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小明
蘇南農村美術教師培育工作初探
婁小明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中小學教育近年來呈現日新月異的變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雖然提了很多年,但真正在教育一線得到落實也還是近年的事。尤其是美育,鑒于這一學科的特殊性,起步晚,成熟也晚,即便在今天仍然有許多值得探索的問題。本文以蘇南農村美術教師培育工作為例,嘗試性地對農村美術教師整體素質的培養進行探討。
美育;美術教師;專業素養;培育站
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9月出臺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但是,在今天美育仍是整個教育事業中的薄弱的一環,因此國家明確提出要“通過多種途徑提高美育師資整體素質”。而具體到蘇南地區的農村美術教育,要提高本地中小學的美術教育水平,抓好美術教師的培育工作是第一要務。
筆者所主持的蘇州市鄉村美術骨干教師培育站在市教師發展中心的指導下,廣泛開展各種美術教師培訓活動,理論與實踐雙結合,全面提升美術教師的專業素養,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本文結合這一實踐,對農村美術教師的培養作一探討。
得益于各級領導部門對農村教育的支持以及伴隨而來的教育經費的增加,農村學校這兩年在硬件建設上大有改觀。整體教學條件的提升,也促進了具體學科的建設。目前,蘇南地區農村學校美術課程的實施,基本達到了如下水平:教學專用教室達標,課程開齊,體育、藝術素養“2+1”落實,教師教學行為“七認真”。美術課程基本走上日常教學的正軌,教學效果也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認可。
當然,由于各種因素影響,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1.學校層面。對美術教育的功用缺乏重視,美術課程的開設缺乏管理,對美術教師的專業素養發展缺乏關注。2.教師層面。對美術教育的理念缺乏認識,對美術課程的教學方法缺乏研究,美術課程的內容缺乏創新。3.學生層面。對美術課堂的興趣缺乏,美術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夠明顯。4.教具學具等器材層面。相比較于一些西方發達國家,學校美術教育在場館建設上投入比較多,但是在學生美術用具的準備方面,還有較大差距。不難發現,學校層面、教師層面、教具學具層面的這些因素其實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學校層面的影響自上而下,這是關鍵性的。
雖然素質教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等觀念仍然常常在提,但是何謂“素質教育”,何謂“全面發展”,對于這些概念教育者未必有一個清楚明確的認識。即便是小到“美術教育”,什么是“美術教育”?“美術教育”與“美育”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美術教育”的基本方法、手段是什么?“美術教育”在整個的“素質教育”“全面發展”中又擔當著怎樣的責任?這些問題也未必清晰。概念的模糊、目標的缺失導致整個美術課程的實施處于無計劃的狀態。處在這樣的環境中,美術教師要想獲得個人專業能力的發展自然也困難重重,學生想要學有所得那就更加難以實現了。長此以往,養成了美術教師和學生的惰性,美術課程淪落為徒有形式而無實際內容的課程。
如何改變這樣的現實?沒有外部動力,單純依靠美術教師、依靠學校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在這種情況下,培育站的出現帶來了新的契機。按照勒溫的拓撲心理學原理,一個人的行為取決于個人和環境的函數。那么,培育站的培訓工作就需要從個人和環境這兩個方面入手,促成教師的專業素養發展。而且這種行為應該是一種連續性的行為,即讓行為之間形成跟進,通過一種行為,獲得個人的滿足,進而超越邊界,獲得個人的持續成長。
(一)蘇南農村美術教師專業素養發展的頂層設計
要取得良好的培訓效果,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接收系統,或曰知識結構。那么作為一名合格的美術教師,需要怎樣的知識結構呢?如果按照知識的結構來分析,應該是“專業+教學+研究”,而且他們的關系如左圖。

美術專業知識和教育知識是一個美術教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它們的關系是并列的,一名合格的美術教師,必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以教育學、心理學為主的教育知識。只有高超的專業知識,沒有過硬的教學技巧,最終結果可能偏離或者達不到教學目標。這兩者也是部分交叉的,某些專業知識也包含著教學技巧。而研修能夠提升教師的專業和教學的知識,并且促成兩者的相互轉化。
從一名美術師范生成長為一名合格的美術教師,他的基本學習過程是“專業——教學——研究”。那么,針對美術教師的專業培訓呢?與之相反,它遵循的則是“研究——教學——專業”的路徑。古人云: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正是此理。只有先在理論的高度上認清美術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才會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去探索適合具體學情的教法和學法,同時,實踐中的收獲又會反過來促進對理論的認識。循環往復,教學能力和理論功底在打磨中不斷增強。
(二)團隊環境的建設
教師團隊環境的建設和改變,可以是物理、心理和文化幾個方面的有意識的塑造。例如在物理方面,無形之中可以形成許多人際“圈”。例如“指導教師圈”帶領“骨干教師圈”,再帶動“兼職教師圈”,這樣環環相套,向外擴散,就能拓展教師的交際面,大家在學習中取長補短,通過少數人,產生連鎖反應,形成良好的社團氛圍。在心理方面,把積極的思維傳送到學員身上,通過良好班風的建設,通過榜樣力量的帶動,喚醒每一名美術教師的責任心,讓教師們感到有一群教師在奮斗,感受到整個地區美術教育的進步,從而形成良好的心態。在制度環境方面,通過創辦簡報、教育部門的制度傾斜、培訓活動的深入學校等讓美術教育改革的這股風吹得更加強烈,以此帶動學校的美育工作,甚至帶動學校制度文化的改變,為美術教師謀取“地位”,爭取更好的機會。
(三)專業素養發展的個人規劃
個人的發展需要大環境的影響,也需要個體的主觀努力。這個可以通過設計個人發展路徑來實現。例如在培訓初期,培育站就要求學員制定學期規劃,學員根據自己的學期規劃確定每一次活動的具體要求。有的教師還提出,論文講座能否請指導教師進行論文修改;外教授課,能否根據我國的國情進行點評……通過這樣的“倒逼”,讓教師們明確自己的專業發展之路該怎么走,往哪里走。
[1]庫爾特·勒溫.拓撲心理學原理[M].竺培梁,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19.
G451
A
1005-6009(2016)49-0009-02
婁小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江蘇蘇州,215200)副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