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立新
將根扎在腳下這片土地里——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側記
鄧立新
以江都中專近年來服務地方經濟的有效舉措為例,從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校企合作、開展社會培訓和服務“三農”五個方面歸納學校近年來服務地方經濟的先進經驗。
江都中專;服務地方經濟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職業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學校能夠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培訓一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作為揚州市江都區唯一一所職業學校,始終堅持“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務地方”的辦學思路,緊跟產業發展步伐,隨著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而“動”、跟著產業調整升級而“走”、圍繞企業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轉”、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而“變”,不斷增強學校與地方經濟的結合力,提升自身服務能力和水平。
隨著國內經濟的全面發展,原來大量在外務工的人員紛紛返鄉回家,投入到地方經濟的建設中。人們有了這樣的想法勢必要影響考生的就業觀念,就業的選擇同樣又影響了專業的選擇。由于職業教育的區域性很強,生源主要來自學校周邊地區,范圍相對較小,因此,職業教育要圍繞地方產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合理設置和調整專業,辦出地方特色。
江都中專積極開展各類創建活動,通過創建推動專業發展、內涵建設,實現“一年一個樣,五年大變樣”。學校先后建成機電、建筑、電子、會計、計算機網絡技術、數控六個省級品牌專業和機電、建筑、電子、會計四個國示范專業以及數控、建筑、會計三個省級高水平實訓基地;形成了機電、數控、電子、計算機、會計、建筑、汽車七大主干專業群,建設了建筑會計、汽車電子、應用韓語、動漫設計與制作、物聯網等新興專業。專業門類齊全,發展方向對路,教學條件優越,就業前景廣闊。
多年的發展,使江都中專成了地方經濟發展的“造血器”。學校每年可以向社會提供優質的中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1700多名,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有力支持了區域經濟發展,許多畢業生已成為企業技術骨干、中層干部。在江都,有40%以上的建筑施工管理人員是江都中專的畢業生,有50%以上的財會管理人員是江都中專的畢業生。
隨著地方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用工荒”現象也在諸多領域顯現。為企業“量身定制”、訂單式培養人才的辦學模式,已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面對企業需求,江都中專主動拋出橄欖枝,先后與江蘇亞威、誠德鋼管、揚州光輝、龍川鋼管、江海造船等多家大中型企業簽訂聯合辦學和訂單培養協議,冠名辦班。眾多參與冠名辦班的企業在學生培養期間還積極參與學生管理和考核工作,并在學校設立企業助學金、獎學金,獎勵或幫助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目前,學校已經設有兩個百萬助學獎勵基金項目,分別是“周小虎教育基金”和“徐福茂獎學金”。學校與龍坤集團、江建集團、江安集團聯合創辦的“龍坤班”“江建班”“建林班”,學生每人每年可獲得企業提供的2000元補助;對于學習成績優異者,聯辦單位還給予其每年800~1500元的獎學金。
冠名辦班,使學生的學習有了明確的目標,他們的歸屬感非常強,畢業后能快速適應企業的工作,成長為企業需要的有用之才。學校“亞威班”的45名學生在畢業實習時,全部走上江蘇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數控轉塔沖床分廠的相應崗位。正是這批學員發揮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為亞威公司的成功上市做出了有力貢獻。為此,企業主動要求與學校簽訂長年“訂單”,并積極參與學校的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
隨著企業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不少地方企業因技術升級出現人才短板現象。為此,江都中專主動對接企業,積極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共同建立工學交替教學基地,讓學生在校學基礎知識,在廠練崗位技能,變“集中性實習”為“分散性實習”,幫助企業脫離困境。
對不能大規模開展工學結合實訓的專業,學校則借助“引企入校”的形式,校內設廠,讓學生“足不出校”就能接受企業生產技能的培訓,使學生在生產環境中學習知識、掌握技能,以工學交替的形式完成學業,并能提前了解企業的生產過程、工作特點以及企業對專業人才各方面的素質要求,為以后順利走上工作崗位打下基礎。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突出了實踐環節的重要地位,實現了“學校是學校又是企業,企業是企業又是學校,老師是老師又是師傅,師傅是師傅又是老師,學生是學生又是員工,車間是車間又是課堂,作業是作業又是產品”七合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做到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做,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迅速地轉換為實踐能力,極大地提高了他們的職業技能,同時又有效解決了企業用工不足的問題,一舉兩得,實現校企雙方合作共贏。
隨著經濟轉型升級步伐加快,“提高企業在職職工的技術技能水平及綜合素質”這一發展目標越來越受到國家和行業企業的重視。2015年7月16日,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職業院校服務經濟轉型升級面向行業企業開展職工繼續教育的意見》,提出了職業院校全方位服務企業、服務社會的要求,明確了職業院校服務于行業企業職工繼續教育的目標任務。
為此,江都中專充分發揮自身效能,依托江都開放大學的平臺,積極研討“大職教”內涵,多渠道、多途徑拓展辦學空間,主動服務企業,按照“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務地方”的辦學思路,為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學歷提升、職業培訓開辟“綠色通道”,努力為企業的轉型升級、技術革新輸送新鮮血液。
為確保培訓的質量,學校對照國家開放大學和江蘇開放大學的相關文件要求,通過加強教學支持與管理,加強過程管理與檢查,進一步深化、完善開放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積極探索教學輔導模式創新,以形成性作業、網上導學、教學實踐、畢業指導為手段,穩步提高開放教育教學質量,受到主管部門和學員的一致好評。
江都中專以江都社區培訓學院為龍頭,依托自身優良的辦學條件、雄厚的師資力量,聯合地方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各成人教育機構,搭建農民培訓教育三級網絡,廣泛開展農業專業技能培訓、農村成人學歷教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和務工農民崗位培訓。
根據地方農業發展現狀,學校及時拓展服務“三農”的技能培訓項目,以鄉鎮為中心、以地方成人學校為陣地、以園區種植大戶為對象,組織教學小組,制作“教學包”和VCD等農民較易接受的課程載體,讓教師走出課堂,送教下鄉、進村到戶,走進田間地頭傳授實用技術。
為滿足廣大農村鄉鎮管理干部、農村專業技術人員和農民學歷提升的需求,學校以開放教育和遠程教育為載體,積極推進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努力改善農村人才隊伍結構。深入鄉鎮宣傳,招收鄉鎮、村組農村干部和企業管理人員,先后開設農村行政管理、鄉鎮企業管理等專業。針對本地返鄉農民工、失地農民和復員軍人等農村富余勞動力,學校廣泛開展建筑、電子、機械、數控車床等具有地區優勢的行業技能培訓。
職業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服務過程中,學校要根據經濟發展的特色和實際需求,不斷創新服務理念,拓寬服務途徑,為本地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G717
A
1005-6009(2016)47-0046-02
鄧立新,江蘇省江都中等專業學校(江蘇揚州,225200)校長,正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化學教育和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