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繼紅
摘 要:創新人才的培養是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的基本要求,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創新人才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擺在高校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對于高校而言,要確立新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目標,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創新人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策略
中圖分類號:C961;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9-0005-02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各國經濟、科技與軍事實力的競爭必將轉化為人才的競爭。因此,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高校創新人才將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創新人才的內涵及其培養的重要意義
(1)創新人才的內涵。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創新品質和人格等幾方面素質的人才。具體地說,表現為:“新”——掌握新的前沿性的知識;“專”——在某一領域有獨到的見解或較深的造詣;“博”——對于以所在專業為中心的相關學科和相鄰學科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能夠運用有關的知識;“實”——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處理信息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還應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具有敢于懷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險的科學精神,面對困難、挫折永不言棄的堅定信念。
(2)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1)培養高校創新人才是時代的呼喚。未來時代是以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為主要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增長和發展都要依靠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最大差距就體現在創新人才的匱乏上。中華民族要在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科技挑戰中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在知識創新、技術創新上下功夫,在培養創新人才上下功夫。2)培養高校創新人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我國高等教育在許多方面,尤其是迎接新世紀知識經濟挑戰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現就是培養不出在國際上占據領先水平的創新人才,這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民族創新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高等教育要為國家的未來發展服務,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持,關鍵就是培養出具有高度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3)培養高校創新人才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隨著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各行各業對人才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他們品行端正、計算機和外語水平高,而且還要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有開闊的視野,有較強的吸收消化先進科技知識和開拓專業新領域的能力。因此,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較高的創新素質,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的各行各業,使自己的聰明才智充分發揮出來,為社會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實現人才質的飛躍,實現個人的完美成長。這也正是培養高校創新人才的意義所在。
二、我國高校創新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應試教育扼殺創新精神。當代大學生從小所受教育就是應試教育,應試教育多年來對他們創新能力的扼殺,導致了他們創造力的缺乏。主要表現在:考試失敗會導致學生自信心的下降,甚至有時會毀掉他的一生;考試的標準化答案、標準化答題思路,標準化一統天下,導致了學生求異精神的匱乏、求異思維能力的低下;學習內容、考試內容的封閉性、局限性,導致了學生創新視野的擴展受到限制;還有,應試教育單純以智育為目標,使得學生情感體驗單一、蒼白,喪失了自我個性,也缺乏對知識的自主選擇能力;考試還常使學生過度焦慮,缺乏創造性思維應有的放松心態,過度的競爭壓力導致學生缺乏人際交往中的智慧碰撞,難以產生靈感的火花。
(2)社會對高學歷的過度認可阻礙創新意識。社會把學歷視為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這對高校大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由于擔心拿不到高學歷而無法被社會認可,找不到理想的職業和位置,大學生幾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拿取高學歷文憑上,并因此不加選擇、不加懷疑地接受知識,迎接考試,以求順利畢業。這樣,他們就喪失了對知識加以選擇、加以系統化、加以創新的意識和動機,一味服從于老師的觀點,忽視了學歷背后知識的創新價值。
(3)傳統教學方式抑制創新能力。傳統教育采取的是一種剛性化、單一化、灌輸性的教學方式。剛性化即為加強學生某一方面的學習,就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規定開哪些課程,并強調要保證多少課時。這種做法忽視了教育規律,也使學生在創新能力發展上處于被動。單一化即在教學中過度機械地強調統一的標準,既限制老師在教學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灌輸性使師生間缺少了情感和學術交流,導致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喪失。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反映出高等教育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思想,使學生們無法靈活運用知識去游刃有余地創新,從而使他們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被湮滅,這恰恰與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南轅北轍。
(4)教育環境抑制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目前,有的高校的管理方法是一種缺乏民主的管理。教師沒有了創新才能發揮的余地,刻板的校風對學生也產生了約束作用,使他們在進行創新活動時有所顧忌,阻礙了其創新能力的發揮。至于高校的教學評估體系,往往偏重于學生的考試成績,教師的出勤情況、課時完成情況等,而不去考察發掘培養了多少有創造力的學生。正是由于缺乏對教師創新型教學和學生創新才能發揮的肯定和獎勵,教師和學生也就逐漸失去了創新的熱情和動力。另外,目前許多高校采取的是封閉式教學,各個高校間學術合作、學術交流很少,這不利于營造創新能力培養的氛圍。
(5)實踐環節阻礙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當代大學生太偏重于知識的積累,四年時間里光學習基礎課、專業課就占據了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如果不是課程安排,甚至連去搞實驗的時間都沒有,更是很少投身于實踐環節去鍛煉能力。雖然近年來高校開展了越來越多的實踐活動,也確實增強了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但很少有科學探索性的嘗試。大學本科生沒有專門的導師,不可能帶領他們去開展科研實踐。研究生要好一些,而由于研究生的數量在逐年增多,讓每個人都真正參與到導師的科研中來也確實存在客觀條件的限制。即使能參與進來,也只是搞一些服務工作。大學生的創新能力無法在實際的科學實踐過程中由潛在的能力變成實際的能力,得不到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正是由于以上這些問題的阻礙作用,使得我國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處于滯后狀態。
三、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策略
(1)確立新的高等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標。在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能力將取代資本和自然資源而成為最重要的生產力要素。在這種形勢下,我國高校的教育思想應是“學習和發現相結合,確立學習與應用和發現的雙重目的,在學習過程中從創新精神、知識基礎、研究能力與方法等方面發現創新條件,并在學習的基礎上直接進入發現的領域。”現代高校教育目標不滿足于知識的積累,而強調學生去探求知識、創新學問,使他們能沖破現有知識圈的張力,創造新知識。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校要培養高級創新人才,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創新型教師隊伍。這些教師應具有創新精神,有較高的創新能力,樂于在教學中從事創造性的活動,并能隨機應變,深入掌握教材的內容,探索恰當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他們應對所教的專業有濃厚的興趣,并能以此來吸引學生,從而創造一個有利于學習知識、啟迪智慧、開發創新潛能的教學集體和環境。1)努力提高教師的創新素質。教師的創新能力是一定的個人素質和教學環境的結合,并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而逐步形成和發展的。教師要具有創新能力,必須有一種在事業上追求不懈的精神,必須不斷豐富、更新知識,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同時,教師必須善于從自身的工作特點出發,敢于嘗試,隨時總結經驗教訓,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另外,教師要及時吸取先進的經驗成果,開闊視野,解放思想,進行改革和創新。教師之間必須經常交流信息,充分發揮教師集體的創新能力,從而提高自身的創新素質。2)調整教師隊伍結構,優化教師資源配置。為積極適應人才競爭與人才流動的形勢,應因勢利導、加大力度調整教師隊伍結構。根據高校的自身特點,改革、調整教學科研組織方式。加強校際合作,加大學科交叉合作的深度和廣度,積極組織和開展以學科群為基礎的高層次人才協作活動。3)形成良好的教學態度。教師的教學態度對學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有必要形成良好的教學態度。教師要使學生相信自己是最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承認每個學生皆有創新能力。
(3)營造創新人才培養的良好校園環境。1)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高校要創建一個高校內部的科研創新系統。同時,還要鼓勵研究人員和教師不盲從、敢于創新,專心致志于學術創新活動。這樣,學生才能參與到學術活動過程中,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為培養高校創新人才提供一個開放、活潑、自由的空間。2)營造群體創新氛圍。培養高校創新人才就要努力創造一種群體效應,使本來沒有足夠創新興趣的學生互相鼓勵,互相競爭,從而使每個人的創新興趣都被充分激發。要利用目前高校多學科的優勢,創造不同學科的學生更多相互接觸的機會,鼓勵他們跨系跨專業選課,還可以打破目前學生按系按專業住宿的情況,以促進不同思維方式、學習方法的互補。此外,還要對具有創新才能的學生獎勵和宣傳,利用榜樣力量,形成積極創新的大環境,使每個人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都得到激發。
(4)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面對知識經濟的迅猛發展,需要構建一種更加高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首先著眼于對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意識的培養,并激發學生主動獲取、探索科學知識,最終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從而促進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1)發展個性教育。發展個性教育,就要減少學校的共性制約,改革過于集中統一的管理模式,為大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寬松的空間和環境。2)實施研究型教學。高校教育要完成創新人才的培養,就要實現由注入式教學向研究型教學的轉變。可以為本科生配備優秀的中青年教師作為導師,每個導師帶十幾個學生,進行長期的穩定的輔導。此外,還可以建立以高校為中心、教學——科研——生產三位一體的科技工業園區。讓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現問題,激發靈感,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研究設計出方案,然后在產業中進行具體實施和操作,從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促進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滿足了高校培養創新人才的需求。3)建立創新型課程體系。這是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中重要的一環。所設課程要注重學生科學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并能夠為學生提供扎實寬厚的理論知識。這一課程體系應包括:基礎理論課程,如自然科學概論、社會科學概論,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科學原理、方法,了解整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以及所學專業的發展歷程;思維訓練課程,如辯證邏輯、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等,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思維素質和能力,為學生探索新事物、培養創新能力奠定基礎;方法類課程,如科技文獻檢索等,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推理方法,學會搜集資料、信息和處理資料的科學方法,從而促進學生個人創新潛能的進一步發掘。
總之,高校創新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能夠科學、高效地培養出具有高素質的創新人才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課題,還會遇到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高校作為創新人才的孵化器,必須深化教育改革,不斷探索創新,力求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冷余生.略論大學教學過程中學習和發現的關系[J].教育研究,1985(04).
[2][德]戈德弗里德·海納特.創造性教師和創造性學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3]徐子湖,楊加冷.創新教育呼喚創新型教師[J].教育探索,2004(01).
[4]溫寒江.全面深入改革傳統教育培養創新能力[J].北京教育,199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