村學校的客觀困難,市、縣(區)、校三級聯動,組建教育技術培訓“大篷車”,組織教育技術骨干,采取定點服務、上門進校服務等形式,對全市50歲以下鄉村教師按照年齡層次分別進行初級、中級、高級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助力計劃”自啟動以來,已經深入到包括山區、海島在內的鄉村學校共計162所,先后完成了初級、中級現代教育技術培訓34588人次。為確保學以致用,在全市建成集教育資源、教育教學管理于一體的教育信息網絡平臺,開通了“空中課堂”“名師博客”等欄目,讓廣大鄉村教師在掌握最新的教育信息化理念和技術的同時,通過觀摩名師課堂直觀學習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融合的方式方法,快速解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短板的問題。
2.實施“牽手計劃”和“強心計劃”,拓寬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視野
按照“一線教師培訓一線教師”的務實理念,我們創新搭建城鄉交流平臺,努力縮小鄉村教師在教育理念、教育技能方面與城區教師的差距。借助“牽手計劃”,組織40歲以下鄉村教師進城跟崗培訓,開展與名師面對面交流活動;開展“三百”(百位名師百節好課百鄉行)活動,由特級教師領銜市名師、學科帶頭人等組建專家團隊,根據基層鄉村學校提出的培訓菜單送訓下鄉到校,通過名特優教師與鄉村教師同課異構、同臺競技等形式,讓鄉村教師站在專業發展的“前臺”一展身手。該活動實施以來,已經分批次組織鄉村小學語文、數學、科學、品德等8個學科鄉村教師進城近2000人;組織“三百”活動126場,培訓鄉村教師13000人次。“強心計劃”以打造100個鄉鎮中心校研訓基地為具體目標,充分發揮城區優質學校資源優勢,組織城鎮優質校和鄉鎮中心校結對建立教師自主發展共同體,帶動鄉村中心校開展多樣而高效的研訓活動,提升鄉村學校的研修能力。目前,全市已經建成鄉鎮中心校研訓基地40個,鄉村學校的自我造血能力得到不斷提升,為鄉村學校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優良的成長環境。
3.實施“全能計劃”和“競技計劃”,夯實鄉村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為盡快解決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我市通過項目通領、以賽代訓、以考代訓等方式,加快實現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進程。針對鄉村教師隊伍結構失衡,特別是音體美兼職教師多且從沒有接受過系統技能訓練等實際,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鄉村音體美兼職教師培訓,及時開展 “全能計劃”。所有參訓人員訓、考結合,在縣區分片區完成基本技能培訓的基礎上,由市教育局組織對參賽人員逐一進行過關考核。從2015年至今,已經參加培訓并順利通過考核的音體美兼職教師共計851人,為廣大鄉村兼職音體美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充分可能。為全面提升鄉村教師的綜合素質,我們面向鄉村教師開展了以教師基本功、課堂教學設計與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課堂教學技能、教研能力為主要內容的全員“競技計劃”。在學校組織全員培訓,學校、縣區組織初賽、復賽的基礎上,在兩年時間內,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各學科、各年齡段鄉村教師共20012人參加了相應學科組、年齡組的競賽。兩項計劃的推出,既為鄉村教師展示自我提供了平臺,也為鄉村教師熟練掌握教學基本技能、實現專業發展的自我超越奠定了基礎。
(三)加強“培育站”建設,傾心為鄉村骨干教師的專業提升搭建登高的階梯
近年來,連云港市不斷地創造機會,努力探索鄉村骨干教師登高望遠的新路徑。江蘇省教育廳推出的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建設為我們探索鄉村骨干教師培育規律提供了最優的行動方向和更高的支撐平臺。培育站建設啟動以來,我市周密謀劃、科學運作,鄉村骨干教師培育站已經成為我市骨干鄉村教師培養與發展的重要陣地。
1.做實做優站點建設頂層設計
為使培育站建設惠澤更多鄉村教師,通過學科、學段整合,我市將省教育廳分配的24個培育站建站指標擴充到26個,實現了培育站對全市鄉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所有學科的全覆蓋,為鄉村學校各學科教師專業的均衡發展提供了可能。為更好落實省教師培訓中心關于“培養一批,成才一批”的要求,我們將原來一年的培育站建設周期調整為兩年,并按照“突出鄉村特色、便于學員參訓”的基本原則,將全市26個培育站中的21個設在鄉村學校一線,為培育站的運作及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有效的實踐場域。科學確定培育站的年度核心任務和基本方向。我們將“提升學員教學素質,提高教學技能;引領站內學員成長,帶動區域內鄉村教師素質提升”作為培育站核心任務,并以此為原則反復交流、研討,指導各培育站主持人制定培育站活動方案。全市報省評審的培育站活動方案全部順利通過,為全省唯一一個通過率達到100%的設區市。
2.認真做好學員遴選工作
為讓培育站真正成為有專業發展渴望和潛力的鄉村骨干教師的聚集地,我市制定了站點學員選拔條件和產生辦法。學員選拔以鄉村學校中的市“333工程”培養對象、市“領雁計劃”培養對象、鄉村教師技能大賽及縣級以上優質課比賽一等獎獲得者為主體。選拔方式注重組織推薦和自主申報相結合。在做好基層學校、縣區教育行政部門組織推薦工作的同時,開辟申報“綠色通道”:凡有發展愿望的、愿意奉獻于鄉村教育的鄉村教師,可以以自薦方式直接向站點導師提出“入站”申請。經過各站點導師組對申報人員的逐一分析,全市共有755名骨干鄉村教師成為26個培育站的正式學員。靈活、科學的遴選方式,不僅保證了站點學員的質量和站點的后續有效運行,而且激發了有志鄉村教師立足鄉村教育崗位、執著發展專業能力的信心與激情。
3.加強過程監控和活動引導
重視培育站建設的管理指導。我們編印了《連云港市鄉村學校骨干教師培育站建設工作實施手冊》,明確了培育站的建設主旨、基本理念、運行一般性要求以及考核管理辦法等。做好對培育站工作過程的監控。先后召開兩次座談會,就培育站階段性運行情況向學員、主持人征求意見;對存在的方向性偏差等問題,要求各培育站要始終立足鄉村教師的現實需求,避免“高大上”而不切實際的學術講座,始終將教學技能培訓作為站點運作的主體內容。積極搭建各類平臺,為培育站的有效運行提供豐富載體,引領培育站各項研修活動始終圍繞讓學員“教得好”的基本目標運行。注重各類資源整合。充分依托我市現有的培訓資源和平臺,通過參與培訓、交流展示等,適時組織站點學員參加市名師工作室、青藍課程、“三百”等活動,積極拓展培育站學員的學習和專業發展空間。廣泛開展各類專業競賽。先后啟動基本教學素質比賽、微課比賽、教學設計及教學片段評價比賽等技能競賽,既為學員專業發展提供了練兵舞臺,也極大豐富了培育站的研修形式,增強了學員專業發展的信心。
實踐證明,促成一個人發展的誘因有兩方面:一是來自外部的推動力量,一是來自內部的驅動力量。任何外部的努力都必須轉化成個人內部的驅動力,才能最終轉化為個人的內在品質,成為個體發展的持久動力。在實施鄉村教師培養工程的過程中,我們也深刻領悟到:要想破解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難題,構筑鄉村教師專業發展高地,首先必須激活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內驅力,而內驅力的培育就需要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制定各類傾斜性政策,充分保障鄉村教師的職業生活尊嚴;搭建各類成長平臺,讓鄉村教師經常感受到專業發展的成功與信心,破除鄉村教師理想失落的屏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鄉村教師專業的可持續發展。
如今,隨著“鄉村教師支持計劃”的實施,越來越多的鄉村教師已經看到了專業發展之路上的曙光。借助這一積極政策,我市在鄉村教師專業發展之路上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越來越多的教師已經逐漸由“靜”變“動”,在專業發展之路上努力前行。但是由于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歷史性滯緩,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與成功之路充滿艱辛。如何讓鄉村教師客觀面對并接納成長中的“陣痛”,如何讓鄉村教師充滿信心地迎接最終的“破繭成蝶”,這是我們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執著的追求。借助優化供給、精準施策,為每個教師打造專業發展的通道,讓每個鄉村教師的心“動”起來,是連云港市撬動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務實支點,也是連云港市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未來的美好愿景。
G451
A
1005-6009(2016)41-0014-04
曹佃福,江蘇省連云港市教師發展中心(江蘇連云港,222000)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