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民
兒童為本:從“喜歡”到“需要”
金一民
兒童為本;“喜歡”;“需要”
“兒童為本”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這是一個好的現象,但我們需要警惕這種觀點的另一個極端,那就是“唯兒童”的現象:認為兒童喜歡什么,我們就應該給他們什么;小學生活應該是快樂的、輕松的……學生一有壓力、一有挫折,就會毫無原則地質疑學校、質疑教育。
事實上,兒童所喜歡的,很多時候只是感官上的淺層次體驗。比如不少孩子對于興趣的選擇,有的在于形式的新奇,有的在于能夠獲得外在獎勵、博得大人的欣賞。因此在兒童的發展中,需要專業的力量、成人的力量去引導。我們要尊重兒童、基于兒童,并不意味著我們一味地迎合兒童。我們要有兒童般的心靈,但更要有成人的頭腦。我們不僅要蹲下身來對待兒童,我們也應該站起身來展現成人的力量。相比于“兒童喜歡什么”來說,“兒童需要什么”既體現了兒童立場,又體現了成人和專業的價值。雖然一詞之異,但內涵大為不同。
如何防止“唯兒童”現象?如何在兒童成長中展現成人的力量、專業的力量?關鍵在于對兒童的研究和認識,在于正確把握“兒童”與“教育”的關系:兒童生命成長究竟需要什么樣的教育?
第一,從生命的本質看,兒童需要的應該是“基于兒童的教育”。首先,我們要能夠“看見”兒童。這是一個涉及觀念的問題,心中沒有兒童,你就看不見兒童。其次是“走向”兒童。這是一個涉及立場的問題,你看見了兒童,但你是選擇遠離兒童還是走近兒童,這非常重要。再次是“走近”兒童。這就需要愛心,你缺乏愛心,你就走不近兒童,你只能遠遠地看著他們。最后要“走進”兒童。這就需要智慧和能力,也就是要提高我們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發展我們的專業素養。
第二,從生命的質量看,兒童需要的應該是“為了兒童的教育”。就是說,我們要研究兒童。兒童研究是教師的第一哲學、第一專業。我們喊著“學生第一”的口號,事實上“兒童”在不少教師的頭腦中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不是活生生的具體的兒童?!盀榱藘和恼n堂”就是要求我們研究兒童學習的特點、規律,他們喜歡什么、適合什么;要求分析兒童已有的知識經驗,他們頭腦中已經有了什么,需要給他們什么。
第三,從生命的發展看,兒童需要的應該是“兒童發展的教育”。這里面有兩層含義:一是促進兒童發展,這更多地體現教師的作用。二是兒童自己發展,這更多體現兒童的主體性、主動性。在我看來,從兒童“發展”的角度,第二層意思更加重要。因此,我們一定要用明天的觀點來審視今天的教育,讓兒童自己成長,這才是專業眼光中兒童所“需要”的。
(作者系江蘇省常熟市實驗小學校長)
G445
A
1005-6009(2016)37-007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