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應君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 思政課部,湖南 長沙 410004)
?
高校思想政治課生態課堂構建的“四性”原則
劉應君
(湖南廣播電視大學 思政課部,湖南 長沙 410004)
高校的課堂是思政課教學的主要陣地,教師在課堂的講授一直是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形式。如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創設一個內容豐富、吸引力強的課堂教學環境,營造一個和諧交流、雙向互動的生態課堂,是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頭戲”,高校思政課教學必須堅持課堂教學內容的合理性、教師語言表達的藝術性、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性和課堂教學氣氛的協調性的“四性”原則。
高校;思政課;生態課堂
生態化課堂是一個師生共同成長和生命體驗的過程,是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師生間互動、合作、交流、探究的過程,是不斷提問、不斷分析和不斷創新的過程,具有整體性、多樣性、靈活性和發展性等特點[1]。高校的課堂是思政課教學的主要陣地,課堂講授一直是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形式。如何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創設一個內容豐富、吸引力強的課堂教學環境,營造一個和諧交流、雙向互動的生態課堂,是增強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頭戲”。 在當前高職思政教學改革中,依然存在諸多與生態化設計的改革方向背道而馳的現象,“四重四輕”嚴重制約和遮蔽了思政課的實際育人效果,應著力于高職思政課堂的生態化設計[2],以提高學生在課堂的“抬頭率”和“點頭率”為價值追求,以增強課堂的吸引力為主要目標,以教師的課堂教學內容、語言表達、教學形式、課堂氣氛為切入口,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層面上,從教學藝術維度探討思政課的生態課堂構建,成為提高高校思政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的重要課題。
在高校,思政課課堂教學內容的合理性是生態課堂構建的根本前提。教學內容的科學合理性,就是指思政課的各門課程的規律性知識的理論體系。合理,即合乎道理或事理。這里講的合理性,是合乎思政課教學規律,具有科學合理的特性。科學作為自然、社會和思維各個領域的規律性知識的理論體系,它的任務是探索未知,有所發現,解決“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
毋容置疑,思政課教學既具有一般教學的共性,又具有教學的特殊性。教學內容,既有很深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政治性;既有很強的科學性,又有很高的藝術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科學處理好這些關系至關重要。具體而言,就是要處理好思政課內在的科學聯系,處理好中學階段的已學內容和大學階段的教學內容的關系,處理好課程體系間的關系,處理好理論課教學內容和實踐課教學內容的關系。教師在課堂上堅持灌輸理論,還要講究灌輸的藝術性。否則,就會產生“灌而不進”。這就要求教師把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灌輸的藝術性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實踐課教學內容的安排。思政課教師切不可只注重理論課,而不注重實踐課,應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計劃,科學安排每部分內容的教學學時,精心組織好每一堂課的教學內容,這就要求高校要科學安排課堂講授時間,精選課程教學內容。
思政課理論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所謂藝術就是指用具體生動的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社會現象的意識形態。藝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塑造,依靠形象,如聲音、顏色、形態、情感等靜態和動態的形象美來表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情感、意志和向往。藝術為人們對客觀世界、現實生活的觀察和認識提供一種特殊的審美視角,它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是對人們進行思想理論教育,道德法紀教育的重要手段。注重語言表達藝術是構建生態課堂的基本要求。
第一,教師“教”的語言藝術。語言是人的思想、意識、情感交流的外殼和載體,人們需要什么,追求什么,向往什么,通過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在“思政課”教學中,既有語言的共性,又有語言的個性。從學科屬性看思政課的教學系統,主要是“思政課”教學既有鮮明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方向、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即黨性原則,又有嚴密的邏輯性、理論性、科學性、系統性。語言內容的政治立場、政治觀點、政治方向、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這就是思政課語言的特殊性。運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它的共性。“思政課”教學語言的運用,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思政課教師要特別注意語言的特殊性,要講政治紀律,一定要旗幟鮮明,態度堅定,贊成什么,反對什么,對學生要有明確引導,語言表達要情真意切,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情,防止假、大、空的惡習。要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以情感動人,情真意切。只有這樣,才能入耳、入腦、入心,才能真正激發青年學生的求知欲望,接受真理[3]。

第二,教師“答”的語言藝術。教師語言的藝術性,既包括“講”的藝術性,也包括回答學生提問的藝術性。對于學生的提問,一般不能避而不答,相反,教師應盡力啟發學生提問并得體地回答。學生多提問說明他們在認真思考問題,進入了“角色”,這正是教師“傳道授業”的最佳時機。教師答問的好壞又直接影響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假如答非所問、不著邊際,或邏輯紊亂、不得要領,或不懂裝懂、故弄玄虛,或語言絕對、不合實際,那么,學生便會“退避三舍”,不敢領教老師的“高論”。
注重課堂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是構建生態課堂的必要途徑。在現實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內容和形式兩個側面,都是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體。“思政課”教學就是思政課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的有機結合,把思政課教學內容諸要素統一起來。表現內容的方式,在思政課課堂教學中,不是一種,而是多種,特別是在信息網絡時代中,教學形式呈現出多樣性。
第一,唱響“重頭戲”,充分利用講授優勢。課堂講授形式是“思政課”課堂教學最基本、最普通的一種形式,是“思政課”教學的“重頭戲”。這種通過教師的口頭語言表述、講解、講演等形式系統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亦稱為課堂講授形式或方法。課堂講授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有計劃、有目的地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傳授給學生較多的知識和信息,教學效率相對較高,而且講授形式成本較低,比其他教學形式的費用要少得多。講授形式還能寓思想教育于講授之中,內容深刻,生動活潑,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凝聚力、戰斗力。但是講授形式是一種單向的信息傳輸方式,必然會造成學生思維和學習的被動,也不能使學生直接體驗書本知識,因此在運用課堂講授形式的同時,要借助其他形式,如直觀教具、圖片、圖表、電影、電視以及多媒體等多種教學形式相配合。
第二,堅持“群言堂”,有效運用課堂討論。這種形式是課堂教學中常見的一種形式,是通過課堂討論,加深對學生所學知識的進一步認識,以明辨是非或獲得新的結論為目的,把學生按班為單位,組織起來,激發思維,探討問題,各抒己見,達成共識的一種教學形式和方法。討論形式是高校教學目前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討論形式與講授形式不同,討論形式是雙向的,多向的,這是生態課堂主張的重要教學形式,通過討論,雙向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培養、鍛煉學生的勇氣和膽量,還可以培養和訓練語言表達能力、應變能力及靈活性。但是這種討論形式的不足之處,常常表現在教學之中無計劃,有時顯得雜亂無章,有的發言積極、有的抱無所謂的態度,有時學時緊張,無法進行課堂討論。
第三,善用“立體化”,巧妙激活課堂教學。實踐在發展,探索無止境。“思政課”課堂教學如何提高學生聽課的“抬頭率”,提高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除課堂講授、課堂提問、課堂討論等形式外,許多“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勇于創新,總結出許多有效的形式和方法。有學者提出課堂啟發式教學的七種形式[4]、激活課堂教學的八大方法[5]、調動學生課堂積極性的九個方面[6]等,對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和增強教學實效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和諧的課堂氣氛是構建生態課堂,實現教學相長的重要條件。在課堂上,要提高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抬頭率,不論采取任何形式和方法,都要保持課堂氣氛的協調性。所謂協調性,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傾聽、相互行動。教師講課,學生聽、記、思。上課時,學生不做其他事情,不看其他書籍;學生回答問題,同學和老師都要認真地聽和思考,不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教師都要心平氣和,耐心解答,絕不能盛氣凌人,高人一等,訓斥學生。要達到整個課堂氣氛的協調性,這就要靠“思政課”教師充滿自信,思路清晰,安排有序,語言技巧又能駕馭課堂。
第一,教學內容和時間的協調性。思政課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因為,內容安排多了,難以講完,即使傾盆大雨式地灌下去,教師講得很辛苦,學生聽得也很累;內容安排太少,又難以完成教學進度和計劃。要保持課堂氣氛的協調性,就必須處理好內容和時間的關系。教師要做好備課的準備,精選內容,突出重點,把握難點,一環扣緊一環,層層推進。這樣就能充分利用一堂課的時間,輕松自如地把內容講完,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起來也不顯得緊張。
第二,師生在雙向交流中達到互動性。在教學實踐中,人們常常把理論講授與灌輸式、填鴨式聯系在一起,往往把教學呆板、照本宣科、學生不愿聽的“思政課”看成是理論講授帶來的必然結果。其實,造成這些弊病的不是因為使用了課堂講授,而是教師運用得不恰當,沒有形成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沒有達到雙向互動。一堂課,只有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而沒有學生接受的積極性,就是一種被動式,就難以實現課堂氣氛的協調。這樣做,往往會出現“你講你的,我做我的”,“你想怎么講就怎么講,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這就要求教師要盡可能地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例子作為講授內容的證明,教學要突出重點、難點,板書清楚,簡明扼要,有層次性和邏輯性,便于學生做筆記和復習,還要善于用語調的變化來吸引學生,做到言簡意明,精煉準確,通俗易懂,形象生動,妙趣橫生,恰到好處,特別是要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如幻燈、投影、錄像、圖片等,調動學生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三,師生交流的平等性與民主性。要實現教育目標,既要注意搞好課堂的理論講授,又要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加強課堂訓練與學生做題、回答問題。前面已經談到提問的方法有多種多樣,不論采取哪種方法,關鍵是教師提問時要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教師向學生提問,要語氣溫和,心態平靜,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且提問的目的要明確,要調動學生積極思考,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要注意問題難度要適當,既不太難,以免難倒學生,也不要太容易,使學生不假思索就隨便回答出來,以免失去提問的意義和目的,在課堂上和生活中要善于傾聽學生的各種看法,愿意與持有不同觀點和看法的學生心平氣和地討論,充分發揮想象力。
[1] 劉應君.高職思政課生態化設計的論域、反思與前瞻[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2):82-86.
[2] 劉應君.高職教育開放式生態課堂的維度、特征與構建[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5(4):70-74.
[3] 張多來.注重高校“兩課”教學的藝術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1999(2):29-30.
[4] 王坤,徐靜莉.“兩課”的啟發式教學法探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1(2):82-84.
[5] 周良榮,雷炳炎.激活課堂教學的八大方法[J].衡陽醫學院學報(社科版),2000(2):95-96.
[6]卜再元.“兩課”課堂教學的若干方法[J].交通高教研究,2000(3):69-70.
(責任校對王小飛)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10.001
20160719
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思想政治教研研究課題(16B25);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大學生就業創業研究專項課題(XJK014BJC001);湖南大學教改課題(521203486)
劉應君(1971-),男,苗族,湖南邵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
G642.0
A
1674-5884(2016)10-007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