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觀點三·
教師發展既要接“地氣”,還要接“天氣”
成尚榮
但凡培訓、研討、評議,教師們提得最多的建議就是關于如何接“地氣”。比如,前幾天,我和幾位從山東棗莊來江蘇參加培訓的教師同坐一輛車去昆山,談起這次培訓,他們一致認為,最感興趣的是聽課。他們說,聽了課,回去后可以照著上啊!最后的結論是:培訓一定要接“地氣”。
教師們的意見和建議是對的,是有道理的。如果培訓空對空,在理念、原則上兜圈子,在理論上過多解釋,而不在實踐操作層面指導,教師不知道如何去備課、設計,不知道怎么開發課程、怎么優化資源,連課都不會上,這樣的培訓、研討的確沒有多少實用性,教師們當然不歡迎。這,我很理解。
然而,這一說法的背后,可能還有問題的另一面,那就是培訓、研討需不需要講理論、講理念、講原則?如果把那些實用性的方法、手段、技術、路徑稱作“地氣”的話,能不能將理論、理念、原則等稱作“天氣”呢?我以為是可以的。我堅定地認為,教師們既需要接“地氣”,同樣需要接“天氣”。不接“地氣”,不能落地,不能落實,不會有實效;而不接“天氣”,不會有理想、有方向,教學不會有較高的立意。我們既反對只坐而論道,也反對只講實用主義。事業的成功,既需要形而下的“器”,也需要形而上的“道”,當形而下與形而上相結合的時候,課程教學改革才會成功,教師發展才會走得更遠。
于是,自然地想到教師發展。教師是專業工作者,促進教師發展主要是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讓教師更專業,用專業精神去做專業事業。不過,我又以為,教師發展不只是專業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是作為一個完整人的發展。我以為作為完整人的發展應納入到教師專業發展中,因此教師發展應該有“大專業意識”。
季羨林先生曾借用王國維的《人間詞話》解釋人發展的關鍵因素與崇高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講的是中華文化傳統中的慎獨的精神,以及理想與抱負;“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講的是為了人生意義的追求、刻苦、勤奮、奉獻,而這一切都心甘情愿、無怨無悔;“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講的是堅持不懈的尋找、探索、創造,最終成功。季羨林贊賞的是精神、品質,人生的意義、境界。王國維的目的亦在此,于是卷上第二十六節,一開始就寫道:“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而在結尾時又寫道:“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教師的大發展,成為“大教師”,要成大事業,要做大學問,境界是不能不講的。我們大聲疾呼“先生回來”,是呼喚為師之道回來,為師之德回來。先生之風,要山高水長。也許我們不能做成“先生”,但完全應該做“小先生”,做好老師。這就是“天氣”。
想起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對他來說,支撐他人生與研究之路的,不是數學,而是那些底蘊深厚的文學作品。年少時,嚴厲的父親要求丘成桐讀書、練字、背誦古代詩詞,甚至讀一些近代文選。父親還曾要求他熟記《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葬花詞》。后來,丘成桐總覺得《紅樓夢》與自己有許多共鳴之處,一直認為,做大學問,必須要有真性情。“學習、考試,拿博士論文,固然成功,可這還不算大學問家!立志做大學問,比如歌德寫《浮士德》,那是一個天才的苦病……四十多年來,我研究學問,可以講是屢戰屢敗,可我從未灰心。”在丘成桐看來,數學與文學、哲學都有相關之處。“1973年在斯坦福大學參加一個國際會議時,我對某個廣義相對論的重要問題發生興趣,通過鍥而不舍地思考,終于在1978年和學生舍恩一同解決了這個重要問題。也許這是受到王國維評詞的影響。”(引自姜浩峰《背誦〈葬花詞〉的丘成桐》,載于《新民周刊》2016年第15期)《人間詞話》哪里是詞話呢?這完全是人間關于人生意義和境界的“話”。
當下教師發展中有個重要問題值得關注和思考:人生意義和境界。其實這關乎人的發展、教師發展的核心價值觀。價值觀的多元會造成價值觀的混亂、核心價值觀的淡化。比如,對金錢和幸福的真切認知,對青春與美麗的準確理解,對教書育人工作意義的深切體認。其中,道德判斷標準的偏離以至喪失,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這對教師發展是個極為嚴峻的挑戰。所謂形而上,就是指的核心價值觀,是“天氣”,是人發展的靈魂。
本期欄目主持人孟曉東先生是政府官員,又是專家,他發起的這個“問題討論”,發出一個重要聲音:教師發展,“相對于學歷和職稱,教師的境界更重要。”他新出版了兩本書,一本是《用生長定義教育》,另一本是《從原點到遠點》,其核心思想與他在該欄目中發出的聲音是一致的。我很贊同。理論、理念、原則,人生意義、境界與人的生長,就是原點,也是遠點,就是那“天氣”。讓我們把“地氣”與“天氣”結合起來,從原點奔向遠點,做個好教師!
(作者系原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國家督學)
文摘
幸福道德的境界
我們的一些教育理解常有顧此失彼之嫌,如規范教師“熱愛學生、誨人不倦”,往往就忘記了尊重學生主體,硬是把學生解讀成無情無義、頑劣不堪的愚氓。而實際上人的情感交往是雙向互動的,真誠熱愛學生的教師遭遇的不只是怨恨、不只是麻木不仁,還有真誠熱愛和擁戴,或許它會來得遲一些,或許它會以為誤解而逆反,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體驗幸福道德的教師是幸福的:擁有人間大愛的教育情懷,其付出本身就是幸福的,歷經水滴石穿的艱辛是來之不易的幸福,春風化雨、潤澤萬物是秋收冬藏的幸福。人們常說要“心存感激”,這句話并不只適合于學生對教師,其實它何嘗不適合于教師對學生?哪一個教師的優秀不是因為學生的優秀、不是因為學生質樸純真的對教師的熱愛?體驗幸福道德的教師總是對學生心存感激,卻唯獨沒有居功者的體驗。
(摘編自楊啟亮《教師道德發展的幾個境界》,原載于《教師發展研究》2009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