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芳
摘 要:高校是國家科教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搖籃。培養創新人才,高校必須實現自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現管理手段的創新,實現教育觀念與理念的創新。培養創新人才的五項策略為:尊重規律,科學發展是前提;自主創新,領軍人才是關鍵;人才培養,創新團隊是載體;志同道合,合作創新是源泉;創新教育,機制創新是保障。
關鍵詞:創新人才;高等教育;培養策略;自主
中圖分類號:C961;G4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9-0001-02
高校是國家科教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的搖籃,是知識創新、推動科學技術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重要力量。培養創新人才,高校必須實現自身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實現管理手段的創新,實現教育觀念與理念的創新。如何實現這些創新,怎樣的人才才是創造性人才,是擺在每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前的必須認真、努力思考的策略和必須解決的課題。
一、尊重規律,科學發展是前提
要培養創新性人才首先要對創新性人才有科學的界定。宋永忠認為,人人都有創造性。幾乎每個幼兒在游戲中都有明顯的創造性成分,幼兒時期是創造性萌芽階段。在小學的各種教學活動中,學生們表現出良好的創造性。青年期是創造性發展的關鍵時期,成年期則到了創造性的收獲季節。他認為,不能簡單地將創造性視為天賦,而更重要地要看作是后天培養的結果。所謂天才出于勤奮,聰明在于積累。什么樣的人是創造性人才?沒有統一、確定的標準。創造性人才是指具有“創造性思維+創造性能力+創造性人格”的人才。什么叫創造性思維?呂廷杰認為至少有下列三方面特征:(1)懷疑意識:即對傳統或常規提出質疑,而不習慣于接受傳統或常規;(2)好奇心與求知欲:面對任何未知的問題或領域,保持好奇的探究沖動;(3)發散式思維習慣(想象力)。什么叫創造性能力?扎實的專業基礎、廣闊的國際視野、敏銳的專業洞察力,能夠準確把握科技發展和創新的方向,善于對解決重大科技問題提出關鍵性對策。而創造性人格則應具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氣,保持強烈的創新欲望和探索未知領域的堅定意志,對新事物新知識特別敏銳,敢于挑戰權威和傳統觀念,為追求真理、實現創新而勇往直前。所以,創造性人才的成長是一個綜合培養的過程。其涉及人類的發展環境、國家發展環境、日常生活環境,天賦、所接受的教育、興趣、勤奮、機遇等等。
二、自主創新,領軍人才是關鍵
自主創新的關鍵更在于領軍人才與杰出團隊?!扒к娨椎?,一將難求”,縱觀當今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一個杰出的領軍人才,往往能夠帶動一項重大技術的突破,乃至一個學科、一個產業的興起。當前,一大批中青年人才在各行各業挑起大梁,但這仍與建設創新型國家和提高自主創新的要求有很大距離,人才隊伍結構有待進一步提升,能夠引領科技創新的領軍人才尤為缺乏。因此,加強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隊伍建設、杰出團隊建設和創新人才培養已經成為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何謂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李銘俊認為,首先,在學術水平上必須是本領域公認的、成績卓著的專家學者;其次,必須具有良好的“學術眼力、管理能力、人格魅力、膽識魄力”等綜合素質,能夠帶領一支創新團隊,不斷取得創新突破,推動和引領該領域的發展。后者正是領軍人才與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差別之處,也是成為一個團隊的核心和靈魂的必要條件。所謂學術眼力,就是指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必須具有戰略眼光,能夠準確把握學科發展的方向。所謂管理能力,就是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必須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和溝通能力,用先進的管理理念管理團隊。所謂人格魅力,就是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必須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質和道德情操。所謂膽識魄力,就是指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要敢于創新、勇往直前。面對科技創新道路上的艱難險阻,領軍人才只有具備“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十年磨一劍”的毅力,才能帶領團隊取得驕人的成績。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的產生和成長,既離不開自身的艱苦努力,同時領軍人才賴以生存的土壤和周邊環境也極為重要。
三、人才培養,創新團隊是載體
前已述及,一個優秀的領軍人才可以帶好一支團隊,而反過來,領軍人才要得到持續發展又需要團隊的有力支撐。團隊如何能獲得事業成功和持續發展,培養創新人才是首要責任。
(1)教研相長,錘煉創新人才。大家常說東華大學有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我們研究團隊培養出的學生每年都會有單位主動上門來要人。用人單位認為,我們培養的學生無論是科研能力還是為人處事的能力都非常強。這與我們不同尋常的教育方式和嚴格的培養要求是分不開的。所有新入學的研究生,一進學校,就要到課題組報到,并在課題指導老師和師兄師姐指導下立即開始課題的前期工作,了解熟悉課題組情況。一段時間后要自己理出思路和想法,進行獨立的研究,對于研究生,更是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獨立地承擔項目,要有自己的見解。從項目的開題到結題,完成整個過程的訓練。除了正常的上課之外,幾乎一切課余時間都要在實驗室度過。正是這種嚴格的要求和給予實戰訓練的機會,才使得學生的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而在培養過程中,我們不但以廣博、寬厚的理論知識教授學生,更以崇高的人格力量感染學生。我們團隊先后為學生開設了“化纖專業英語”“化纖工藝概論”“高聚物成型原理”“納米材料”“科技預見講座”等多門課程,推廣與實施研究型本科教學模式,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求索,激發了他們的求真精神和創造意識,還培養了其科研素質和團隊合作精神。在研究生教學中,我們把學生分成5人~7人一組,由學生自己選出小組負責人進行啟發式、創新性教育。對指導的學生要求十分嚴格,每周有小組匯報(Seminar),每個月寫一份月報告(Monthly Report)。為了開闊學生的思路,有選擇地邀請國際、國內著名的專家學者給學生們作講座、講課。還盡力為學生創造機會鍛煉,鼓勵每個博士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為他們爭取發言機會,安排外國教授和學生交談,要求學生堅持每天看中外文文獻。
(2)因材施教,培育創新人才。我們深深體會到,創新人才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系統工程。作為教師不但要嚴于律己,創新教育方法,更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寬容學生的缺點。要防止對人才認識和評價出現誤區。譬如一說人才,好學生就要求“德才兼備”“全面發展”。比如做研究,不能要求學生面面俱到,什么都會。現在的學科非常多,多涉及交叉學科前沿,所以學生能在一兩個方向點上有扎實的知識,進行實驗研究就相當不錯了。同時要鼓勵學生個性發展,張揚個性。有種說法“十個人才九個怪”。創新人才各不同,但也有一點都相同,即對從事的研究有濃厚興趣,有鍥而不舍的鉆研精神。所以創新人才需要培養其思想素質,錘煉其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更要培育其創新精神,張揚其創新的個性。
四、志同道合,合作創新是源泉
回顧自己求學和成長的經歷,深深體會到導師的指導和團隊的合作對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多么重要。一個研究團隊要能時時閃耀創新的火花,必須具備以下幾方面的品質:
(1)志同道合。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心里裝著祖國和人民,就有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錢偉長說:“我不是黨員,但是我愛國,我要為祖國奉獻我的一切……”對科學做出重大貢獻的人都是具有愛祖國愛人民的高尚情操的。同時,創新價值觀是團隊志同道合的思想基礎,也是奉獻科學的精神動力。
(2)崇尚科學。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研究團隊唯一持久的優勢,是有能力比你的競爭對手學習得更快。團隊要有學術包容,寬容失敗的學術自由環境,倡導探索、能耐寂寞、富有創意的科學風氣。清新的研究氣氛,有利于創新火花碰撞和激蕩,使創新研究的氛圍更濃厚。
(3)協同合作。研究團隊就是要創造出比團隊成員個人所能創造出的總和更多的價值,正確認識自身作用和價值及對實現團隊目標的責任感是團隊成功的基礎。要大力弘揚合作精神,營造協同攻關、顧全大局、和諧共進、團結奮斗的氛圍。要努力使自己和團隊成員,所指導的學生成為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受人歡迎的人,能感染他人的人,帶領大家一起進步并發揮作用為國服務的人。
(4)民主開放。團隊要倡導在學術面前人人平等的觀念,鼓勵開展學術批評和爭論,每位成員的學術觀點是可以自由發表的,學術成就是受到尊重的。團隊要建立一個開放的文化環境,要倡導有高遠的全球視野,重視不同文化、不同學科的溝通借鑒,合作交融,加強科研合作、學術交流和合作。
五、創新教育,機制創新是保障
綜上可見,培養創新人才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所在的團隊在人才培養上做了一些探索和嘗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創新人才的培養必須實施創新教育,而要實現創新教育,機制創新是保障。為此,本文作者認為高校內部以下幾方面的改革應擺在優先的位置:
(1)提高教師科技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關鍵在教師。一支具有很強科技創新能力和較高學術水平的老師和團隊才能在創新人才培養上有所作為。而目前不少高校教師自身創新能力有待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師隊伍科研能力建設更是不容忽視。重點高校應將教師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培養提高,作為師資隊伍建設的目標要求并做出制度性安排。比如校內組建科技創新團隊,鼓勵青年教師到高水平大學和研究院所參與合作研究,建立學校與企業相結合的產、學、研基地為教師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平臺等等。只有教師科技創新意識的增強和能力的切實提高,創新人才的培養才能獲得根本保證。
(2)改革和完善教師考評體系。促進教師處理好科研和教學的關系,對教師的考核必須兼顧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避免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也要避免重教學輕科研的導向。不同高校自身的任務和辦學層次有別,對教師科研和教學工作量應有恰當的權重和適當的要求;在統一要求下,還應對不同層次的教師應該承擔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分別作出規定;對一些科研或教學某一方面特別突出或某一時期承擔重要科研任務者,還應留有個性化的管理空間。考評制度和體系設計,是高校協調教學和科研工作的樞紐和關鍵,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因為具體實踐表明,教學和科研是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
(3)營造培養創新人才的制度環境。在教學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可以通過實行學分制和彈性學制、主輔修制、導師制、支持學生科技創新和科技實踐等,為學生個性化培養和多樣性發展開辟更加廣闊的空間;在科研管理體制方面,以學院和系為依托建立各種科研組織,促進科研工作與人才培養更緊密的結合,同時鼓勵跨學科組織科研創新團隊,積極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人才培養創造更好的環境和氛圍;在學生評價體系建設方面,適應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核。當務之急是從實現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為高校培養創新人才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的重要性,進一步加快推進和深化教育和科技體制的各項改革。
面向21世紀,我國高等學校承擔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艱巨的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的歷史責任。只要辛勤耕耘,求真求實,銳意創新,就能用汗水澆灌出一朵朵高科技之花,用智慧譜寫出一首首創新之歌……
參考文獻:
[1]趙培舉,馮硯.關于高校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N].光明日報,2006-04-22.
[2]李銘俊.加強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隊伍建設[N].光明日報,2006-11-20.
[3]劉元芳,任增元.契約理念與現代大學制度創新[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06).
[4]邵長蘭.謝希德及其高校管理思想與實踐[J].高校教育管理,2009(03).
[5]曾文彪.錢偉長教育思想對上海大學發展的作用及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