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健丹

[摘要]文申所述說之器物,泛指一切忠實地服務于現實世界的用具的總稱。傳統漆器在中國古代占有重要地位,而當前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核心就是環保、低碳、可持續。大漆的材料特性使傳統漆器在環境、能源方面能做到環保,髹漆工藝使漆器在生活、笑學等方面又能兼容。在現代或未來生活申漆器將如何穩健發展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筆者從漆器之關論起,肯定漆器在生活申具備日常實用性與工藝關。重點探討現代漆器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以及可以使其持續發展的契機,強調漆工藝的手工耗時性,以及深入思考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前提下,通過全面及個性化創新再次賦予漆器新的生命,從而給造物者以更大的創意空間。
[關鍵詞]漆工藝;漆器;手工藝;個性化;實用性;藝術性
一、大漆的特性及漆器之美
中國的漆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以前,長江流域的古人已經認識了漆的性能,并開始用天然漆來裝飾器物并用于生活。大漆指的是天然生漆,能沿用至今,其特性一定具有優異的地方,首當其沖的是它的耐久性,很多出土的西漢漆器漆膜仍然鮮艷完整,印證了大漆的耐水和耐潮濕從而導致經過髹漆的器物能夠長久保存。大漆漆膜同時還具備堅硬、附著力強、絕緣性好、耐熱性高、耐油、耐有機溶劑、耐磨強度大等特性。這些特性使漆工藝最先被考慮用來制造漆器,這些漆器都呈現出光澤明亮、易洗、輕便、隔熱、耐久等性質。
漆器的品種來自于生活所需,是被人們所熟悉的,如裝飾家具、器皿、兵器、樂器、喪葬用具、藝術品等。追求美,可以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之一,何為美?克萊夫·貝爾提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那么,對于漆器來說,美又是如何體現的?首先,漆器美在于形式與實用相結合。大漆耐久、易清理的特性決定了漆器能很好地完成“用”的功能,大多數人對于實用器物的意見是,認為實用的性質是低于藝術一等,不自由的,不具備美學意義的。這是不準確的,尤其對于漆器而言。工藝性是漆藝最為高貴的品質,漆器從底胎的制作,到漆藝的髹涂、描繪、鑲嵌、刻填、堆塑等工藝都是人工經過經驗累積創造的。鑒于漆藝的工藝性,漆器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器”,而是髹作為一種藝術性的表現與器相結合而成,因此,一直有髹漆成“器”之說。可見,其工藝中一直包含羞藝術性的部分,髹漆而成的器物只會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從而在生活中處處體現美。誠如柳宗悅所言:“美與用不是相背離的,與用結合在一起的美,才會有巨大的價值。”其次,漆器美又在于自然。一切工藝至少有兩個作用:物質上的使用價值與精神上的欣賞價值。如果說實用性滿足了漆器的使用價值,以自然為名的漆器則能使人得到精神享受。怎樣才算自然,造物者在制作漆器時,遵循大漆的特性,選擇恰到好處的工藝并賦予其最佳的器形為自然。若用途、工藝、材質、器形之間的結合能恰到好處、渾然一體,就成為單純的合一了,在單純的器物之上,呈現直擊人心的美。漆器之美就體現在制作的過程與誠懇的心境中,用心為美,造物者的信念,以及灌注于器形及大漆的靈魂,孕育出富有美感之器物。
二、現代漆器發展的瓶頸與契機
漆器作為被持續千年制作的優良器物,秉承了中國古代哲學中“道器不二”等思想,講究內外合一,精神與物質統一。如被稱為“養生送終之具”的漢漆器,其設計就具有合理的實用性和觀賞性,講究為用、為人、為生活。盡管當時的生活美學根本在于“用”,但漆器作為珍貴奢侈的器物能在儀式、飲食、外交、饋贈等文化中擔當重要角色,就是因為其工藝中包含羞藝術性的部分。由此可見,中國古代漆器是將特定的內容和情感積淀、融化在其形式、感受中。但在現代生活中,我們發現漆器的發展遭遇了瓶頸,在國內,某種形式因為不斷地被仿制,粗糙濫制及過度裝飾而日益失去其特點,成為一種規范化的、一般的形式感。當一種形式成為慣常的時候,就開始有人覺得漆藝與器物的結合尋常了、俗氣了、缺少美感了。慢慢的,當代漆藝越來越偏重于藝術化的表現形式,在實用生活中使用比例大幅減少,開始背離傳統漆藝講究的工藝性、藝術性與功能性三者的結合。在國人的現代化生活中,大漆工藝在器物中被選用的幾率越來越低,有逐漸從家具、器皿、樂器等器物品種中消失的危險。誠如喜多俊之的觀點:漆器的根本無疑是“生活實用品”。按(考工記)中記載:“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以辯民器,謂之百工。”漆器應該是屬于民器的一種,可見漆器首先是作為民用,日常性成為漆器的特點之一。日常實用性與藝術性是漆器的重要支撐,失掉任何一部分都會產生失衡,有時漆器能以視覺判斷,容易引人注意,很多乍看之下新穎美麗的器形,過分追求表面,然而等到流行落伍的時候,轉眼間就由美麗淪為俗氣,可見一味去制作很美的器物,將不會持久。所以當漆器的日常性受到沖擊,對漆工藝的發展無疑也是阻礙的。
要得到創新和發展,首先要了解現狀。如今,工業大生產的好處在于器物普及化和快速化,但由于中國當前的社會過分追求速度與利潤,導致大批量使用腰果漆并且粗糙、毫無美感的漆器大行其道,利用漆工藝用心去創造出富有美感的器物真是鳳毛麟角。而從漆器本身看,面對現代商業性產品快速化的沖擊,其復雜的工藝要完全適應現代社會市場經濟是有難度的。在機械制造與流水線生產的現代工業沖擊下,傳統手工制造成本增加,再加上好的漆工藝本身對材料、工序、技術等要求高,這就導致真正講究工藝的漆器花費的功夫與成本非常高,可以算得上是所謂的高級品了。在這種情況下漆器的前景在哪里?可以緊抓住兩個契機:一是現代社會對于生活的審美化浪潮,這可以使漆器走向審美化的方向,并非單純制作一個模型,而是通過創新在完善漆器功能的同時提升其藝術審美價值,抓住消費者的心;二是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潮流。這種生活方式要求生活中的產品要環保、耐用。而天然生漆正好是純粹的、自然的,特殊的材料,其工藝又使得漆器經久耐用,即使是在未來提倡的生態文化中,漆器也擁有必須存在的理由。漆器是有延展性的,所謂的俗氣、缺乏美感只是暫時的弱勢,只要找到合適的方式,就一定能重煥光彩。
三、結合手工藝特性與個性化創新給漆器帶來新貌
漆工藝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能為傳統漆器帶來生機?傳統漆工藝在未來能否有效率地制作出現代生活中適用的器物?這些都是漆器受關注的地方。抓住上述的兩個契機,發揚漆器手工藝的特性,再結合創新,使漆器可以成為具備高附加值的器物,這種附加值不僅僅是經濟上的,更重要的是審美和功能上的。針對髹漆的手工藝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其手工與耗時這兩點,而創新則要注意個性化。
手工藝的耗時性使手工相對于機器生產在成品數量上處于劣勢,但有時候缺點同時也會成為一種優點。漆工藝者可以把漆工藝的耗時性轉換為優勢,建立漆器的耗時手工價值。漆工藝本來就是具有上千年時間魅力的,漆工藝制作過程中的時間消耗無疑又是不可避免的,消耗也代表了一種奉獻,髹漆與漆器是一體的,漆藝工作者奉獻時間的同時最重要的也奉獻了其精神,當得到用心耗時而制的漆器時,就等同于擁有了漆工藝家傾注在其上的時間與精神。生活的過程在于可以無數次通過自己的身心去體驗、感受器物,與器物之間產生情感交流,強調的是人與物的關系。講究的手工藝:首先是因為天然的素材和程序的講究能使漆器更堅固耐用;其次是髹漆技法與漆器是一體不可分的,最重要的是手是最靈巧的,由自然所賜,又與精神相連,既能制造物又能感受物。手工制造的同一形式器物,不管重復多少次相同步驟,每一個器物之間都是存在誤差的,不盡相同,相比于機械制品更能體現出質感與情感。為此漆工藝者需要花費長時間進行手感與技巧的練習,漆器經過精心手工,呈現無法言語的感覺,觸感溫潤、入目亮澤,顯現漆工藝家的心境與人格,自有其器物之魂。漆器的耗時手工價值雖然會使其比一般常用的器物花費高點,但體現了制作者的精湛技藝,還有時間與精神的投入,再者漆器耐久保存,既耐“看”又耐“用”,擁有者也愿意長久使用,這也是一種環保。鐘表品牌蕭邦被經過歷史浸潤,既耗時又講究技術與精神沉淀的漆工藝吸引,與日本山田平安堂共同合作制作了一系列限量精品蒔繪漆表盤(圖1),圖案以自然中常見的植物、動物等為元素。在承載時間的同時給原本具有手工機械美的鐘表增添了亞洲神秘感和藝術感,是美與功能的完美結合。
現代漆器的創新是要在尊重傳統的同時進行全面及個性化的創新。現存的漆器中,有很多精美的作品,即使它們當時被創造出來的時代已經終結,但它們的美卻依然如故。對于傳統,應該尊重而不是重復,否則就會陷于停滯甚至倒退。柳宗悅認為支撐著漆藝存在的是傳統的力量,也即是說傳統漆工藝是現代漆藝的根本。深入了解漆器的過去,有助于尋找一個正確的未來。傳統也是可以富有生命的,那就是尊重它并不斷創新,這也是現代漆器的一條出路。現代漆器在某種程度上,既要成為順應時代潮流又能通過時間考驗的用品。在創新的過程中始終要平衡好式樣與功能這兩種維度,其中手法、創意與蘊含的本質都是現代漆器需要注意的,比如平易近人的技法與簡潔的外形,突出漆的語言、器的形式與功能。平易與簡潔的漆器能包容極為復雜的美,并且適應現代生活。我們還需要健康的漆器,作為器物,如果被設計成一個脆弱的形體,是難以發揮其功能的。所以這里的健康指漆器要被設計成結實、經得起嚴酷環境和歲月磨練的。健康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指令人愉悅的心情。好的漆器應該具有安全自然的素材、有撫慰人心的光澤、有美的器形、有便利的功能、有堅固的質感,這些都能使人得到滿足,健康的漆器自然也能帶來健康的生活。喜多俊之把自己設定為使用者,結合現代生活中的日常使用場景,連同傳統工藝一起整合加入到漆器設計中去。他的YAMANKA輪島漆缽(圖2)很好地體現了平易、簡潔與健康的漆器設計觀點,在堅持漆器耐使用、堅固、光澤獨特等特性前提下,在可調的范圍內進行創新,考慮到日常生活的空間使用,設計出五個器形美觀、色澤飽滿、大小不同,可以層疊收納節省空間的漆器。漆器創新的個性化非常重要,現代的藝術與設計教育培養了大量具有獨立審美和個人見解的人才,他們推崇個人表達并極具鉆研精神。漆器創新的個性化表達,講究個人表達語言的獨特、不雷同,要能保留漆工藝的特性,彰顯創造者的生活態度和文化修養。只有這樣的個性化創新才能給漆器注入活力,帶來更豐富的變化,既能區別于以往,又應對了現今社會的多樣化需求。一直提倡“功能服從形式”的荷蘭設計師Aldo Bakker與日本漆藝大師Mariko Nishide合作的漆器(圖3)就極具個性化創新,他把個人的設計見解、生活態度與漆藝相結合。沒有多余的裝飾,從外形來看讓人對器物的功能特點一目了然,有別于傳統漆器識別性的紅黑等顏色,這些都為漆器換上引人注目的新裝,也拓寬了其發展道路。以器載漆,現代漆器就是要呈現一種器物美,既要有悅目的形式又要包含實用與審美文化。
結語
現代社會中,漆器在美學、生活、能源、環境等方面都能完全符合現今的生態立場,有其存在的必要性。漆器發展的重點在于了解傳統、認識現在、展望未來,將漆器的美、感性、工藝技術的水平體現在創新中,為傳統漆器帶來新的生機。現代教育對漆工藝的發展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但仍然需要把控好學院教育對漆藝發展的方向,吸引并培養更多的人才加入到漆器的創新研究中。重新重視漆藝在實用方面的傳統,回歸對漆藝的日常性追求,使其不僅被當成收藏品、藝術品,而是更多的成為現代日常生活中實用且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器物。終有一天,做到真正的以器載漆,為我們的生活增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