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露
今天,學界習慣將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看作中國改革開放的開端。當然,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因此將這一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作為改革開放的起點是毫無疑問的。但是,需要知道的是,改革開放并不是空中樓閣,不是在毫無思想和輿論準備的基礎上貿然提出的。今天,回過頭來重新審視改革開放的歷史地位,可以說,對它加之于任何一種溢美之詞都不為過。
首先,從政治層面來看,改革開放結束了原本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黨的方針路線,而開始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使得中國共產黨真正開始由革命黨向著執政黨轉變。雖然早在1949年已經建立政權,完成了經濟基礎的社會主義改造,但是共產黨的革命思維、斗爭思維依然在社會治理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因此,建國之后,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多項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這使得黨和國家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如果繼續按照這種指導思想發展下去,整個中華民族將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改革開放不僅僅在于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歷史,也不僅僅是將整個國家的航向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可以說,它是挽救中華民族繼續沉淪的力舉。
其次,從經濟層面來看,改革開放實現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成為中古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計劃經濟的弊端有目共睹,當然,這與一定時期內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在公有制一統天下的格局中,市場的活力受到大大的限制,很多時候往往不是生產率上不去,而社會生產率不敢上去或者生產者不愿意讓生產率提高。因為人性都是自私的,大家往往都存在一個思維:反正不是我自己的,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一個樣。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整個社會的生產率極為低下,更不用說創造和創新。改革開放之后,中國決定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探索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存在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雖然限于當時的種種限制,這種經濟體制改革的效應并沒有在短期內迅速釋放出來。但從長遠來看,這種改革的意義是非同尋常的。它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開端,也社會此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理論和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的原始細胞,直接促成了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
再次,從農村來看,改革開放之后實施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等一系列農村土地政策,對于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杜絕三年自然災害時期農村人口大量死亡等問題的出現奠定了堅實基礎,也進一步穩固了黨在農村地區的統治。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根本,從中國歷史來看,凡是土地政策穩固的時候,就是國家繁榮、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時期;凡是土地兼并嚴重、土地政策不穩的時期,幾乎都伴隨著農民起義、社會治安管理效率低下的問題。1958年,伴隨著國家在整個國民經濟建設過程中的高指標、大躍進、浮夸風,廣大農村群眾的生活出現了嚴重的困難。加之1959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災害,農村勞動力銳減,農村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大大激發了農民的熱情和活力,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對于穩固黨在農村地區的統治、穩定農村地區的社會治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從國家環境來看,改革開放使得中國開始以一個正常國家的面貌出現在國際社會,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去擁抱西方現代文明,為提升中國的社會地位和國際影響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改革開放從根本上顛覆了建國之后我國在國家政策方面所采取的敵視、對立、冷戰以及相對封閉策略,而代之以“和而不同”的理念,使得中國能夠融入到現代社會中,享受和借鑒一切人類社會創造的文明成果,促進自身的現代化歷程。自清末以來,中國社會積貧積弱,在國際事務中不僅毫無建樹,甚至往往被摒除于國際事務之外。泱泱大國,淪落至此,令人扼腕。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中國取得了對日作戰的勝利,國際地位得到空前的提高。但是伴隨著國內形勢的急轉直下,中國在國際社會事務中的職能和作用并未能得到充分發揮,便匆匆限于國內戰爭的泥淖。建國之后,由于我國政權性質的特殊性,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極盡封鎖之能事。在此背景下,中國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來予以化解和回擊,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是,從整體來看,這一時期的中國,仍然相對孤立和封閉,而且在市場經濟和政治制度方面,仍然有很多自定的“特色”,這使得它遠遠不能算是一個正常的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之后,中國開始與西方社會接觸,在此過程中對自身原有的一些“特色”進行改進,但同時又堅持“底線”,這使得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特點更加明晰,也使得中國社會能夠以一個正常國家的身份在國際社會事務中發揮重大作用。
當然,除了以上種種,改革開放在其他很多方面也產生了十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毫無疑問,改革開放能成為中國三十年來延續不變的政策,成為中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基本指導思想,與其歷史地位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天,我們更應該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不動搖,進一步加大“啃硬骨頭”的勇氣,為中國社會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