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東
心安在
任曉東

丙申六月,有幸接觸英國藝術教學,感受到了西方藝術設計課堂教學模式的魅力。教學方式和內容跟自己原來所學有很大不同,整個的學習過程也讓我獲益不少。在外教老師的設計教學中,我得到了一個蓮蓬。老師讓我注意觀察它的外在形象,仔細分析它的剖面和內在的結構,然后去做有關這一物體的構成和創新設計。最后完成的作業,老師滿意,自己也認可。培訓結束后意猶未盡,買來幾個蓮蓬回家繼續把玩。不忍切開,只想留住它們的美,于是嘗試用筆去畫。
勾畫之時,看著一粒粒蓮心靜靜地躺在蓮蓬里,心和蓮心仿佛產生了碰撞,靜了許多。又努力將這種靜的狀態寄在筆中,留在畫里。畫其中一幅,看著蓮蓬臥在桌上,不覺時間逝去,只覺天地之靜。靜到極致,忽有一瞬似乎觸碰到了心的一角。內心多了份無名的欣喜,是因為在自己的腦中出現了《金剛經》里的“不驚、不怖、不畏”。當腦中出現了這六個字,自己的心似乎強大了許多,察覺到自己沒有了以往碰到難事的怯懦,感到自己能在風雨來臨之時“不驚、不怖、不畏”。思索二三,畫上題“心安在”三字,想讓那一刻的“心”長久地留在紙面上。
“心安在”,也許后面應該是個問號,這樣時常問問自己的“心”是不是在,能否讓自己把被外界吸引而去的心及時地收回來,讓自己坦然地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讓自己在風雨之中也能以靜制動。失眠之時常問自己:是不是自己的心走失了,所以不能入眠?害怕失眠,所以如今經常會問自己:“心安在?”
“心安在”,后面應該是個感嘆號,能讓自己時刻感受到心的存在。不虛妄、不焦躁,不為外界的名利得失而誘惑,保持一顆平常心,常懷靜心、善心和寬容心。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應該保持一顆什么樣的心呢?剝開蓮子,里面臥著一顆蓮心,這是心中之“心”。它能千年不死,遇水則活。我覺得這是一顆教育之心,綿延萬載。包圍蓮心的是潔白的肉質部分,如佛珠,似愛心,像一顆顆真摯的本心,不因歲月的流逝而褪色。這也是一顆教育的初心,苦中有甘——這是我心中的“心”。
蓮蓬一天天地枯黃,筆墨則留下了她們永遠的容顏。這時,我已經沒有了一定要留住她們的焦慮,而多了份順應自然的淡定與從容。
《大學》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現在看來,一切似乎跟自己的心有關,心定而后能得。
就此,學而小結,畫而小記。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趙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