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平
?
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結課的策略研究
□蘇平
【摘要】恰到好處地結課,不僅使整堂課結構完整,而且還含有不盡之意、韻外之致,將學生的思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給學生以美的遐想、有益的啟迪。文章闡述了小學數(shù)學課4種常見的結課策略。
【關鍵詞】數(shù)學;結課;課堂教學
當前的數(shù)學課堂結課似乎都有一定的模式,很多教師都習慣用“今天你認識了哪些新朋友?”“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些什么?”或者更簡單的一句“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而學生的回答也總是千篇一律,他們先把板書的題目讀一次,然后簡單總結學習的內容。雖然看起來一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是完整的,卻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堂小結要根據(jù)教師本身的特點和教學對象、教學內容以及課型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形式。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錦上添花,余味無窮。
所謂“設疑伏筆,造成懸念”,就是在一節(jié)課將要結束之際,教師提出具有一定難度的問題,留下一個或幾個與以后學習內容有關的懸念,在學生們感到言而未盡之時收住話題,從而讓他們帶著疑問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強烈愿望結束一節(jié)課的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由此達到活躍學生思維,激發(fā)他們進一步探究、學習興趣的目的。“疑”是激發(fā)思維的起點,是激發(fā)思維的動力。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沿著問題思考,引發(fā)學生去探究、思考、解決問題,從而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正如中國著名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所說,“把教育的難題視為小說中的懸念,并期待著每一天新懸念的發(fā)生,進而研究、解決不期而遇的懸念,認為這是教育過程中的魅力所在。”用懸念式結尾能引起學生“未盡”的好奇心和興趣,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伏筆,正如章回小說“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結尾時,筆者提出:“平年2月為什么只有28天,閏年2月為什么有29天呢?請同學們課后利用自己靈巧的小手查閱有關資料,找到滿意的答案,好嗎?下課!”這樣結尾,造成懸念,激發(fā)了學生探索新問題的欲望。在教學“植樹問題——兩端都栽”一課結尾時,筆者又提出這樣的問題:“一根木頭長10米,把它平均鋸成5段,一共要鋸4次,這是為什么呢?”這其實是下一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內容,設計這樣的小結,為后續(xù)的學習作下鋪墊,讓學生感覺到“余音繞梁”。這樣的結課方式,能架起新舊知識之間的橋梁,密切前后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對所學概念、規(guī)律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為后面的學習埋下伏筆,大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對進一步獲取新知識的欲望。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特別是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對于引出概念,得出規(guī)律或公式并非難事,但要學生全面地理解、掌握并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卻不容易。這時,如果教師能在課堂結尾時精心設計幾道相關的典型練習題,利用結課時的幾分鐘,通過提問、板書演示、討論或小測驗等形式,可以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本節(jié)課的主要知識點,也可以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獲取寶貴的反饋信息,以便調整教學。正如我國特級教師丁元清所說,“在概念初步形成以后,要及時組織各種形式的練習,使學生在運用中鞏固、深化概念。”這種方式的結尾所起的作用遠遠大于“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這樣的結課方式。在講授“三角形邊的關系”結尾時,為了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知識,筆者設計了有梯度的練習(判一判、寫一寫、議一議),其中議一議:老師要制作一個三角形木架,現(xiàn)在已經準備了兩根2米長的木料,假如你是設計師,第三根木料會準備多長?并說明理由。這樣的結課方式,既可以鞏固當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又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減輕了學生的課后負擔,逐漸幫助學生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同時便于教師查漏補缺,可謂一舉多得。
在導入新課時,很多教師都喜歡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用設置懸念的方式引出新課,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但是,一節(jié)課下來,如果導入時所創(chuàng)設的問題總是懸而未決的話,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地受挫,因此,在結課時,可以順理成章地照應開頭,指導學生用新知化問號為句號或感嘆號,從而有效地解除懸念,做到首尾呼應,渾然一體,使整個教學過程和諧自然,完美無缺。
例如,在“圓的認識”第一次磨課時,筆者是這樣設計的:
師:今天,老師帶同學們一起去觀看一場賽車比賽,三個小朋友分別坐在同一種型號的賽車里,可是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嗎?1號小朋友和3號小朋友為了獲得比賽的勝利,他們把車輪給改裝了,1號小朋友把車輪改成了橢圓形,3號小朋友把車輪改成了方形,只有2號小朋友的車輪和原來一樣,比賽就要開始了。同學們,你能猜出這場比賽最后誰獲勝了嗎?
生1:1號。
生2:2號。

(課件出示比賽情況)
師:2號小朋友獲勝的原因在于車輪是圓的,為什么會是這樣呢?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圓的認識。(結課呼應前面的導入)
師:這節(jié)課同學們的表現(xiàn)很棒,哪位同學愿意解釋一下2號小朋友獲勝的原因在于車輪是圓的,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生:(個個踴躍地發(fā)言)
師:同學們個個都是最棒的,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學會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一定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就在我們的身邊,好嗎?下課!
這樣的結課方式,既能鞏固新知,又照應了開頭,使課堂教學做到善始善終,也使學生在知識的應用中享受到解決問題、消除懸念的無限樂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
筆者認為,有些課在新知講授完后,不應該是學生學習的結束,而應該把結束作為一個新的開始,即把課尾作為聯(lián)系課內外的紐帶,引導學生向課外延伸,以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提高他們的思維拓展、思維發(fā)散的能力。恰當?shù)恼n堂延伸不僅可以實現(xiàn)對本課教學內容的擴展,強化重點內容,還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把學生的認識及思維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由此,讓學生帶著興趣離開課堂,把學生從課堂上激起的學習興趣延伸到課外,鼓勵他們去探索課本以外的奧妙,讓學生用新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用生活知識充實、提高自己的數(shù)學知識。
“圓是平面圖形中最美的,它不僅美,還隱藏著許多的奧秘呢!課后同學可以自己去找一找,查一查資料,豐富對圓的認識,相信你一定會有更多的發(fā)現(xiàn),下課!”這樣的結課方式,把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使課內與課外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真正體現(xiàn)新課標“生活數(shù)學化、數(shù)學生活化”的理念,從而真正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
好的結課,對課堂教學而言,是一個封閉的圓,首尾呼應相連,承前啟后;對老師而言,是一個恰如三角形的金字塔,要不斷攀緣才會有巔峰之感;對學生而言,是一條筆直的線,引導他們不斷向知識海洋的更深處求索。
如果我們把一堂數(shù)學課的教學比作一臺戲,那么,結束語就好比這臺戲的一幕壓臺戲。古人以“鳳頭”和“豹尾”比喻一篇好文章需要有一個引人入勝的開頭,更需要一個精彩的結尾,完善精要的結尾,猶如“畫龍點睛”,會使課堂教學再起波瀾,從而使教學活動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有良好的開端,成功的過程,但如果結尾草草收場或者課堂教學有頭無尾,就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沈紅.例談小學數(shù)學的結課藝術[J].廣西教育,2012,(37).
[2]葉添華.小學數(shù)學教學結課方法[J].中國教師,2014,(1).
(編輯:朱澤玲)
作者簡介:蘇平,湖北省公安縣斑竹垱鎮(zhèn)花大堰小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0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