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功 白建偉 呂海霞
木村秋則當年因為擔心妻子的健康而停用農藥,以及化肥,因為購買育嬰書籍無意間接觸到《自然農法》,因為多年試驗失敗窮困潦倒爬上山上吊自殺而突破困境的契機……仿佛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敦促他走上這條打破傳統、從零開始的革命之路。當初萌發“不用農藥,不施化肥”栽培蘋果的動機是每次蘋果園噴完藥木村秋則都要洗澡,他的妻子則對農藥過敏,甚至因此住院治療。后來因為看到福岡正信先生的《自然農法》和《一個稻草的革命》,書中提到了“不用化肥,不用農藥”,并且作物“產量并不低,品質比原來更好了”,這使他下定決心投身到“不用農藥,不施化肥”栽培蘋果的十一年艱苦卓絕的試驗中,期間的千方百計和千辛萬苦,不斷的試驗,不斷的失敗,直至成功。那么,自然農法究竟有什么秘密呢?!
提到“自然農法”,首先要說一下岡田茂吉先生,他在1931年,發表了《從一片朽葉領略自然輪回的法則》的詩歌,其核心觀點是:土地是物質,物質由土地產生又回歸土地。這種閃爍著環境科學,尤其是生態學中以生命為中心的物質循環法則的光輝思想,就是自然農法的基本點。事實上,岡田茂吉先生也是繼承了中國老子、莊子和孟子的觀點。如“自然農法”這四個字說,強調的不僅僅是局限于依照什么方式從事農業生產,實際上有更深層的含義。關于自然界中人、地、天的關系,《老子》第二十五章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許多方面是由其賴以生存的“地”的條件所決定,地的許多條件是由氣候條件所決定,植被的多少、土壤的酸堿度和肥沃程度與降雨量、氣溫、光照等緊密相關,而氣候遵循自然規律,即道法自然。人、地、天三個因素在自然中是缺一不可的,所以農業必須遵循自然規律,也就是自然農法。
自岡田茂吉之后,福岡正信又提出了“自然力農法”一即無肥料、無耕起、無農藥、無除草的“四無”農法,以增強地力為基本要素,目的是希望提高作物品質的高營養價值、安全性以及勞動生產性和土地生產性。通過自然的調解能力,平衡和培育土壤,以形成正常的生物循環,重新找回原有的生活史。福岡正信,生于日本愛媛縣,畢業于岐阜高等農林學校。曾就職于橫濱海關、高知縣農業試驗場等地,后回到家鄉實踐“不耕作、無農藥、無化肥、不除草”的自然農法,在幾十年的農業實踐中,他的這一構想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不耕作、無農藥、無化肥、不除草”的水稻產量甚至超過了常規水稻。福岡正信說:“自然農法是自然之道,無主觀的省力之道:不耕地,不施肥,不用農藥,不除草,是自然農法的四大法則。”他又進一步解釋說:“自然農法具有節能、省本、高產、無公害,土地越種越肥等優點,這一切都是科學農法無可比擬的”。1988年榮獲印度的最高榮譽獎和被譽為“亞洲諾貝爾獎”的菲律賓的麥格塞塞獎(社會貢獻獎)。著作《自然農法一綠色哲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根稻草的革命》被翻譯為漢語、英語、韓語、泰語等多國語言出版。
《自然農法一綠色哲學的理論與實踐》是木村秋則“不用農藥,不施化肥”栽培蘋果的理論依據,我們今天就此書的主要論述觀點作簡要的介紹。
1.自然農法強調不要插手自然
福岡正信認為,所謂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創造人類文明的想法,其實是錯誤的。人類“認識”到的自然,并不是清楚地認識到自然的全部及自然的本質。作為生物統一體的自然界,是不允許人們靠自己的主觀臆想來任意分割,解釋的,解體分析的自然,早已失去了自然界的本來面目了。人類“分解認識”的自然,只不過是狹隘的,虛假的自然,往往使人類迷入歧途。根據那種所謂科學性的思維,不僅不能真正地認識自然,而且也不可能創造自然。人類就連一片綠葉,一把土也永遠不可能認識清楚。隨著知識的豐富,僅僅是根據人類智慧來進一步解釋綠葉和土壤而已。
2.自然農法指責無益的近代農業
現在大多數高產栽培技術,仔細核算一下就會發現其純收益并沒有增加。這主要在于高產策略主要是靠多用化肥,多用農藥,采用機械作業等等。這些手段實際上并非是積極的增產技術,而只是消極的預防減產的辦法。其原因有:(1)化肥只有在土壤趨向消亡時才有效。(2)農藥只有在作物不正常發育時才有效。(3)農機具只有大面積急用情況下才能發揮其作用。因此,當土壤肥沃,作物生長正常,土地狹小時,那些手段是無效的,使用那些手段反而減少收益。
3.自然農法認為:土地一耕,地力就會下降?!
中耕是否有必要呢?究竟有何效果?人們認為作物生長需要深厚的土層,只有根系深扎,才能獲得更多的水,養分,促進作物生長。因此,要勤中耕,消滅雜草,疏松土壤,才有利于土壤爽水透氣,促進硝化作用,釋放有效氮。同時,施到地面的化肥,通過中耕埋進土中,減少揮發,提高肥效,有利于作物吸收。那么,如若草地或無肥栽培的情況下,中耕又起什么作用呢?中耕促進了土壤的硝化作用,這只不過是自我消耗,暫時的權宜之計而已。中耕一時是能起到松土透氣的作用,但從大局看,中耕破壞了表土結構,加劇了水土流失,破壞了團粒結構,不利于保水保肥。耕鋤越勤,則土粒越細,孔隙越少,土壤越板結。過去水稻田一般要中耕5~6次甚至更多,由于使用了除草劑,中耕次數減少了,產量反而提高,這說明中耕只是起到除草的作用。土壤通氣不是中耕的結果,自然土壤隨著年代的增長,而變得多孔而松軟,這是由于土壤中有機質的增加,微生物繁殖,地力增進的結果。耕地有害而無益,土壤的肥沃性和松軟性要靠自然力來完成,人為耕地深度也只不過10-20厘米,而綠肥或雜草的根深可在30-40厘米以上,隨著根系的深扎,水,肥可滲進下層,根系死亡后,又增加了土壤的腐殖質,促進了微生物的繁殖和土壤結構的形成,土壤便變得疏松。土壤的生態系統是互為關聯的。土壤的腐殖質一增加,結構就改善,微生物就活躍,蚯蚓和鼴鼠自然也就多起來,土壤也就越來越肥沃。凡具有自然免耕條件的土壤,無論是水田還是旱土,都能表現出通氣、透水、導溫和供水、供肥能力穩定而強盛的優點,這樣的土壤都能表現出抗旱、澇、狂風、暴雨等自然災害的襲擊,收到抗災保收的效果。在自然免耕覆蓋條件下,由于水分條件的穩、勻化,促進了熱量條件的穩、勻化,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有機肥的增產潛力,并相對地降低了化肥肥效。實踐證明,化肥只能在翻耕地里起增產作用,而在自然免耕覆蓋條件下,并無增產效應,而有機膠體復合肥,可以具有比化肥更為顯著的增產效果。
4.自然農法指出:土壤本來就用不著施肥!
農民開墾山地種果樹時,帶走了全部的有機物,經反復耕整,趕走了土壤中的空氣,扼殺了土壤微生物,然后種上樹苗,施上肥料,使果樹完全處于人為的栽培下,肥料的作用也就象久旱逢雨那樣顯示出良好效果,農民也感到心滿意足,說肥料無用,暫時是不會有人相信的。然而肥料確實存在于自然之中,人們即使不施肥,自然已給你作好準備,作物照樣能很好的生長發育。古往今來,地球表面的巖石,經風雨的作用形成土壤,棲息著微生物,雜草叢生,巨木繁茂,使母質變成肥沃的土壤。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從何而來?何時開始產生?雖不太清楚,然而土壤變黑了,肥力提高了,這是事實。與此相反,人們耕種的土地,盡管年年增施大量化肥,土壤卻越種越瘠薄。不用化肥作物產量不會下降,理由有:(1)只要在免耕條件下,覆蓋有機物便能高產。因為覆蓋物能保持土壤濕潤,土壤水分條件的穩勻化,促進了熱量條件的穩勻化,從而大大地提高了有機肥增產的潛力。(2)我們吃的糧食大部分是淀粉,穿的棉衣、棉褲是棉花纖維,還有油、糖,這些都是碳水化合物,不過只是分子結構不同而已。植物的根取水分,葉吸二氧化碳,在葉綠素細胞內,借陽光的能量,在14種酶的作用下,使水分與二氧化碳合成碳水化合物,這就是“光合作用”。這里面沒有氮、磷、鉀三要素,所以說作物的產量95%來自空中,只有5%來自土壤。為什么要用那么多化肥?主要是氮、鉀化肥極易隨雨水等流失,磷化肥又易被土壤固定,能被植物吸收的并不多。如果將作物的秸稈與加工后的下腳料如米糠、麥殼、油餅、棉籽殼等全部還田,它們不僅能將養分歸還土壤,而且能增加肥料,如土壤中褐色球形固氮菌與巴斯德梭菌均能利用秸稈中的碳源(碳水化合物)固定空中游離的氮素,增加土壤中的氮肥。
5.自然農法認為:雜草能夠使土壤肥沃?!
要除掉雜草,不如讓雜草生長更有意義,有效地利用雜草,這是農民應走的道路。所謂不除草論,換句話說就是雜草有用論。自地球冷卻,地表風化形成土壤,最初產生細菌,藻類等植物,一切植物都有發生的原因和發展的過程,每一種植物都有它的作用,一切的植物都朝著促進地表土壤肥沃的方向發展。若土壤中沒有微生物,地上不長雜草,地球表面也就不可能形成肥沃的土壤。因此,雜草存在并不是毫無意義的。草根深扎到土壤中,使土壤變得疏松,根系死亡后又增加了土壤腐殖質,促進了微生物的繁殖,肥沃了土壤,繁殖了蚯蚓和鼴鼠,雜草成為土壤生存不可缺少的有機體。地上若不長雜草,就會招來風蝕,水蝕,水土流失,即使是很小的緩坡,每年的土壤流失量也可達每畝幾萬乃至幾十萬千克(1厘米表土層重6-7噸/畝),二三十年后,表土被沖走,地力全喪失。從長遠觀點看問題,雜草非但無害,而且有利。印度農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清掃農法所致。從原則上說,作物與雜草共生是可能的,但當雜草過于繁茂,影響其他作業時,也可除去。在實踐中,從利用雜草的好處看和農作業方便起見,應采取有雜草和無雜草相結合的方式。
6.生態的自然農法:不用農藥論,世上無害蟲!
一提起作物病蟲害,大家就會立即聯想到如何噴藥防治。世上到底有沒有病蟲害呢?為什么不搞免疫防除呢?在農藥公害日趨嚴重的今天,無公害新農藥的開發已迫在眉睫,一般是從利用天敵和開發低毒農藥這兩方面人手。利用天敵進行生物防治,不會造成公害。但是從生物界生態鏈的關系上看,按人為的意志去辦事,只能是起到破壞自然秩序和自然平衡的作用。從眼前的利益看,應保護天敵,消滅害蟲,而天敵與害蟲之間是什么關系,又是如何變化的,人們也很難說清楚。比如在多數情況下,直接無害而間接有害,況且天敵是多次相關連的,就害蟲自身內部而言,也在互相殘殺。為此,在選擇農藥時,如何區別使用,是很難辦到的。
由此可見,自然農法的核心觀點就是:按照我們對自然規律的充分認識,通過各種植物間巧妙、有機組合,盡可能地依靠大自然的力量、減少人的干預,順任自然、無為而治,以實現輕簡栽培、收獲無公害綠色產品和低耗、高效這一可持續經營目標,并使之貫穿于整個經營管理的全過程。
以上理論和觀點,請大家參考《自然農法一綠色哲學的理論與實踐》(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和《一根稻草的革命》(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這兩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