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琴,王超
(1.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
試析語文教育的民族性
王凱琴1,王超2
(1.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2.湖南師范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語文教育是民族的母語教育,它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幾千年來,我國的語文教育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在近現代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優秀的語文教學傳統慢慢被丟棄了。語文教育一旦失去了固有的民族性,其發展就會陷入困局中。因此,我們應該立足于語文教育的民族性特點,吸收傳統語文教育的教學經驗,促進語文教育的發展。
語文教育;民族性;原因;現狀;實現途徑
隨著我國的綜合實力越來越強大,中文在世界的作用越來越大,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歡迎。但反觀我國國內的語文教育,卻逐漸失去了固有的民族性特征。語文教育是指教導學生準確、熟練地使用祖國語言和文字,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精神成長的教育。民族性指共同體擁有的文化具有同一性特點。所以我國語文教育在面向世界的過程中,民族性是絕對不能忽視的。只有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去其糟粕,實現質的飛躍,我國的語文教育才能走向國際化。
1949年,缺乏教育經驗的中國模仿前蘇聯的語文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現代化進程,但忽略了我國的國情和母語教育的特點,照搬蘇聯教育模式最終宣告失敗。1968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學校停課,民族傳統文化遭到否定,語文教育發展歷史往后倒退。隨著1978年的到來,語文教育在經歷了曲折的發展后,又再次走向了現代化與民族化相結合的道路。后又因在應試教育中,語文很難在短時間內大幅度提高分數,拉開成績差距,所以學生和家長愿把更多的時間花在數學和英語等容易提高分數的科目上。
語文教育的現狀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語文教育功利化的傾向。上至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及教師,下達學生、家長,為了升學率、分數,而過度重視語文教育的工具性。語文課堂上一切與考試有關的必讀課文,教師詳講,卻忽略選讀課文的作用;一切與高考有關的知識重點,教師著重分析、反復講解,卻忽略人文情感;一切關乎分數的古詩文,教師只重視學生賞析能力的培養和文言知識積累。其二,語文教育正面說教功能減弱。語文教育承擔著運用道德情感、精神文化來教育學生的責任。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增多,學生在明辨是非、自我管理等能力尚未形成之前,容易受其影響,形成錯誤的價值觀。比如在《她是我的朋友》教學中,教師通過講解男主人公誤以為獻血會死,卻為了搶救重傷的同伴,堅決獻血的故事,贊揚其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精神,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有的學生知道碰瓷、扶摔倒老人被訛詐等事件后,他們的價值觀隨之會產生沖突,最后在社會的影響下漸漸改變。其三,填鴨式的語文教育方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不耐其煩地詳講知識點,學生則被動接受。在這種教育方法的長期影響下,學生缺乏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探究精神,最后淪為考試的機器。例如在《春》的教學中,有的教師讓學生們理解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碩的青年”三個比喻的含義,但自己又缺乏耐心引導,在沒有得到理想的答案后,最終拋出標準答案,讓學生記錄在書本上。長期以往,學生回答問題時得不到老師的鼓勵、引導,加之老師會告知準確答案,所以他們慢慢地會失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2.1語文教材內容缺乏民族性
現當代詩歌、散文、小說及國外作品在語文教材中占有的比例越來越大,而民族文化內容越來越少。民族文化的課文本來是語文教材主要且重要的課文,但它們卻根據每單元的主題,而不加區分、不成板塊地放在幾個單元中。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課本中,《世說新語》兩則放在以親情為主題的第一單元中;《論語》十二章放在以學習生活為主題的第二單元中;《古代詩歌四首》放在以寫景為主題的第三單元中;《雖有佳肴》和《河中石獸》分別放在第四、第五單元中等等。

2.2應試教育的影響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我國的教育一直片面重視應試教育,忽視了素質教育。應試教育圍繞考試與升學的需要,以提高學生的分數為主,重視學生智育的培養,而脫離社會需要,忽略其他教育對學生的影響。例如在古詩歌教學中,教師講寫作背景,思想情感,寫作手法等,然后讓學生死記硬背課堂筆記,卻忽視學生在詩歌中思想情感的陶冶。
2.3教學目標片面化
在許多教學實踐中,教師僅僅重視語文教育的工具性特點,即技能訓練和傳授知識,而忽視人文性特點,即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不僅缺乏民族優秀文化的熏陶,而且也缺少民族思想情感的教育及積極價值觀的引導。如在《大瀑布的贊禮》的教學中,有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昔日瀑布流量大、氣勢磅礴與今日瀑布垂危、枯槁的對比上,再總結瀑布干涸的原因,最后得出課文的主旨,而忽視通過相關的人文信息讓學生深思明辨,培養環保、愛護大自然的意識,結果語文課成了地理課。
我國漢字音、形、義相結合的獨特的特點是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任何一種文字都不具備的,這就表明我國語文教育具有明顯的民族性。語文教育實質上是通過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教育讓學生學習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了解民族的歷史。
3.1語言的民族性
語言的產生、發展及演變和民族的發展息息相關。與此同時,語言發展、變化也影響著民族的發展演變[1]。例如秦始皇統一中原后進行文字的整理、統一工作,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進程和國家的融合。北魏孝文帝建國后,推行漢化改革,改說漢話,加速了民族的發展和統一等等。總之,一個民族的語言發展歷史總是和這個民族自身的發展歷史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可能斷裂,更不能斷裂。
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而產生的漢語有著獨特的民族性特征,反映了我們民族特有的事件。它們當中有的反映了歷史典故,如“草船借箭”“孟母三遷”“臥薪嘗膽”等;有的反映了宗教信仰,如“善男信女”“普度眾生”“頂禮膜拜”等;有的反映了生活習慣,如“一絲不茍”“鍥而不舍”“敏而好學”等。
3.2語文教育的民族性
母語是民族的思想道德情感、精神生活面貌的真實的記錄,是一個民族的寫照。語文教育本質上是母語的教育,這就突顯出了我國語文教育的民族性特征。中華民族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創造出來的關于本民族的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是語文教育的重點。例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等詩句中表達的愛國之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等等。語文教育只有通過優秀的文學作品熏陶感染青少年,才能培養其正確價值觀,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4.1重視語文教材的編寫
各民族的語文教材的編寫都根據本民族的教育宗旨和價值取向,選擇具有文化內涵的、體現民族精神的教學材料,選擇具有正能量、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教學內容,選擇具有民族觀念的課文。我國語文教材的編寫不僅要選擇反映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及具有民族文化特質的課文,而且還要重視語文教學中的鑒賞文學作品活動,重視傳統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中,可以增加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成語接龍、詩詞背誦、書法教育等內容,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
4.2針對字理,加強識字教學
漢字在漢語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和規律,我們應該認識漢字與漢語的關系,把它作為語文教學的突破口。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針對漢字音義形結合的特點,通過對形聲、指事等造字法的分析,讓學生運用觀察、想象等方法記住字形。比如在教授“日”“兇”等字時,教師通過字理分析告訴學生,“日”字就像中間有一點的一個圓形,很像人們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狀。“兇”字像地上有一個坑,過路的行人沒看見,不小心掉進去了。“ㄩ”代指坑,“×”像交叉放在坑里的箭。學生通過有趣且生動的學習,定牢記于心。
4.3加強書法教育,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精神
隨著現在科學技術的進步,電子設備走進了千家萬戶,人們通過微信、QQ等社交軟件進行交流,而忽視了筆尖上的文化。尤其現在學生的字潦草、不工整,自身也不重視,所以必須加強書法教育。書法是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藝術瑰寶,是中國以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獨有的一種美麗文字的書寫藝術。我們作為中華民族兒女,有責任和義務發揚光大書法的藝術文化。學校應該設置書法課,聘請專業的書法老師來講解書法的獨特藝術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審美感,最終完成傳遞書法藝術文化的使命。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教材附錄了寫好硬筆行楷字的方法:要有硬筆楷書的基礎、學會筆勢連帶、減省某些筆畫、學會“借代”筆畫、改變某些筆順、筆畫聚而不散[2]。
4.4加強語文課文的誦讀訓練
誦讀指抑揚頓挫地讀出聲來,它是我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誦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能提高寫作能力、獲得美育教育。所以語文教育應該傳承傳統的教學方法——誦讀,通過反復的誦讀來揣摩體會課文的意味。例如《再別康橋》是一首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歌,教學過程中通過以誦讀為主,集音樂、畫面等視聽手段為輔的教學方法,學生才能感受到詩歌的音樂美、情感美、境界美,建構自身的知識體系,最終提高鑒賞能力。
4.5加強對學生語感的訓練
語感是指對語言文字的敏銳感和領悟力。學生良好的語感能力能加深對課文字詞的理解和體會,提高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感悟力。因此,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靈敏的感覺是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學生的語感素養是在語言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日常生活中學生應該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提高自身的語言技巧和直覺思維能力。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應該熟讀精思,認真體會,精心揣摩,深入理解,仔細了解,分析形象,反復誦讀,加強語感。比如《林黛玉進賈府》中鳳姐的出場描寫:“只見一群媳婦丫環擁著一個麗人,從廳房進來”[3],只一個“擁”字就寫出了鳳姐浩大的聲勢和強大的氣派。
總之,我國的語文教育必須立足于本國的國情和教育宗旨,立足于傳統語文教育的經驗,重視本民族的語言特征,進行民族化的母語教育。今后的語文教育在走向現代化時,絕對不能拒絕傳承;在走向國際化時,不能拋棄民族性。語文教育只有繼承傳統,吸收精華,才能擁有更美好的明天。
[1] 閆宗美.趙謙翔綠色語文教育的民族性凸現[J].現代語文,2007(6):14-15.
[2] 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 課程教材研究所.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語文教育研究所.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校對游星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0.001
20160421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4YBA168)
王凱琴(1993-),女,湖南衡陽人,碩士生,主要從事語文學科教學論研究。
G40-01
A
1674-5884(2016)10-00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