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紅
學生,我開始慢慢懂你
韓紅
教書整整14載,帶過兩輪大循環,在這期間我也由一名普通教師成長為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教師專業成長之路充滿艱辛——第一個6年,我常會抱怨:這些小孩兒怎么聽不懂我說的話;第二個6年,我充滿自豪:我說的孩子都能聽得懂;第三個6年,我驚恐:孩子們有時真的無法聽懂我在說什么!而這聽不懂的原因竟然是我沒有說 “孩子們能懂的話”!我真的懂學生嗎?我真的懂教育嗎?當我意識到這些問題的時候,才發現:我其實剛剛走上“教師專業發展”的道路。
父母也好,老師也罷,常常會訓斥孩子這樣不對那樣不是,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的情緒需要發泄,另一方面往往是因為“看不見”孩子的實際訴求。江蘇省特級教師賁友林從自己女兒畫父親的一張畫開始,追問自己:是誰給了女兒這樣的印象呢?那幅畫是這樣的:賁老師站在講臺上,面對幾顆黑乎乎的小腦瓜,指著黑板上的一道方程問:“會了嗎?”乍一看去,不過是女兒在畫父親,可是賁老師的追問卻讓人陡然一驚:這畫的不就是孩子印象中真實的課堂表象嗎?是誰給了孩子這些印象?一方面是女兒自身的課堂經歷;另一方面恐怕與家長之間的言談不無關系。作為家長、教師、專業人士,須得明白,孩子之所以有一定的行為表現,背后必有其主客觀的深層原因。
從賁老師的深度反思中,我開始懂得“看得見”的真正含義:理解并接納、體會與思考、幫助并陪伴——也許這才是教師應有的專業態度。反思我的教學經歷,還是覺得慚愧:學生學習出現問題,我們通常會歸咎于他上課不專心聽講、回家家長不輔導、學生自己比較笨……卻很少從自己的教學設計、引導等方面思考:我做得怎么樣?殊不知,作為專業的教師,首先要有“看得見”學生的能力。
前不久,聽了一回賁老師的講座,他列舉了25個指向教師自身的問題,讓我有點發懵。然而,細思之,我發現我們很難經得起這樣的發問。賁老師提的第一條就沒有幾位教師能做到:我盡可能向每個學生表達我對他們的欣賞。以我自己為例,剛剛送走的這一批六年級孩子,我認為我已經盡可能向大多數孩子表達了我對他們的欣賞,可是,像元元、晨晨、凌云這樣的“搗蛋鬼”“小笨蛋”之類的孩子,我表達過欣賞嗎?或者讓孩子感受過我的真誠嗎?我被這個問題嚇住了,因為答案是——幾乎沒有。我覺得很慚愧,在我口口聲聲告訴他們分數不重要的時候,其實一直在用分數以及分數背后隱寓的聰明與否、聽話與否來衡量他們!進一步深究下去,為什么行為與意識之間會出現這么大的背離?根本原因還在于我并沒有真正地理解學生。
再看看第21個問題:幫助學生建立課堂歸屬感?!罢n堂歸屬感”,多么親切的詞語!可是,又有多少教師能做到?瞬間我覺得我們的孩子很可憐。在父母的嚴格要求下,他們沒有多少家庭的歸屬感;在教師的權威教育下,他們也沒有多少課堂的歸屬感!這一點上,我自己做的實在是很不足——無論是作為一個媽媽還是一位教師。
再細細讀讀這25個問題,嘗試將他們做了簡單的分類。大致可以從以下五個維度理解這25個問題:
維度一:課堂評價。(1)我盡可能地向每個學生表達我對他們的欣賞。(2)對于那些對自己的學習表現不夠自信的學生,我會給予他們鼓勵和信心。(3)我向學生表達我對他們的關心。(4)我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勇于挑戰自己。(5)當學生擁有合乎他們平時水平的表現時,我會表現出對他們的贊賞。
維度二:課堂實施。(1)我允許學生展示他們獨特的想法和信念。(2)只有當學生表現出很難完成作業的時候我才會考慮換作業。(3)我給學生提供機會讓他們學習如何尊重他人觀點、采納他人意見。(4)我會將學習成績不同的學生劃分為一組。(5)我會規劃一些有助于學生去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去反思他們的學習過程的活動。(6)我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生活背景。(7)我要求學生傾聽并思考其他同學的觀點,即便他們可能并不同意這些觀點。(8)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很大困難的時候我能夠調整我的教學。(9)我會安排一些讓學生感到有挑戰的學習活動。
維度三:學習策略。(1)我教給學生組織學習材料和內容的各種策略。(2)我幫助學生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以一種更有意義的方式建立聯系。(3)我幫助學生理解不同的觀點。(4)我鼓勵學生在學習中反思。
維度四:自我認知。(1)我幫助學生明確他們自己的興趣和目標。(2)我鼓勵學生表達他們對不同學習方式的喜好。(3)我教給學生如何應對影響他們學習的各種壓力。(4)我幫助學生重視他們自己的能力。(5)我鼓勵學生監控他們的思維方式和學習過程。
維度五:心理氛圍。(1)我幫助學生建立一種課堂的歸屬感。(2)我尊重我的學生并讓它們感受到這種尊重。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問題中除了指向 “課堂評價”“課堂實施”的14個問題之外,還有11個問題指向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策略”“元認知發展”和師生之間的“心理氛圍”。指向“課堂評價”“課堂實施”的14個問題雖然詰問的是教師自身,但是每一個問題都是從教師能否更好地指導學生來提問。另外的11個問題,突然想問問自己:我在教學反思中通常寫什么呢?這節課的知識學生掌握了多少?哪一個知識點學生的學習不到位?全班的發言情況……有沒有真正關注到每一個學生?再聯想賁老師在 《此岸與彼岸》中描述的案例,似乎都是以實錄的形式將學生的課業表現與課堂進程記錄下來,加以反思——也許,這兩者的結合——學業實錄加上 “學習策略”“元認知發展”“人際心理氛圍”分析等,才能夠真正讓教師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課堂,理解教學——進而“想得深”教育,實現教師專業的進一步發展。
其實,真正的好培訓(學習)不只在于學會了多少知識、技能,更在于是否通過學習獲得了更多的發展可能性?;叵脒@14年的教學生活,從“不懂學生”到“自以為懂學生”,再到“知道自己不懂學生”,只是走完了上半場的“專業自覺”。我想,下半場應該是另一個螺旋上升的開始吧。我期待著一個嶄新的開始……
(作者單位:南京市小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