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能秋
“‘高原涼鄉涼又涼,產業扶貧桃飄香,漫山種植致富果,春秋兩收似銀行。近年來,岑鞏縣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大力加強思州水蜜桃精品林果種植,讓許多果農交上“桃花運”,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試驗引種致富果
岑鞏縣客樓鎮由于海拔較高,地處偏僻,經濟十分落后。1993年,當時做水果生意的客樓鎮陳智到湖南芷江縣果品批發市場采購果品時,被當地自產的頤紅水蜜桃吸引住了。但沒過幾天,他再去采購時,就見不到水蜜桃了。陳智得知水蜜桃市場好,就是貯藏時間短。陳智當時想,客樓海拔高、氣溫低,如果種植成功的話,就能滿足市場需求。于是,他投入10萬元率先建起示范園。果苗栽種時,群眾對陳智的舉動持懷疑態度:外地的樹苗能否適應本地的高寒氣候……
3年后,桃樹開始掛果,陳智種植的水蜜桃具有果形美觀、清脆可口、汁多昧甜等特點,在當地贏得了市場,當年創收8萬余元。試種成功后,其他果農也紛紛仿效種植,陳智成了遠近聞名的種桃專家。2010年10月,通過公推直選,陳智被選為安山村村委會主任。在他的帶動下,客樓鎮水蜜桃種植產業得到迅猛發展,已有78戶林農種植水蜜桃,種植面積近l萬畝。全鎮采取“果品+養殖”的方式,大力發展特色林業產業鏈,增加水蜜桃種植面積。目前已有近3 000畝掛果,年創收近1 800萬元。
合作社“抱團”發展
客樓鎮安山村果農曾朝坤是第一批種植思州水蜜桃的林農。1995年他開墾60多畝荒地種植思州水蜜桃,種植的水蜜桃個頭大、產量高,每年收入都在30多萬元以上。2012年,曾朝坤帶頭成立了岑鞏縣樓外樓種植專業合作社,并將產品商標注冊為“思州頤紅水蜜桃”。社員除以客樓為中心外,還向思陽、平莊、凱本、龍田等周邊鄉鎮以及鄰近的石阡縣接壤村寨的種植戶輻射延伸,擁有社員100余戶。僅連片種植100畝以上、年產值20萬元以上的種植大戶就有20多戶,集中連片建立思州水蜜桃基地5 000余畝,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較好地促進了林農增收。
安山村楊宗軍、何文權等5戶村民要求種植桃樹,苦于缺乏土地、不懂技術,安山村委會主任、合作社副理事陳智就挨家挨戶做工作,為他們協調出土地,并提供苗木和技術指導,幫助這5戶村民均建起100余畝的果園。“如果沒有專業合作社的幫助,我滯銷的水蜜桃可能就會爛在樹上,那損失可就大了。”去年,在專業合作社的幫助下,昌木塘組果農李遠江的滯銷水蜜桃得到銷售創收后,他高興地說。當時由于長期下雨,部分果農近300畝、75萬千克水蜜桃滯銷。陳智通過互聯網、手機推銷,一下子來了四五個貴陽和湖南的客商,將滯銷的水蜜桃搶購一空。
如今,通過專業合作社帶動果農“抱團”闖市場,以合作社為龍頭,采取電話預約、現場選購、網絡銷售等多種方式整合營銷,不僅與省內外一些水果市場建成銷售網點,而且還建成網絡銷售體系,打開了水蜜桃銷售市場,產品遠銷湖南、重慶等10余個省市。周邊地區的水果批發商也直接上門訂購,讓果農吃了“定心丸”。
小桃撐起大產業
在思州水蜜桃發展初期,果農在岑石公路擺“路邊攤”、挑著桃子趕“轉轉場”。然而,隨著面積增加產量增大,“路邊攤”“轉轉場”已不能適應水蜜桃產業的發展。從無到有,從有到特,歷經一次次“陣痛”后,客樓鎮對水蜜桃產業發展有了更深的認識。近年來,按照“生態立縣、農業穩縣、工業強縣、旅游活縣”的理念,容縣積極發展具有地方特色優勢的林農產品,采取“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模式,在客樓發展水蜜桃微企21戶,注重產品品質,做大做強水蜜桃產業。
“2012年,我們取得思州水蜜桃包裝盒外觀設計后,產品銷路太好了。”樓外樓種植專業合作社注重思州水蜜桃知識產權保護。如今,又通過政府引導、合作社搭橋、發揮品牌效應,縣內外已建成銷售網點20余個,使水蜜桃市場得到拓展。
在扶貧項目的支持下,客樓、天馬、大有等鄉鎮群眾種植水蜜桃的積極性高漲,今年又新增100余戶林農,新開墾荒山種植水蜜桃2000余畝。在水蜜桃產業不斷壯大的同時,又實現了2000余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此外,果農們還在桃園里發展起林下養雞產業,利潤更是成倍增長。
從小桃子到大產業,通過不斷發展,岑鞏縣已種植水蜜桃1.2萬畝,初步形成產業規模。今年已有近5 000畝桃樹掛果,產量預計750余萬千克,林農創收2 000余萬元。明后年桃樹全部掛果進入盛果期后,年可創收6 000萬元左右,讓2 000余林農受益。
(據《中國綠色時報》2015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