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民
每個認真創業的人,都值得被認真對待。在廣西百色市田陽縣,就有兩個名叫黃飛驍、曾博的年輕人,因打造百色最大的香蕉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園而聲名鵲起。很多蕉農得益于此,他們被百姓親切地譽稱為“香蕉雙杰”。
“香蕉雙杰”背后存在怎樣的富民邏輯?日前,記者來到位于田陽縣那滿鎮百敢村的香蕉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園進行了探訪。
理性擇業
黃飛驍、曾博分別于1979年、1980年出生在百色市田東縣的一個小山村,自幼到大,情同手足。高中畢業后,兄弟倆各奔前程,黃飛驍去北京學習工商行政管理專業,曾博在廣西攻讀果樹栽培專業。
2001年,黃飛驍返鄉創業,先后做過日用消費品零售批發店小老板、農資銷售公司業務員等,均以失敗告終。此后,黃飛驍在父親幫助下,就職于廣西大熱門香蕉種植公司。
恰巧的是,黃飛驍在大熱門香蕉公司與曾博不期而遇。與黃飛驍相比,曾博就業相對順利:2001年畢業后,直接被大熱門香蕉公司錄用。
在大熱門香蕉公司,兄弟倆互幫互助、攜手共進。由于業績驕人,公司給予他們重獎,他們就這樣賺到了“第一桶金”。同時,他們經過幾年奮斗,積累了豐富的香蕉種植經驗。
2006年,黃飛驍和曾博開始創業。他們投入50多萬元,回到老家流轉了100畝香蕉地,準備科學種植優質香蕉。為節省開銷,他們親力親為。不過,由于受天災,第1年100畝香蕉競虧了15萬元。挫折并未阻擋他們銳進的步伐。第2年保本。此后盈利逐漸增加,蕉農也很積極。
黃飛驍和曾博并不滿足于此。為帶動更多蕉農致富,他們把目光鎖定在田陽。田陽地處桂西,溫度、光照、土壤等條件優越,是全國少有的優質香蕉生長地。經過多次協商,黃飛驍和曾博于2014年在百敢村流轉土地2 900畝,目標是把它建成百色最大的香蕉標準化生產技術示范園。
躬行實干
為高標準建設香蕉示范園,黃飛驍和曾博事必躬親,打出了一套含金量很高的“組合拳”:改造引水渠、打深水井、架設變電設備,建成水肥一體化節水灌溉系統。該系統具有節水、提高肥料吸收率、降低投入成本的功效。
實行測土配方施肥。該園采用先進的施肥方式,有效改善了偏酸性土壤,給香蕉生長創造了優越環境。
實施果實套袋技術。要求每把香蕉墊優質專用紙張,套上定型袋,可讓香蕉果形美觀。加防寒袋,防雨水、防蟲,保護果穗不受外界損傷。
規范道路硬化。示范園沒有道路,機械、車輛都無法正常作業。于是,示范園便開了兩種路:主路6米寬,每400畝開一條;分路4米寬,每100米開一條。
為蕉農舉辦技術培訓3期。第1期,示范園開園建設,各基礎設施的建設、利用、操作;第2期,香蕉苗生長的護理及水肥的利用;第3期,出果期的保花、護果、套袋的技術要領等科學管理。
一心向著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一年多時間過去,標準化辦公室、大型倉庫、蓄水池、水肥一體化灌溉設施等,宛如寶石一樣星星點點鑲嵌在香蕉示范園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苦心人,天不負。曾博介紹說,今年百敢香蕉示范園已初步投產,香蕉產量穩、品質優,年平均畝產4000千克,總產1 160萬千克,產值近4000萬元,商品率98%以上,優質果品率95%。同時,香蕉示范園建設除了解決剩余勞力就業外,還帶動1萬多畝香蕉進行標準化生產,有效促進了蕉農增收致富。
“只要鄉親們能富起來,我們就賺了。”黃飛驍說,“香蕉示范園完全建成后,將輻射周邊8個鄉鎮,涉及2萬多戶農戶。我們打造百敢香蕉示范園,無論是對提高果園單產、果品質量和安全水平,還是對提高百色香蕉綜合生產和產業競爭能力,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明鑒未來
黃飛驍和曾博在注重傳統營銷渠道的同時,還著力完善倉儲、冷鏈等配套設施,積極發展多元化的流通模式,構建電子商務、農超對接等分銷網絡,讓價格回歸產品價值。
不僅如此,黃飛驍和曾博對香蕉品牌化發展也是雄心勃勃。“對于消費者來說,熟知的香蕉品牌很多都是國外的,而國內的香蕉品牌很少。我們要想提高香蕉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帶動更多蕉農致富,只有通過提高自己產品的品質,鍛造屬于自己的香蕉品牌。”“香蕉雙杰”笑著說,“復制別人,不如雕刻自己,因為巔峰來自原創!”
“香蕉雙杰”的富民故事還沒完。接下來,兩個背負香蕉行走的年輕人將會向何處去,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堅信的是,像“香蕉雙杰”這種敢于擔當、踏實做事的人,不管他們眼下的處境怎樣,興旺發達那只是遲早的事兒。
(據《農民日報》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