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縣檀溪鎮中心小學 虞 婧
?
課外活動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研究
浙江省浦江縣檀溪鎮中心小學 虞 婧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主要是教會小學生生詞以及語法,然而小學生活潑好動,在展開學習時很難實現良好的效果。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只注重課內教學,而忽視了課外教育,這樣是不符合小學生實際情況的。小學語文老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當不斷完善教學策略,通過與課外活動的融合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老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應當需要一定的主題內容,這樣課外活動才會更加有意義。在進行課外活動之前老師應當結合教學的主要內容,建立有關主題活動,促進學生能夠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此外,通過課外活動,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例如,在一些特殊節日的等時候,老師可以安排各種有關感恩的項目,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老師還可以邀請小學生的父母也融入到相關活動中,這樣不但能夠促進學生和父母之間更好的交流,使得小學生父母能夠更加充分了解其心理活動。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整體能力,促進了教學目標的實現。目前,隨著教學要求的革新,以往的傳統教育已經很難實現較高的教學質量。然而,并不是完全拋棄,老師可以通過考試來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有的小學生害怕考試,嚴重的會導致對語文產生厭學情緒。老師在展開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開展各種競賽活動,充分體現的學生的主體地位。在競賽活動中老師應當展開正確的引導,組織友好、有意義的競賽活動。由于小學生年紀較小,各方面能夠相對比較弱,與他人很容易產生矛盾,老師應當及時進行處理。開展各種競賽活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競爭意識,從而促進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依據小學生的特征,他們都周圍有趣的事物充滿了興趣,只要老師給予正確的引導,就可以充分的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課外閱讀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他們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積極展開思考,不斷積累相關素材,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小學生選擇閱讀材料時老師應當給予正確的引導,規范與量化其課外閱讀,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展開閱讀,并且老師可以根據課本給學生安排與課本有關的閱讀資料,促進其鞏固知識,使得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課本內容,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例如,老師在講解《恐龍的滅絕》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與課文相關的材料,激發出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他們了解更多的相關知識。隨著信息化技術的快速發展,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獲取知識。特別是小學生擁有強烈的求知欲望,通過定期的課外閱讀,促進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在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過程中,老師應當給予適當的指導,確保課外閱讀的質量,使得課外閱讀為教學目標所服務。
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小學生中普遍存在唱讀的現象,有的小學生在朗讀中沒有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這些都導致了學生朗讀能力低下。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只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小學生的朗讀能力也沒有得到培養。老師在展開教學中應當努力改變這些想象,進行針對性的糾正,從而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課堂的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老師可以在上課時展開范讀,把學生朗讀訓練的主要內容放到課外展開。老師可以利用課后時間組織學生展開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先進行閱讀,領悟文章的主要內容,并展開情感朗讀,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注意抑揚頓挫等。有了老師正確、有效的指點,學生的朗讀水平就能夠得到有效提高。對于小學生來說,寫作對于他們有一定的難度,不管是寫人還是寫景等都有著一定的難度。這是由于小學生的寫作素材還不充足,相關寫作技術還不到位。老師應當深入研究并解決這一問題,使得學生不僅能夠獲得豐富的寫作素材,還能夠學習到寫作技巧。老師可以利用課外練筆的方式對學生展開指導。例如,為了使得學生寫出優美的寫景文章,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在花池邊展開觀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校園,抓住重點景物展開描寫。讓學生置身于美麗的校園中,在提高學生感知的條件下進行寫作訓練,從而緩解了學生對寫作的抵觸情緒,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為這兩者“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
學生在校時間有限,課堂上教師的指導也非常有限。所以,在教學過后,老師應布置一定的書寫回家作業,并及時與家長溝通,指導家長做好子女的輔導工作,幫助他們進一步鞏固、所學的內容,促進他們更好地掌握。
課外活動的開展能夠有效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學生在參與活動過程中激發了自身對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整體語文水平的提高。小學語文老師在展開教學過程中應當高度注重課外活動的作用,并將其融入語文教學,使得其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延伸,充分體現其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