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燕
摘 要:《詩經》是一部記載古代人民生活的經典著作,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凝聚的瑰寶。通過將《詩經》中經常出現的通假字進行系統的分類歸納,力求加深對這部優秀著作的理解與傳承。
關鍵詞:詩經;詞匯;通假字;分類
中圖分類號:G633.3;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09-0095-01
現代漢語由古代漢語繼承、發展而來,造成了現代漢語的部分詞匯與古代漢語的差異性,而古代漢語中的這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就是所謂的通假字。通假是指古書上同音字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甲種意義已經有一個字卻不用,反而借用另一種意義的同音字或音近字來表示,這個借用的字便叫作通假字,被代替了的字叫作正字或本字。通假字的使用是古籍中比較普遍的現象,而秦漢及其以前的古籍中,通假字尤多。代表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著作《詩經》中,經常能看到通假字的身影。以下是對《詩經》中通假字的分類歸納整理與深入理解。
一、音同通假
音同通假這類通假字,本字與借字的聲母和韻母本來是完全相同的,但是由于古今語音變化,一些古代聲母和韻母完全相同的通假字,發展到變得不同。因此,音同通假又包括古今同音的通假字和古今不同音的通假字這兩種情況。
(1)古今同音的通假。本字與借字古今沒有發生語音變化,古音和今音都一樣。這是教師極容易識別的情況。例:“燕爾新昏,如兄如弟。”(邶風·谷風)“昏”通“婚”,嫁娶。《白虎通嫁娶》:“婚者,昏時行禮,故曰昏。”《說文解字》:“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昏”“婚”同屬曉母,文部,同音通假。
(2)古同音今不同音的通假。本字與借字古代本來同音,后來語音發生變化,現在已經變成不同音的字。對于這類通假,教師要在說明通假字的體例時,強調古字音同相通假,常用“古聲某某同”來加以解釋。例:“山川悠遠,誰其勞矣。”(小雅·漸漸之石)“勞”通“遼”。鄭玄箋:“其道里長遠,邦域又勞勞廣闊。”孔穎達進一步加以說明:“廣闊遼遼之字,當從遼遠之遼,而作勞字者,以古之字少,多相假借。”意思是說,“勞”借為“遼”,是因為兩個字字音相近。按周秦人讀“遼”如“勞”,所以上古“勞”和“遼”不是音近,而是音同,同屬來紐,曉部,故得以通假。又如,“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大雅·皇矣)“邦”通“封”,邊疆也。《小爾雅廣詁》:“封,界也。”《說文解字》段注:“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邦”字中古音博江切,幫母,江韻。“封”字中古音府容切,非母,鐘韻。上古無輕唇音,非母屬幫紐,上古鐘韻與江韻同屬東部,所以“邦”“封”原是聲韻相同的兩個字。
二、音變通假
音變通假是指音近通假,即本字與借字聲音不完全相同。它包括雙聲通假、疊韻通假和旁紐通假三種情況。
(1)雙聲通假。兩個字的聲母相同叫作“雙聲”,雙聲通假就是借字與本字異韻同聲。例:“禾役穟穟,麻麥幪幪,瓜瓞唪唪。”(大雅·生民)例“禾役穟穟”,《說文解字》引作“禾穎穟穟”“役”為“穎”的通假字。“役”字古音喻紐,錫部;“穎”字古音喻紐,耕部。“役”“穎”同屬喻紐,韻為錫、耕對轉。如“無不爾或承。”(小雅·天保)鄭玄箋:“或之言有也。”亦以“或”通“有”,可知“或”為“有”的通假字。反之,有時“有”也可作“或”的通假字。《商頌·玄鳥》“方命厥后,奄有九有。”“九有”“有,域也”。“域”的古本字即“或”。按“有”字古音匣紐,之部;“或”字古音匣紐,職部。“有”“或”同屬匣紐,韻為之、職對轉。
(2)疊韻通假。疊韻是指韻母的主要元音及韻尾相同。疊韻通假就是指借字與本字同韻異聲,兩字聲母在五音中不同類。例:“居岐之陽,在渭之將。”(大雅·皇矣)《毛傳》:“將,側也。”則“將”為“傍”的通假字。按“將”字古音精紐,陽部;“傍”字古音并紐,陽部。“將”“傍”同韻而異聲。
(3)旁紐通假。旁紐通假是指借字與本字聲母相近,也就是說在喉、牙、舌、齒、唇五音中同為一類之音。如:影曉匣同為喉音,幫滂并明同為唇音,端透定泥來日同為舌音,等等。至于兩字的韻,則或同或異。前人又叫“旁紐雙聲”。如“彼疏斯粺,胡不自替?”(大雅·召旻)鄭玄箋解“疏”為“粗”。按“疏”字古音審紐,魚部;“粗”字古音清紐,魚部。審、清同屬齒音,“疏”“粗”同韻同類。“自牧歸荑,洵美且異。”(邶風·靜女)《論語陽貨》,“歸孔子豚。”鄭注:“魯讀饋為歸。”“歸”古音見紐,微部;“饋”古音群紐,物部。見、群同屬牙音,“歸”“饋”同韻同類。
三、結束語
《詩經》源于秦漢以前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通假字作為語言現象廣泛存在于文學作品中。據不完全統計,《詩經》共有通假字七百余個,而又由于古今字音的發展變化和《詩經》產生的不同區域的方言差別,古今同音通假字較少,而音近通假則普遍存在。王力先生對此有這樣的結論:“同音字的假借是比較可信的,讀音十分相近的假借也還是可能的,因為可能有方言的關系。”通假字傳遞給人們的不僅是古今漢語的變化信息,更是古代文明的顯現。作為語文教師,更多地要承擔起古代文化的傳承工作,讓學生感覺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
參考文獻:
[1]孔德明.通假字概說[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3.
[2]向熹.《詩經》古今音手冊[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8.