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
·教育實踐·
守望科學 靜候花開
李進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边@是我特別喜愛的一首詩。我出身農門,自幼家境貧寒,但父母的品質感染著我,雖然他們沒給我富足的物質財富,卻在我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勤奮、堅韌的種子。從教26年來,無論工作順風順水還是遭遇困難挫折,我都沒有違背初衷——作為一名鄉村教師,我希望給予那些家境并不富裕甚至似我當年的孩子們以最好的教育。發展學生,成就自我——在鄉村教育的道路上,我一路耕耘,一路收獲!
1990年8月,我被分配到濱??h界牌鎮第二中心小學工作。當時主要任教語文學科,同時兼教自然(即現在的“科學”)。因為那時專任教師極少,所以很多小學科都是語、數老師兼任。緣于兒時對電的好奇、讀初中時對物理學科的偏愛,所以分課時我主動請纓兼任一般由數學老師兼教的自然課。也就是從那時起與這門學科結了緣,這一牽手便再也沒有分開過,屈指一算,至今已有26個年頭!
人常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剛出校門的我也是愣愣的什么都不在乎。工作的第二個年頭,恰逢縣自然教師課堂教學評比,那時候單位年輕人不多,所以領導安排我去參賽,我二話沒說就同意了——不就是個上課嘛,有什么大不了的?比賽結果出來后,我只得了個三等獎。再加上賽場上親眼目睹了優秀選手爐火純青的教學技藝,我遭受了工作以來的第一次重挫!我本以為自己出師不利沒能為校爭光,校長一定大為光火,但是校長不以一次成敗論英雄,反倒安慰我、鼓勵我,還夸我基礎不錯,是個上課的好苗子,這讓我大為意外并深受感動。
一晃時間又過去兩年,1994年春,縣里再次舉行自然教師課堂教學評比,這次校長又給了我機會。這回我不敢掉以輕心了。我認真研讀教材,虛心向老教師請教,反復推敲教案,精心準備器材,并請領導老師們一遍遍聽我試講,給我的課堂把脈。最終,我如愿以償地捧回了一等獎的證書。這次經歷進一步拉近了我與“自然”的距離,加深了我對“自然”的感情,我暗暗下定決心不光要教好語文,也一定要把兼教的自然教好!
但那時,在我們那樣的農村學校實驗器材緊缺,上自然課幾乎都是兩片嘴皮一本書。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赤手空拳想把自然課教好簡直是異想天開。于是,我發動學生和我一起尋覓可替代書本實驗的器材。學生很興奮,個個參與、人人動手,生活中不起眼的小物件,甚至是被丟棄的垃圾都能開發成學具。于是,在青霉素藥水瓶瓶口向下垂直按入水中再緩慢傾斜冒出的氣泡中,學生“看”到了空氣占據空間;在雪碧瓶做成的“爐子”模型前,從“爐門”吸入并裊裊上升的蚊香煙霧中,學生“看”到了空氣流動形成風;在紙板托著杯口向下的一滿杯水的現象中,學生“看”到了大氣壓力的神奇……再后來,我發現課前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去尋找器材,課后延續課堂“未竟事業”再去繼續擺弄他們的那些“寶貝”,這不就相當于很不錯的課前預習和課后拓展鞏固嗎?
回到2000年前后,那個自然學科不太被重視的日子里,兼教一門看不到前途的學科,還整天帶著一幫孩子樂呵呵地“玩”,有人不解,有人非議。不過,孩子們對它的熱情給了我堅守的動力。為了孩子們的這股熱乎勁,我堅持了下來。即使單位變更,但我對自然教學的熱情依舊,分課時我仍主動要求兼任這門學科。
2008年,縣里選拔選手參加市課堂教學比賽,從未參加過市級比賽的我躍躍欲試,朋友們調侃我——像一只不安分的井底青蛙??晒亲永锊环數奈覜]有聽取朋友的規勸,毅然報名參加了縣里的選拔賽,最終年齡最大的我獲得了代表濱海參加鹽城市小學科學“關注常態課堂,聚焦有效教學”優課評比的機會。那次比賽,我抽到的課題是五年級上冊的《導體和絕緣體》。在研課時,對于教材中安排檢測“自來水、純凈水、鹽水”的導電性三個實驗之后揭示“自然界中的水都是導體”這一環節,我認為不能照本宣科,否則學生恐難接受。如何處理?我想到了郝京華教授常講的觀點——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于是眼前一亮——我跑到村子里打來小壓井的水,跑到河邊取來河水。上課那天恰逢天降喜雨,又讓我意外地收集到了雨水,從而實現了讓學生對“天上的雨水、地表的河水、地下的井水”這“三界”之水的比較研究,于是目標實現水到渠成。憑借對教材創造性的解讀,這節課獲得了一等獎。時任市科學教研員游基紅老師肯定了我的成績,鼓勵我多讀些教育理論書籍,深入學習信息技術,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與新興教育教學技術相結合,增強表現力。游老師的肯定提升了我的自信,使我進一步堅定了信念。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借來《國家課程標準培訓——小學科學專題講座》《身邊的科學》《手把手教你做課件》等四五十張光盤;下載了張鼎兒、路培琦等名師的課堂教學視頻和郝京華、胡衛平等專家的講座視頻;找來3-6年級全套教材及教參,我一遍遍地回放,一篇篇地閱讀,靜靜地思考,慢慢地揣摩,積極地實踐……
2010年4月,全國小學科學數字化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研討、培訓活動將于在山西太原舉行,會議安排江蘇執教一節觀摩課。通過層層選拔,最終我得到了這一機會。最初得知消息,我喜出望外。但沒過兩天,喜悅就被巨大的壓力所取代了。代表江蘇,在全國性活動中上課,要上出江蘇的水準,選擇哪類課型?如何對教材進行深度解讀?如何優化教學目標?怎樣巧妙突破教學重、難點?怎樣優選活動器材?……一連串的問題困擾著我,使我寢食難安。
馮雷激校長看出了我的不安:“不要緊張,我們會組建一個專門的班子幫助你!”于是在校長的精心組織下,由縣科學教研員胡萍老師和縣、校骨干教師組成的攻堅小組成立了。接下來便是選取上課內容,解讀教材,籌備器材,組織試教,教后研討,修改教案,重新試教……從2月23日到4月27日的兩個月零4天的時間里,我們前后共修改了20多稿教案,反復試教了10多次。時至今日,當初磨課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其中最難忘的是4月12日的第四次試教。那天,省教研室的科學教研員盧新祈老師來了,省城的馮凌、夏子玫兩位專家來了,市教科院的游老師也來了。本來以為有前三次的試教基礎,這次試教不會有什么問題,結果課上得一塌糊涂。這使我無地自容……最終領導、專家指出了問題:1.壓力太大;2.內容太多;3.環節煩瑣。同時給出三條建議:壓力太大——“放”;內容太多——“刪”;環節煩瑣——“簡”。專家們回去后,仍一直在關注著這節課。此后,通過電子郵件,盧老師、馮老師、夏老師他們多次幫我修改教案。今天,我還保留著他們當年用不同顏色、不同字體批注的五份電子文稿,不只是懷念那一份溫暖的記憶,也因為其中包含的教學智慧。
4月27日,我成功地完成了“表演”,捧回了一等獎的證書,總算不負眾望。然而,我后來反思,課上的環節安排有多少自己的思考?背后的理念有多少已經消化吸收?我又反復研讀專家的修改建議,大到環節安排,小到提問方法,一幕幕地回放磨課、改進的細節,一遍遍地思考,慢慢地揣摩內化,最終形成了一些讓我受益至今的感悟。
比如,我明白了目標設定——適而有度。切忌貪大求全。一堂課就那么40分鐘,卻要做那么多活動,學生怎么做得過來呢?所以,適合自己班的學情、取舍有度的目標才是好目標。
器材選擇——優化整合。各種器材要形成“最佳組合”,才能“協調作戰”。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教師就必須“下水”實驗。
變量控制——巧妙類比。本課中,在比較物體的傳聲效果時,涉及變量控制,這是本課的難點所在。如果把教材列出的操作步驟原原本本地告訴學生,然后依葫蘆畫瓢地操作,雖然可以近乎整齊劃一地完成實驗、得出結論,但這一過程中學生思維是沒有生長的,我們最終采用的類比法幫助學生順利突破了理解難點,訓練了學生的思維。
結論研討——尊重事實。回顧我的多次試教,關于固體、液體、氣體傳聲效果比較,幾乎每次的結論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固體最好,氣體最差??墒窃谔恼n堂上,卻出現了偏差:30名同學實驗后的結論是:29人發現空氣傳聲效果最差 (這與多次試教一致),17人認為液體傳聲效果最好,僅有12人認為固體傳聲效果最好。這樣的結尾,多少帶有一些缺憾,但郝京華教授在評課時,對我尊重事實、尊重學生、不照本宣科的做法予以了充分肯定。這一插曲雖非專家修改的教案中所有,但恰是他們傳遞給我的教育理念在課堂上的呈現——尊重事實。
數年的堅守,讓我多了一份執著;浴火淬煉,讓我多了一份成熟。2010年秋學期起,學校安排我專任科學教師,于是,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從事專業的思考,有機會參加更多的活動,接觸更多的專家,接收更多的新思想、新理論、新信息。從專家們那里,我得知科學課標將重新明確學科地位,小學科學將有望與語、數、英一樣躋身主干課程之列……我仿佛看到了科學教育無比光明的前景,作為一名科學教師我深感欣慰,并充滿期待。
但另一方面,我躬身自問,隨著社會對科學教育的日益重視,科學教育的地位日漸提升,我的專業水準能否與之相匹配?我能否勝任各個領域科學知識、各種類型科學課堂的教學?我深知自己尚有很大欠缺,要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這是一條悠遠坎坷的征途?!拔乙晕倚牟角?,亦以我手執杖行?!薄敲丛谶@條漫長、崎嶇的道路上能伴我與學生穩步前行、順利抵達路的盡頭的“拐杖”是什么呢?我思考著……
于是,我想到了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想到了他的生活教育思想:所謂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一句話,生活教育的實質就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我又想到了我國小學科學教育先驅劉默根老師,想到了他20世紀80年代就曾指出的觀點:小學科學教育就是要在教師的精心指導下,在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干預下,讓孩子們在40分鐘內跨越人類幾百年、幾千年的科學進程。我們要讓他們自己去經歷、去探索,而不是單純灌輸給他前人積累的現成知識,要讓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愛上科學,迷上科學……
于是,我找到了這根“拐杖”——科學教育生活化,引領孩子們學習生活中的科學、學身邊的科學,讓孩子們明白科學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為此,我帶領他們一起看星星、養蝸牛、種土豆……遇到不懂的,我就先行先試,然后現學現賣,學生對身邊這些喜聞樂見的現象中包含的科學知識興趣濃厚,玩起來樂此不疲。隨著iPad、智能手機的普及,我把《虛擬天文館》《星空漫步》等觀星軟件介紹給學生,這些軟件的使用讓孩子們“觀察星座”不再受天氣影響、地域局限,任意時刻地“觀察星座”。
……
守望科學,希望在我以及與我志同道合的科學人的執著與堅守中,迎來教育百花園中科學教育的根深蒂固,欣賞到孩子們科學素養的滿樹繁花!愿吾此心長不已,此樹終有開花時——執著有恒,花開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