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澤源
?
鍛煉思維能力 突出能力訓練——對高中地理備考的建議
□黃澤源
【摘要】在地理高考中,只有具備了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論證、探討問題的能力,才能在考場上靈活發揮,隨機應變,取得較好的成績。因此,在高中地理復習中,教師應帶領學生突出以上幾項能力的訓練,促進學生成績的提升。
【關鍵詞】地理;備考;思維能力;訓練
高考作為選拔性考試,側重于能力的考察。所以在高考地理備考中,我們除了關注考試大綱中知識點在備考中的取舍,還要更多地關注能力要求。在地理考試說明中,提出了4項能力考察目標:獲取解讀信息,調動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根據這4項能力要求,筆者提出了一些在備考中的應用策略供大家參考。
這項能力列在高考考察目標的第一項,它是后面各項能力應用的基礎。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信息,教師們要在自身已有大量信息的基礎之上,獲取所需要的信息,這項能力的考察也符合學生今后的生活發展目標。只有具備這項能力,才能解決后面的各種問題,可以說,獲取解讀信息能力的強與弱直接決定著地理考試的成與敗。在平時的學習中,如果不注重這方面的訓練,就會出現對信息獲取不全而無法正確解答問題的情況。在高考中,已經出現了重點考察獲取解讀信息能力的題目。
(2015新課標1)甘德國際機場(圖1)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樞紐之一,當時幾乎所有橫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經停該機場補充燃料。如今,橫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經停此地,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圖1
【小題1】導致甘德國際機場成為世界上最繁忙機場的主要因素是()
A.位置B.經濟
C.地形D.人口
【小題2】甘德國際機場失去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的主要原因是()
A.地區經濟發展緩慢
B.橫跨北大西洋航班減少
C.飛機飛行成本降低
D.飛機制造技術進步
這道試題就側重考察了學生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
首先,從【小題1】中我們得出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尋找導致甘德國際機場成為世界上最繁忙機場的主要因素,而在題的文字中并沒有,在圖形中僅僅給出了機場附近的區域和經緯度。而這說明教師在考試所給的信息中并沒有任何辦法從中獲取關于經濟、人口、地形的信息,所以這個題只能選擇A項,而A項的信息我們也是可以從圖中直接獲取的。
其次,從【小題2】中,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是甘德國際機場失去國際航空樞紐地位的主要原因,而這一題承接上題,即在問,擁有優良地理位置的機場為什么時過境遷后沒有了優勢?從題干中我們又可以獲取到“航班經停該機場是補充燃料的”這個信息,對比4個選項可以得到D是正確的。正因為技術的進步,可攜帶更多燃料,故不需要在此機場加燃料。
通過上題,我們可以發現,在高考中確實存在部分題目,通過獲取解讀信息,基本上就可以解決問題,而不需要太多的地理知識,這也提醒我們重視并加強獲取解讀信息的能力。在平時學習地理知識時,由于書上對概念的解讀比較清晰,對此,可以嘗試從書本上先解讀這些知識點,尤其是從地理概念的名稱上理解地理概念和在地理圖像中解讀信息。在高三備考中,由于已經有知識的基本鋪陳,所以在訓練時是一種在已有信息的基礎上進行的獲取解讀。例如,在水土流失這一概念上,僅從這個名稱,就可以解讀出這個概念是由水和土與流失運動這三者的問題。這樣既訓練了解讀信息的能力,又有助于知識的串聯。
這項能力列在高考考察目標的第二項,是最為核心的能力,它在前一項能力之上,也為后面兩項能力打下了基礎。
1.能力訓練的誤區
高考中選擇題一般主要考察這項能力,但在這項能力訓練中存在兩個誤區:
(1)不建立在獲取解讀信息基礎之上的能力訓練。調動、運用知識,是在獲取解讀信息的基礎之上進行的,兩者是統一的,不可分割。在訓練中不注重兩者統一,就極易造成知識調動的錯誤或者是知識運用與材料所給信息沖突而造成錯誤。
(2)錯誤理解能力要求,盲目擴大知識面而不注重知識運用。高考考察的是對知識的調動能力,而不是盲目擴大知識面,學習一些超綱知識,或者把歷年高考中所出現的新題型全部背下來,這都是錯誤地理解了考綱考察的要求。高考不是比拼知識量的大小,而是比拼知識的靈活運用程度。例題如下:
(2015新課標1)圖2示意在黃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監測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與監測起始點的距離,起始點是位于海岸一側的固定點。讀圖2,完成下列小題。
距起始點距離/km

圖2
【小題1】1975~2004年,該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蝕、淤積的變化趨勢是()
A.持續淤積B.先侵蝕、后淤積
C.持續侵蝕D.先淤積、后侵蝕
【小題2】推測1992~1997年期間()
A.黃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黃河入海年徑流量減少
C.黃河流域植被覆蓋率降低
D.黃河沿岸農業灌溉面積減少
這道試題就結合考察了兩項能力,【小題1】是在解讀出1975~2004年水深2米的位置與監測起始點的距離變化是先變遠后變近的基礎之上調動已有知識。當三角洲泥沙堆積時,近海岸水不斷變淺,水深2米位置不斷遠離監測點位置。當水深2米位置不斷靠近監測點時則相反,故可以得出此題選擇D。
【小題2】則是在獲取到1992~1997年間,水深2米位置不斷靠近監測點的信息基礎上,由【小題1】所得結論結合搬運作用的知識直接可得到B項。(由于黃河入海年徑流量減少,使泥沙攜帶量減少,沿岸受海浪侵蝕。)
2.注重能力的綜合訓練
通過上題,我們可以發現,在高考選擇題中,存在兩項能力綜合考察。而我們在復習備考過程中也要對兩項能力綜合地進行訓練:
(1)在先前獲取解讀信息訓練之后,將所學知識串聯、系統化。在獲取信息的訓練之中,就可以把已有知識進行分類,既不要盲目求大,求廣,分類過多,也不要把知識過分集中在一兩個大體系之下,這都會導致知識不容易調動。因此,要注意體系內部的緊湊性,如能力較強的考生,就可以把教材的某一章或一大類知識歸納在一個體系之下;而能力稍弱的學生,則可以把教材的某一節或少部分知識歸結在一個體系下。這樣調動知識時,就可以像線一樣地把知識引出來,既系統歸納了知識,打造了自己的知識結構,也鍛煉了獲取信息后鏈接、調動知識的能力,做到兩項能力的統一。
(2)對圖類問題的專項訓練。在地理試題中,圖題非常多,種類也很繁雜,有曲線圖,等值線圖,等等。有的側重考查學生從圖中解讀地理信息,有的側重考察學生的圖圖轉換能力,這些都十分有助于提高獲取解讀信息和調動運用知識能力的提升。
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列在高考考察目標的第三項,多以主觀題形式呈現,而這項能力要求是在前兩項能力要求基礎上又提升了難度的。作為高考地理中比重更大的主觀試題,因為不注重對事物描述闡述能力的培養,而導致的失分是令人十分遺憾的。
(2015新課標2卷部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亞人口超過1億,經濟以農礦業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亞與我國正式簽署了沿海鐵路項目商務合同,該項目總金額達119.7億美元,全線采用中國鐵路技術標準,是截至當時中國對外工程承包史上單體合同金額最大的項目。圖3示意尼日利亞鐵路的分布。

圖3
(1)歸納尼日利亞現有鐵路路網特點及作用。(6分)
(2)指出尼日利亞擬建沿海鐵路的布局特點。(6分)
(3)簡述尼日利亞沿海地區的氣候特點,以及針對此氣候特點,我國相關人員在建設該鐵路時,為保障身體安康需要防范的問題。(6分)
上題中,第一問是直接從題目所給的信息中歸納,不需要也沒辦法從所學中找到該區域知識來解決問題。通過獲取圖中信息可得到鐵路網的特點是:①鐵路較少,南北走向多,東西走向少。②連接內陸與沿海。而從題目所給文字信息(經濟以農礦業為主)得出作用是運輸內陸工礦產品到沿海地區。
第二問也是如此,通過讀圖和第一問所得出的信息綜合作答就可以得出:①擬建鐵路與海岸線平行;②連接兩條鐵路形成鐵路網。
第三問則更側重生活,通過調動知識就可以得到尼日利亞是熱帶雨林氣候,故氣候特點為全年高溫多雨。而根據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即可答出防范問題是蚊蟲叮咬,疫病(高溫濕熱)中暑,曬傷(太陽輻射強)等。附高考參考答案:
(1)路網特點:線路較少(密度較低)(2分)連接內陸和沿海港口。(2分)作用:方便農礦產品出口和進口商品的運輸。(2分)
(2)橫貫沿海地區(或幾乎與海岸線平行);(3分)連接東、西兩條(通向內陸地區的縱向)鐵路,構成鐵路網。(3分)
(3)氣候特點:(緯度低,屬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3分)需要防范的問題:中暑、曬傷;食物中毒;蚊蟲叮咬;野生動物侵襲;疫病;瘴氣等。(3分)
通過上題可看出,描述和闡述事物能力是高考主觀題答題所必備的,它兼有前兩項能力,是對前兩項能力的綜合提升。對這項能力的訓練,應該是長期而不間斷的。要從兩個方面入手:①熟練掌握地理概念。要深刻理解地理概念,對每個地理概念所描述的事物,描述語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深刻的記憶,這樣有助于提升學生對學科術語的熟悉度。②周期性訓練高考真題。要對主觀性試題進行反復練習、周期性訓練。同一個題目要練習3到5遍,力求與高考答案采分點方向一致。
這項能力列在高考考察目標的第四項,要求高。需要深刻理解地理概念,還要有一定的遷移能力,在高考中往往給出新情景問題進行解決。有時給出的概念我們并不清楚,需要我們去推理,而有時則讓我們就某一區域進行評價等。
(2015新課標2)2013年7月30日,我國西北某地出現強沙塵暴。圖中示意該地當日14時-24時氣溫、氣壓隨時間的變化。據此完成下題。

圖4
【小題1】強沙塵暴經過該地時間段是()
A. 16時-17時B. 17時-18時
C. 18時-19時D. 19時-20時
【小題2】與正常情況相比,強沙塵暴經過時,該地()
A.氣溫水平差異減小B.水平氣壓梯度增大
C.地面吸收太陽輻射增多D.大氣逆輻射減弱
參考答案把這題列在能力要求的第二項,而筆者卻把它歸在此類是因為強沙塵暴在學習中并沒有深刻研究,我們并不知道它屬于冷鋒天氣系統,而通過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我們也可以推斷出來。題目獲取的信息告訴我們,在18時-20時左右,溫度和氣壓都發生了變化,溫度下降,氣壓上升。而通過對沙塵暴地理現象(沙子被大風從地上吹起)的解讀,則可以得出沙塵暴地區的氣壓高于平時,氣溫低于平時,沙塵暴的運動是風力強盛,裹挾著沙土向風力不強的地方運動,所經地區氣溫變低氣壓變高,甚至可以推斷出它具有冷鋒的性質。故【小題1】可以選C,在此基礎上,【小題2】則可選擇B。
(2015新課標1)閱讀圖文材料,鹵蟲生存于高鹽海域,以藻類為食,是水產養殖的優質活體餌料,也是候鳥的食物來源,美國大鹽湖(圖5)屬內陸沿湖,鹵蟲資源豐富,20世紀50~70年代,大鹽湖鹵蟲產業規模小,產品需低溫運輸,主要用于喂養觀賞魚類,80年代以來,隨著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大鹽湖鹵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圖5
【小題1】你是否贊同繼續在大鹽湖發展鹵蟲捕撈業?請表明態度并說明理由。(4分)
這種試題帶有開放性,一般在高考主觀性試題的最后一問中體現,屬于考察論證探討問題的能力。贊成與否都可以關鍵是把理由說清楚,可以充分調動所學知識,找到與自己觀點相對應的知識支撐,如不贊成的可以鏈接開發資源對環境的影響,即可得出答案。
(附參考答案:不贊成。過度捕撈會導致鹵蟲資源枯竭;該湖為咸水湖,湖泊生態系統非常脆弱,易造成嚴重的生態問題。讓鹵蟲自然生長,能維護生物鏈的穩定,保護濕地,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通過上幾題可看出,在基礎扎實、思維敏捷的情況下,高考題中所給的新概念是可以合情合理地推斷出來的:新情景下所要求的評價,分析也是可以完成的。這項能力需要堅實的基礎和較高的能力,在訓練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要在堅實基礎之上進行新情景訓練
如果前兩項能力并不具備,“三基”掌握并不牢靠。此時訓練這項能力就像建空中樓閣,并沒有多少能力提升,而且容易浪費時間,導致對這種問題形成錯誤認識。
2.要形成對論證、探討問題的基本思路
在論證、探討問題中是存在基本方法的。比如,需要針對問題來談措施,要注重分析條件和評價結果的辯證性(有利與不利)和注重用地理思維分析問題。
3.熟悉必修三所涉及的解決問題套路
重視必修三的學習尤其是第二章內容,對里面涉及的基本問題的解決思路的理解,解決方法的熟悉,可以適當練習對同類型問題的遷移運用。
4.要對基本措施有所了解
對于常見處理問題的措施,要進行識記。如對過度樵采的地區建設薪炭林:對過度放牧的地區建設人工草場;設置草方格來固沙等。了解基本措施,有助于在答題時尋找思路,提供類似方法甚至可以直接運用,熟記基本方法,可以做到手中有糧心里不慌,以便答題思路的展開。
總結上述方法,其核心就在于明確高考對能力考察的重要性和在平時備考復習中對能力訓練的一些方法。這種能力提升不僅可以提升考生的應試能力,同時也有助于今后的學習生活。
參考文獻:
[1]王洪榮.談描述和闡釋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能力培養——以近幾年全國各地高考地理試題為例[J].科教文匯,2011,(7).
[2]劉隨蓮.高考地理復習策略談——注重從學生答題中解決復習過程存在的問題[J].考試周刊,2010,(10).
[3]馬文駒.創新思維模式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5,(1).
(編輯:朱澤玲)
作者簡介:黃澤源,湖北省鄂南高級中學教師。
中圖分類號:G623.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06-00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