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玉
讓家長參與到學校教育的過程中來
余金玉
家校合作共育是班級管理的重要內容。只有家校工作的完美契合,才能讓教育的過程更加美好。將父母正確地引導到和諧的家校共育活動中,也是尊重教育規律,保障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基石。
家校共育;教育規律;班主任
中國臺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散文《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我交給你們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后,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字里行間透出了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對社會的囑托,更是對教育工作者的信任和期待。對照現實,我們發現,其實這句話中還傳遞出來家長們的焦慮和不信任。很多家長因為對學校和教師的不信任,硬生生地將自己變成了教育專家;因為對孩子的期待,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學校和教師的身上。
在帶班的過程中,筆者每一年都會遭遇許多有獨到教育心得的家長。這些活躍在家校溝通平臺里的家長們,他們對教育時政很關心,對教育熱點和消息很敏感,對學校和班級的一舉一動密切關注,說起教育子女,頭頭是道,完全算得上是個專業人士。
班上有一名女學生的媽媽,從女兒進入初中,就加入了一個讀書群,這個媽媽每天5點起床開始隨群誦讀經典,讀完之后就在本班的QQ群里發送各種讀書心得和育兒知識,儼然一個教育專家。
還有一個家長,聽說班上的生物教師剛剛走上工作崗位,于是經常私下與生物教師探討生物問題,并且還給教師不斷地提各種建議,甚至將很多課件、試卷打包發給教師。
一個個家長似乎按捺不住,已有“越位”之嫌。其實,對于同樣身為人母的我而言,非常能夠理解學生背后那龐大的而急切的父母群體。身為一名班主任,我更明白只有家校之間完美契合,才能讓教育的過程更加美好。
顯然本班的家長群中有一批有文化、有想法的家長。這些家長豐富的知識和開闊的視野恰好是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獨有的珍貴資源。班主任如果能夠借力這些“越位”的家長們,班級的家校共育就會更加和諧美好。對此,筆者做了一些有益的嘗試:
課堂里發生了什么,家長不知道,而他們又非常想知道。在征得任課教師的同意后,我在本班的家長群中征求志愿家長隨堂聽課,讓家長感受真實的教學過程。家長輪流進校,每天一名家長隨堂聽課,近距離走近教師,走進課堂,走近自己的孩子,同時要求家長走進課堂聽課后,填寫聽課感受。
在家長們的聽課感受中,我們發現家長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習慣,他們會記錄下學生在課堂上的不足,如:課前準備文具不到位,齊讀課文的聲音不響亮,小組討論都是一個人或者兩個中心人物在發言等。針對家長們發現的問題,我與任課教師共同商量討論對策,并就教師的有效引導和班級的精細化管理方面展開探索,尋找有效辦法,分頭在教學過程中落實。一段時間之后,我們再次邀請那些提出建議的家長進課堂,請他們繼續觀察。通過改進和反饋,消除家長們的憂慮,最終取得家長的信任。
翻閱本班學生信息,不難發現如今家長群中”高知”普遍增多。在我的班上,父母親職業是教師或醫生的多達十余人。很多家長接受過高等教育,有著體面的職業。既然家長有足夠的智慧,我何不把這些有文化、有知識的家長也請上講臺呢?
于是,我利用班會課的平臺,設計家長展示的主題活動,一次安排一到兩名家長上講臺,分享父母智慧。比如三八婦女節前夕,我設計了主題為“我心中最美的她”班會課,分別從“感恩、尊重、美麗”這三個角度認識女性的偉大。班會現場也邀請了本班兩位學生的媽媽,她們分別是本市一家保險公司的高管和本區一所重點高中的會計。在“媽媽在現場”的環節中,兩位媽媽講述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合理地用“惜時、奮進、夢想”等關鍵詞鼓勵學生們好好學習,不辜負青春時光。兩位母親的話催人奮進,一時間掌聲雷動。班會結束后兩位媽媽和學生們親密交談,氣氛格外溫馨,此時教育如同溪水一般,緩緩流淌。
之后,我又組織了“讀書節”“父親節”“好習慣成就好人生”等主題班會,不斷有家長走上講臺,在分享中傳遞快樂。我及時推薦優秀的分享者到學校的“道德講堂”中擔任主講,其中那位“讀經媽媽”在“道德講堂”上的講座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評價。家長們通過在這樣的平臺上展示自我,也給自己的孩子樹立了正面形象。班主任利用好這種教育的契機,更容易實現家校之間的雙贏!
每一個家長群就是一個小社會,其中包括十分理性的家長,但也不乏部分喜歡盲目跟風,妄下評論的家長。作為班主任,對家長進行正確引領,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發揮優秀家長的榜樣作用,用家長去影響家長,是我在家校合作共育中的又一種嘗試。
我們班每月出版兩期班報。班報上除了學生們寫的讀書隨筆和心靈感悟之外,還特別開通“家校頻道”,誠邀班上走在隊伍前面的家長們用文字抒發觀點,傳遞正能量。比如蘇子涵爸爸的《家訓·家風》,馮文韜媽媽的《好父母勝過好老師》,夏宇驍爸爸的《管理自己,快意人生》等,都是現實版的家長互相影響、互相教育的好文章。在班報上刊登這些文章,讓學生們和家長一起閱讀,共同成長。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學校,為了方便家校聯系,我設計了以“青春修煉手冊”為名字的家校聯系本,將學生的日常表現都記錄下來,并呈報給家長,學生周末返校后將家長的反饋帶給班主任。我通過收集整理家長的反饋,不定期召開小型家長會。在家長會上,選擇部分優秀家長將自己的管理經驗介紹給其他人,還分享一些他們教育孩子的理性認識和實踐心得。會后,我將發言家長的語音記錄下來并作整理,將內容放在班級QQ群內滾動直播,這樣就發揮了榜樣引領和同伴互助的作用。
曾經聽過一段話:“世間有諸多的不平等,財富的不平等,權利的不平等,而閱讀能力的擁有或喪失卻體現為精神的不平等。讀書加惠于人們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廣,而且還在于精神的感化和陶冶。”我的班級一直以營造書香班級為建設目標,而目標的達成更是與其背后的幾十個書香家庭是分不開的。邀請家長共讀書,讀好書,搭建家校溝通橋梁,是一個班級成長的重要因素。
在開學的家長會上,我提出“用讀書改變自己”的家校共建計劃。我將自己的家教書單進行整理,在家長群中薦讀,同時,建議家長讀后交流讀書感悟。我拿出了楊杰的《讓孩子心悅誠服》,洪蘭的《理直氣平》《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教育》,馮德全的《這樣說孩子最能接受》,周國平的 《寶貝,寶貝》《妞妞》,以及美國人塞西的《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等。家長們認真閱讀,在家校群里隨時交流讀書心得,甚至有的家長開始寫讀書日記。對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諸多問題,大家在討論中達成共識,更拉近了班主任與家長的距離。通過在讀書中共育,在育兒時先育己,用別人一些成功的方法和經驗為自己服務,讓家庭教育逐步走上了正軌,學生的成長有了保障,我的班級管理和學科教學也獲得了更好的效果。
可以說,沒有家長的成長就沒有學生的成長。因此,將父母正確引導到和諧的家校合作活動中,也是尊重教育規律,保障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基石。家校合作的良性發展方向,值得我們不斷探索和努力。
G459
A
1005-6009(2016)58-0059-02
余金玉,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九中學(湖北宜昌,443000)教師,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