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揚
摘 要:從順應幼兒運動興趣及動作發展需要,預設運動區域;當預設遇到生成,要讓生成讓路;當預設遇到生成,要讓生成舒展;當預設遇到生成,要甄選生成中的需求,創設可以發現的環境四方面研究如何讓幼兒在運動性區域中獲得有益的運動經驗,發展基本動作,提高身體素質,形成良好的品質。
關鍵詞:幼兒園;運動興趣;預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12;G42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9-0086-02
運動區性域活動是幼兒自由、自主的開放性的活動,但又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如何將教師“預設”的目標與幼兒自由自主的“生成”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在運動中既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注意個體差異,又能促進其個性健康發展,一直是教師關注的焦點。預設主要是指由教師根據教育目標,幼兒的興趣、學習需要以及已有經驗,以多種形式開展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它是活動開展的基礎,能保證幼兒基本發展,尤其是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方面的基本發展。生成是幼兒依據自己的興趣、經驗和需要,在環境交互作用中自主產生的活動。如何將教師的“預設”與幼兒的“生成”相互滲透、有機結合是教師大家一直關注的焦點。運動性區域是幼兒自由、自主的開放性的活動,讓幼兒在開放的運動環境中自主選擇、自由結伴、自主活動,是促進幼兒自主運動能力發展的有效載體。《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健康領域中明確提出了動作發展的目標,在運動性區域中適宜教師預設。運動性活動區域顧名思義,主要是指由運動場地引發,以發展粗大動作為主要內容的活動區域,但不僅是發展粗大動作,而且還是通過粗大動作的發展,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達到促進幼兒身體機能和運動能力的和諧發展的功能。運動場地包括室內和室外,分為固定運動器械區、可移動運動器械區、自然區,主要在戶外但有條件的室內也有,除了固定的還有大量可以移動的器材,這樣的一些活動區是可以移動、任意組合的。只要教師做到幼兒在先,提供生成的機會,支持他們生成活動的開展,就可以讓“預設”和“生成”互動,滿足幼兒自主游戲、自發學習的需要。教師可根據幼兒園環境,因地制宜地把各種不同的場地創設成不同的運動區域,投放不同的材料,讓小班的幼兒在良好的運動環境中充分地自由結伴、自選內容、自主活動。
一、順應幼兒運動興趣及動作發展需要,預設運動區域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健康部分指出:成人應為幼兒提供合理的均衡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適宜的鍛煉,滿足幼兒生長發育需要。鼓勵幼兒進行跑跳、鉆爬、攀巖、投擲、拍球等活動,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幼兒動作發展表現出了一定的階段性,教師小班運動性區域的創設也呈現出了階段性:鉆爬區→跑跳區→平衡區→投擲區。幼兒喜歡鉆爬,這點對于他們順利度過分離焦慮期非常有利。為此,教師在開學初首先創設了鉆爬區,讓他們在快樂運動中體驗愉悅情緒。隨著秋冬季節的到來,為了提高幼兒的身體抵抗力,教師結合三四歲幼兒在活動中常出現的跑、跳動作,利用教室內外的走廊創設了跑跳區,增加了幼兒的運動量。平衡是幼兒進行走、跑、跳等大肌肉運動的基礎,迎合幼兒動作發展需要,隨后平衡區出現了。幼兒的投擲能力可以說是幾項基本動作技能中發展最弱的,為了幼兒動作發展的均衡性,最后教師創設了投擲區。
二、當預設遇到生成,要讓生成讓路
其實,以上都是教師對幼兒運動游戲的預設。《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幼兒的發展是一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同時也表現出一定的階段性特征。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在幼兒的自主游戲中,教師發現當預設遇到生成,就要為生成讓路,鼓勵幼兒個性的體驗。一次游戲開展前教師告訴幼兒,在運動區里有了一個新玩具:紙棍。教師預設在材料的開放性投放中,幼兒通過自由選擇和自主把玩運動器械,能將紙棍和報紙球進行組合玩民間游戲“趕小豬”,發展動作的協調性、靈敏性、準確性。游戲開始了,幼兒們對棒棒很感興趣,有的一拿到紙棒就開始揮起來,學起了孫悟空;有的用紙棒去敲打其他孩子抱著的皮球,發現皮球被拍打后落在了地上又彈跳了起來,緊跟著又追上前去用紙棒對準皮球用力地打了出去……他們就這樣在擊打和奔跑中釋放著自己的能量,樂此不疲。其他幼兒看到后,有的也拿起了皮球和紙棍,還有的則選擇了報紙球和紙棍。站在一旁觀察的教師發現,在幼兒自發生成的“棒球”游戲中,他們玩得很投入,皮球與報紙球由于大小不同,所以這兩種不同的玩法存在層次性。在不同的玩法中,幼兒們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樣也實現了教師預設的目標。
三、當預設遇到生成,要讓生成舒展
以上這些都是幼兒生成后的反映,充分說明了運動是會帶來智慧的,關鍵是教師要能觀察到幼兒的運動行為,并用興趣引導幼兒將其深入地舒展。在教師預設的跑跳區中,幼兒跑的行為出現頻率較高,而跳的自發動作不多。一次,當幼兒們看到教室橫梁下懸掛著的高低不同的小鳥時,都試著跳了起來,伸出小手去觸碰,于是他們就出現了縱跳行為。同時,教師結合語言活動:兒歌《大氣球》,將教學使用的大氣球掛在小鳥下方,幼兒們通過縱跳觸物的方式拍打到了高高懸掛的氣球,開心不已。順應幼兒的興趣,教師和幼兒一起討論,找出了他們喜歡的幾種小動物,并將這些動物圖片貼在了彩色氣球上,在教室外專門創設了縱跳區“氣球寶寶”,鍛煉了幼兒腿部肌肉能力,使此項生成運動得到了舒展,并進一步深入開展。這些都是幼兒生成后的反映,再次證明運動是會帶來智慧的,關鍵是教師要能觀察到幼兒的運動行為,并用興趣引導幼兒將其深入地開展。
四、當預設遇到生成,要甄選生成中的需求,創設可以發現的環境
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潛力,引導幼兒主動探索。在運動區域中,教師要引導幼兒思索“玩什么,怎么玩”,讓幼兒商量解決,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師設置的鉆爬區域十分吸引幼兒,它采用了整體粘貼的方式將幾個大紙箱連在了一起,為幼兒制造出了少有的黑暗氛圍。創設初期,教師發現膽大的幼兒經常從隧道這頭爬到那頭,來回爬行很多次,不一會兒就大汗淋漓。而膽小的幼兒看到黑黑的又望不到盡頭的紙箱卻不敢上前,表現出了退縮行為。于是教師鼓勵膽小的幼兒說出害怕的原因:哦,原來是里面太黑了。隨后教師和幼兒一起給這個大紙箱起名叫“黑色山洞”。緊接著有的幼兒問:“老師,鉆過了黑色山洞,要去干什么?”有的幼兒說:“老師還要跨小河。”還有的幼兒說:“老師要去救黑色山洞那頭的小動物。”于是,教師順應幼兒們的想象,在隧道旁邊又加上了跨欄變出了小河。加入情境后,膽小的幼兒立刻變成了勇士,他們鉆入黑色山洞解救毛毛蟲,投入游戲的熱情度也更高了。隨著游戲的開展,教師發現有的幼兒先鉆爬山洞,有的幼兒先過小河,區域里出現了混亂。這時,有的幼兒會說:“老師,他擋住我的路了。”針對以上幼兒在運動中出現的現象,教師發現幼兒有明確游戲規則的需要。于是,教師對以上現象進行了觀察和分析,并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他們一起制定了“解救毛毛蟲”行動計劃,幼兒們一致認為:“先鉆出山洞,救了毛毛蟲,再帶著毛毛蟲跨過小河。”于是一張提示圖就出現了,“救了三條毛毛蟲后就能得到一個勇士貼花”的游戲規則也是在環境中生成的。這個提示牌保證了幼兒了在運動中的安全性。幼兒們在自由選擇玩伴、自由選擇材料后創造出了多種玩法,能將器械進行組合。為此,教師將幼兒在游戲中的精彩瞬間拍攝了下來,并對幼兒的探索發現進行了甄選,將安全有效的、適宜幼兒身心發展和動作發展特點的運動方式的照片留了下來,并貼在了運動區墻上。這種直觀形象的展示更有利于幼兒與同伴的分享,以激發幼兒更多的創新意識,玩法也更加開放。
五、結束語
運動區域主題的確立既要來源于幼兒學習活動的預設,又要尊重幼兒自主活動中的生成,充分滿足幼兒的活動需求。只有這樣,幼兒才會在運動性區域中獲得有益的運動經驗,發展基本動作,提高身體素質,形成良好的品質,在自主快樂的運動中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呂燕.虎頭豹尾 魅力無限——談角色游戲的導入與講評[J].山東教育,2010(36).
[2]朱家雄.幼兒園課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