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建兵
教師必須一直行走在讀書的路上
錢建兵
讀書;教師;教育理念
教師讀書有沒有用?關鍵在于如何理解這個“用”字。從經濟角度講,讀書的投入與產出不是成正比的,讀書不能給我們帶來任何經濟收益,有時還得花費我們本來就不豐厚的薪水。然而教師忽略了一個問題,教育是個復雜多變的事,不存在任何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關鍵是教師如何讀、如何用。
教師應把讀書只當做一個過程,不要抱著任何目的去讀。讀書沒有什么目的,僅是精神成長的過程,僅是滿足內在需求的途徑。因為每個生命都是未完成的,不管是兒童還是成年人,每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生命欲求。讀書不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給自己帶來變化,生長的過程是無法在短時間內覺察到的。然而經過一年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量的累積最終會達成質的飛躍。閱讀幾本經典專著,不可能立即改變你的思想,不可能馬上給你的教學帶來明顯的變化,甚至有時我們記不住書中的全部內容。但是只需只言片語,書中的思想觀念便可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滲透于我們的靈魂,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我們的精神面貌,改變著我們的教育理念。如此一來,教師越來越接近自己心中的那個目標,把有益于自身發展的一切東西擁入懷中,一點點改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為。教師不再隨波逐流,而是會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與獨立思維,這就是讀書對個體所產生的改變。
對于教師個體而言,讀書是一個過程,教師也必須一直行走在讀書的路上。讀書,作為教師自我生長的姿態,是為師的基本要求。
其一,讀書是教師主體意識提升的方式。對于教師而言,教育的技術是重要的,一個好的教師必須是在知識的掌握、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等方面很嫻熟的人。但比技術更重要的是教師教育經驗的深化與個人教育觀念的提升,即由教育經驗的擴展而升華為普遍性的教育意識,同時也意味著普遍性的教育理念內化為教師個人的教育經驗。也就是說,讀書的過程,是教師專業覺醒的過程。教師讀書的目的,是將教育經驗與教育理念、教育的實踐性與教育的普遍性科學有機融合。
其二,教師讀書是成長的生命自覺,既是為“己”的,也是為“人”的。這里的“人”不是為了給他人看,而是用教師的生命狀態去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蔽覀兛梢詫⑦@里的自我發展換成讀書:凡是不讀書的人,也就不能教育別人讀書。教師不斷地學習,即是以一種不斷成長的狀態展現在學生面前,這對學生的影響更為深遠,這是對學生生命狀態的激發。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教師“樂學”,對學生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學生對新事物和美好事物的求知欲被激活,繼而主動地參與學習,形成主動學習的良性循環。好教育的本質就在于點燃學生內心的求知欲。
讀書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我們去欣賞,去享受,而不是急于求成。只有享受了過程,才能有收獲。認為讀書沒用的教師,往往因為沒有耐心等到收獲的季節而撤退了。費爾巴哈曾說:“人就是他所吃的東西?!币粋€人的精神取決于他讀什么樣的書。不讀書,生命就可能停滯不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西亭小學)
G451
B
1005-6009(2016)49-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