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長江小學 朱友珍
?
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江蘇省蘇州市高新區長江小學 朱友珍
清朝著名學者陳獻章說:“學貴有疑?!碧岵怀鰡栴},學生就不可能善于思考。愛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辟|疑精神對一個人的成長、對科學的進步乃至社會的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我所說的“質疑意識”,是指在意識里知道質疑是怎么一回事。使學生初具質疑意識,是為培養他們的質疑精神做最底層的鋪墊。
其實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每一位教師都在課堂上不停地質疑:“小蝌蚪為什么會不認識自己的媽媽呢?”“你覺得孔融是一個怎樣的孩子?”“蒲公英寶寶是怎樣離開媽媽的呢?”老師的這些疑問本來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是為教學過程的順利展開而設置的。然而,老師的這一做法卻很好地使學生在潛意識里知道質疑是怎么回事。老師這一無意識的做法沒有說教的痕跡,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影響;換一個角度來看,當作為老師的知道了我們在課堂上的提問對學生質疑意識的形成有幫助,于是繼續在課堂上質疑,那么這就是一種刻意訓練了。
如我在教學語文版六年級上冊《大自然的教科書》這一篇課文時,就有過這樣的訓練。學生熟悉課文并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之后,請他們嘗試著針對課文的主要內容提出問題,到底怎樣去提,他們心里是沒有底的。于是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問題,有的是“大自然的教科書怎么讓我知道世界上有著外表相似、實質卻不同的東西”等一類針對課文部分內容提的問題;有的是針對課文的幾句話提問:“為什么說桑樹如果沒有天牛和綠蟲的點綴,將失去多少情趣啊?”更有甚者是提出了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我抓住最接近主要內容的問題進行一步步引導,最后總結出“作者從大自然的教科書中獲得了哪些啟示”“作者獲得的這些啟示都是怎么來的”這兩個問題。這樣刻意訓練之后,學生若有所悟地點頭。后面學習其它課文時,類似的訓練,他們顯得信心滿滿了,且提出的問題針對性強了很多。印象最深的是學習《小丑的眼淚》時很多學生都能提出文章的主要問題“小丑為什么流淚了”。
在學生初步具有質疑意識的時候,質疑能力已經開始萌芽了。他們不但知道質疑是怎么一回事了,而且能在老師的引導下有針對性質疑了。學生此時開始萌芽的質疑能力,不同于幼兒時期因好奇而問的“十萬個為什么”,他們的問題初具專門性和邏輯性,而且逐漸系統化了。
搭建一個平臺,能使學生的質疑能力更快發展。
如預習《一諾千金》時,一個學生提出: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與該生溝通之后,得知他不明白的是:“……我想說些什么”為什么又“什么也沒說出口”?于是我對教案稍作修改,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就成為了教學過程中的一個板塊。記得課堂上學習這個環節時,那個提問的學生眼中閃著興奮的光芒,整個人神采奕奕的。學生能以這樣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來,定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啊!預習《小丑的眼淚》時,很多學生提出:小丑為什么會流淚呢?我就根據學生的問題將課文的最后一句——“突然,愛麗卡吃了一驚,她發現這個偉大的小丑哭了!”作為課文的切入,同時新課的學習就圍繞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展開。
學生的這種質疑能力對進一步學好語文,提高語文能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所說的形成質疑精神是指學生具有了一定的質疑能力后,讓質疑成為一種習慣。作為教師,怎樣幫助學生形成質疑的習慣呢?我認為要尊重學生提出的每一個問題。好問問題,是每一個孩子的天性。為什么隨著年級的增長,我們的學生漸漸地不愛問問題了。我想,有沒有可能是我們的孩子提出問題后有些問題得不到合理的解答或得不到有效的引導呢?我們是否可以這樣做:
第一,盡量給學生一個比較滿意的答案。
課堂上,學生由于理解能力不強或注意力不集中,老師剛講完的問題,他又提出來了,我們怎么做?是隨口說出:“這都不懂!”還是耐心地再講一遍。很顯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后者。因為,那位理解力差的學生這一遍定會聽得更小心,那位不專心的學生知道老師專門為他講課,定會格外專心了。
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老師暫時無力解答時,會說:“我們課后再研討?!钡搅苏n后,我們做得怎樣呢?我們就應該真正地與學生一起研討,給他們一個滿意的答案。
第二,贊許學生的質疑精神,不輕易打擊。
如果學生站在自己的理解角度提出一個問題,違背課本精神,我們也不能輕易打擊。記得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講他自己在一次執教《我的戰友邱少云》的觀摩課上,一個學生提出:“邱少云在大火燒身的時候怎么這么傻呢?我被開水燙的時候都覺得疼痛難忍。如果是我肯定會跳出來。”王老師在眾目睽睽之下喝止了學生:“瞎說!坐下!”他為自己的這個舉動好幾個月不敢見人,因為他打擊了學生的質疑精神,他完全可以把問題引導到課文的主題上來。在后來的教學中他不敢再輕視學生的任何問題了。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時,我們說一句鼓勵的話或給一個贊許的目光,能激起他們繼續提問的欲望。
我們要為學生的提問創造民主寬松的氛圍,尊重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保持住學生提問的熱情,久而久之,質疑精神得以形成。
由初具質疑意識,到質疑能力的萌芽并發展,再到質疑精神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做教師的,要像呵護一棵小幼苗一樣呵護孩子們的好奇心,呵護他們的問題意識。
讓質疑之花開得更燦爛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